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启动后,核心筹备环节聚焦于“康复适配”——特殊儿童的身体条件、认知水平差异巨大,单纯的非遗教学无法满足需求。作为团队中的健康专家,苏医生主动扛起重任,牵头设计“非遗+康复”一体化方案,让非遗学习成为康复训练的载体,既传承文化,又助力孩子的生理与心理成长。这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基于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的温暖方案,让每一次非遗创作,都成为一次科学的康复实践。
深度评估:为每个孩子建立“康复档案”
要设计精准的康复方案,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苏医生带着专业的康复评估工具,联合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康复师,对第一期参与帮扶计划的30名特殊儿童展开了为期两周的深度评估。评估内容涵盖生理功能、认知能力、情绪社交、兴趣偏好等多个维度,力求全方位掌握孩子的现状与需求。
在评估现场,苏医生耐心地与每个孩子互动。对于自闭症男孩乐乐,她通过积木搭建、色彩配对等游戏,评估他的手部精细动作、专注力和社交意愿;对于脑瘫患儿小宇,她重点检查他的肢体协调能力、肌肉控制能力,观察他日常活动中的姿势与发力方式;对于智力障碍女孩朵朵,她通过简单的指令游戏,评估她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
“评估不能只看表面,还要关注孩子的潜在需求和兴趣点。”苏医生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对身边的助手说。她发现乐乐虽然社交意愿弱,但对重复性行为有很强的耐心,适合需要反复操作的竹编技艺;小宇的右手肌肉控制不佳,但左手灵活,且对色彩敏感,适合以左手为主、右手辅助的羌绣创作;朵朵虽然理解能力有限,但动手积极性高,喜欢简单的剪纸、粘贴类活动。
除了现场评估,苏医生还与每个孩子的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康复史、饮食作息等情况。“孩子在家会不会主动做手工?有没有特别喜欢的颜色或图案?康复训练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每一个问题,苏医生都认真记录,只为让康复方案更贴合孩子的生活实际。
评估结束后,苏医生整理出30份详尽的“个性化康复档案”,每份档案都包含孩子的基本信息、评估结果、康复目标、适配非遗项目、注意事项等内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康复方案必须精准对接他们的需求。”苏医生说道,“比如乐乐的康复目标是提升手部精细动作和社交意愿,适配竹编技艺;小宇的目标是改善右手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适配羌绣和口头分享环节;朵朵的目标是增强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适配剪纸和简单的竹编粘贴。”
方案设计:非遗课程与康复训练深度融合
基于深度评估结果,苏医生开始着手设计“非遗+康复”一体化方案。她将康复训练的目标拆解到非遗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孩子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康复训练,既避免了传统康复训练的枯燥,又能让孩子在创作中获得成就感。
手部功能康复:针对性适配非遗技艺
针对手部精细动作、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苏医生为不同孩子设计了不同的非遗训练模块。
? 对于手部肌肉控制不佳的孩子(如小宇),苏医生选择羌绣作为主要康复载体。她将羌绣的基础针法拆解为简单的“穿针-引线-走线-打结”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对应特定的康复目标:穿针训练手指灵活性,引线训练手部稳定性,走线训练手眼协调能力,打结训练手部力量。为了降低难度,她还特意选用大号针具和粗线,将绣布固定在特制的支架上,减少孩子的体力消耗。
? 对于精细动作发展较好但专注力不足的孩子(如乐乐),苏医生选择竹编作为主要载体。竹编需要反复进行“交叉-缠绕-固定”的动作,能有效训练专注力和手部控制能力。苏医生根据孩子的能力,从最简单的“十字编”开始,逐步过渡到“人字编”“梅花编”,每提升一个难度,都对应手部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 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理解能力有限的孩子(如朵朵),苏医生选择剪纸和竹编粘贴作为主要载体。剪纸的“折叠-裁剪”动作能训练手部力量和协调性,竹编粘贴则能让孩子在简单的拼接中感受非遗的乐趣,同时提升空间认知能力。苏医生还设计了带有刻度的剪刀和预制图案的剪纸模板,降低操作难度,让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认知与情绪康复:融入教学环节设计
除了身体功能康复,苏医生还将认知训练、情绪管理融入非遗课程设计中。
? 认知训练方面,苏医生在课程中加入颜色识别、形状认知、数字计数等元素。比如在羌绣课程中,让孩子选择指定颜色的丝线;在竹编课程中,让孩子数出所需竹丝的数量;在剪纸课程中,让孩子识别不同形状的剪纸图案。她还会在教学中加入简单的指令游戏,如“先编3根竹丝,再换红色丝线”,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
? 情绪管理方面,苏医生注重营造轻松、包容的教学氛围。她在每个课程环节都设置了“鼓励机制”,孩子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予即时表扬和小奖励(如非遗小挂件);对于情绪容易波动的孩子,她会在课程中加入“情绪暂停”环节,当孩子出现烦躁、哭闹时,暂停教学,带着孩子做深呼吸、抚摸非遗材料(如柔软的竹丝、顺滑的丝线),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社交与语言康复:设计互动与分享环节
针对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的社交障碍、语言表达困难等问题,苏医生在方案中设计了专门的互动与分享环节。
? 社交训练方面,她将孩子分成小组,每个小组3-4人,让孩子在非遗创作中分工合作。比如在制作“幸福树”非遗作品时,有的孩子负责剪纸,有的负责竹编,有的负责粘贴,有的负责装饰,通过合作完成作品,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 语言表达方面,苏医生在每个课程结束后设置“作品分享”环节,鼓励孩子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她会设计简单的提问引导,如“你的作品是什么颜色的?”“你喜欢自己的作品吗?”,帮助孩子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她还会在分享环节播放孩子创作过程的短视频,让孩子更直观地回忆创作细节,激发表达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