工具适配:打造安全、易用的非遗康复工具
为了让特殊儿童能更安全、更顺利地参与非遗学习,苏医生联合林砚舟,对传统非遗工具进行了改良,打造了一系列适配特殊儿童的康复工具。
? 竹编工具方面,将传统尖锐的竹丝打磨得圆润光滑,避免划伤孩子;制作长度适中、粗细均匀的竹丝,方便孩子抓握;设计带有防滑手柄的竹编框架,减少孩子操作时的体力消耗。
? 羌绣工具方面,选用大号针具,针尖打磨成圆钝状,避免刺伤;将绣线染成鲜艳、醒目的颜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制作可调节高度的绣架,让孩子能以舒适的姿势进行创作。
? 剪纸工具方面,设计带有安全锁的儿童剪刀,防止孩子误伤自己;制作预制图案的剪纸模板,孩子只需沿着模板裁剪,就能完成作品;提供不同厚度的纸张,满足不同孩子的手部力量需求。
除了工具改良,苏医生还制定了严格的安全规范:课程现场必须有康复师和志愿者全程陪同;所有非遗材料都经过安全检测,确保无毒、无害;每个孩子的座位都保持足够的间距,避免拥挤和碰撞。“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让孩子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才能达到康复与传承的双重目标。”苏医生说道。
志愿者培训:让每个参与者都懂康复、会教学
方案设计完成后,苏医生牵头开展了志愿者培训工作。参与帮扶计划的志愿者包括非遗传承人、大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等,他们虽然有爱心和热情,但缺乏特殊儿童康复和教学的相关经验。苏医生希望通过培训,让每个志愿者都能掌握基本的康复知识和教学技巧,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合格陪伴者。
培训内容涵盖特殊儿童康复基础知识、非遗课程康复要点、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苏医生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让志愿者快速掌握核心技能。
? 在康复基础知识培训中,苏医生讲解了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等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行为表现和康复需求,让志愿者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
? 在非遗课程康复要点培训中,苏医生详细拆解了每个非遗项目的康复目标和教学技巧,比如竹编课程中如何通过调整竹丝粗细训练手部力量,羌绣课程中如何通过引导走线改善手眼协调。
? 在沟通技巧培训中,苏医生分享了与特殊儿童沟通的方法,如放慢语速、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多使用肢体语言等,帮助志愿者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 在应急处理培训中,苏医生讲解了特殊儿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情绪失控、身体不适)的处理方法,确保课程现场的安全。
培训现场,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实操演练。他们扮演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模拟课程教学场景,苏医生在一旁实时指导,纠正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沟通方式。“与特殊儿童沟通,一定要有耐心,多观察、多倾听,不要急于求成。”苏医生对志愿者们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跟着孩子的节奏走,而不是让孩子跟着我们的节奏。”
非遗传承人李师傅也参加了培训,他感慨道:“以前教竹编,只想着怎么把技艺教好,没想到教特殊儿童还有这么多学问。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如何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如何在教技艺的同时帮助孩子康复。以后我会更有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让他们在学习竹编的同时,也能收获健康和快乐。”
方案试点:在实践中优化完善
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苏医生选择了5名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试点教学。试点过程中,她全程跟踪观察,记录孩子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在试点教学中,苏医生发现乐乐在竹编课程中专注力明显提升,但社交意愿仍然较弱。她调整了方案,在小组合作环节中,让乐乐担任“竹丝分发员”,负责将竹丝分发给小组其他成员,通过简单的互动,逐步提升他的社交意愿。
对于小宇,苏医生发现他在羌绣课程中手部协调能力有了明显改善,但语言表达仍然困难。她在分享环节中加入了“看图说话”的元素,让小宇根据自己的羌绣作品,选择对应的图片进行表达,逐步提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试点结束后,苏医生对方案进行了全面优化。她根据孩子的反馈,调整了课程难度、教学节奏和康复目标,让方案更贴合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康复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苏医生说道,“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调整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
夕阳西下,苏医生看着手中完善后的康复方案,心中满是期待。这份方案,凝聚着她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与责任,也承载着“绿韵微光”的公益初心。她相信,在科学的康复方案指导下,在非遗文化的温润滋养下,这些特殊的孩子一定能收获成长与快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也将在这份温暖方案的支撑下,稳步推进,让公益的微光照亮更多需要被呵护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