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健康计划启动后,“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的800名志愿者与“忠犬联盟”核心成员一道,将健身、养生真正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没有强制要求,没有繁琐流程,而是通过群体带动、场景融入、趣味互动的方式,让健康习惯生根发芽——办公室里的拉伸身影、乡村服务间隙的简易运动、餐桌上的营养搭配、睡前的放松仪式,成为公益人最温暖的日常,也让“健康公益”的理念愈发鲜活。
工作间隙动一动:碎片化健身成常态
志愿者们不再执着于“专门抽时间健身”,而是把运动拆解到工作的每一个间隙,利用碎片化时间激活身体,既不耽误公益服务,又能缓解疲劳。
在乡村学校的非遗课堂上,非遗传承类志愿者李然带领孩子们上完30分钟竹编课后,会发起“课间健康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活动脖子、拉伸胳膊,不然眼睛和颈椎会抗议哦!”她带着孩子们做颈椎米字操、扩胸运动,自己也趁势完成了每日康复训练。有孩子笑着说:“李老师,我们的课间操比别的班有趣多啦!”这种“教学+健身”的模式,让志愿者在授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养成了定时活动的习惯。
医疗健康类志愿者下乡服务时,会把运动融入服务间隙。在贵州乡村的健康科普现场,志愿者张敏给村民讲完高血压管理知识后,会带着大家一起做简易拉伸:“爷爷奶奶们,平时多活动腰腿,血压也能更稳定。”她一边示范踮脚、转腰动作,一边自己完成腰腹训练。服务间隙,志愿者们还会互相监督做臀桥、平板支撑,用矿泉水瓶当哑铃进行上肢训练,乡村的田埂、村委会的院子,都成了他们的“临时健身房”。
宣传推广类志愿者在办公室里设置了“健康角”,摆放着拉力器、跳绳、护眼贴等物资。每赶稿20分钟,就有人起身跳绳100下,或用拉力器拉伸肩颈;午休时,几位志愿者会一起做瑜伽拉伸,缓解久坐带来的不适。“以前赶稿累了就刷手机,现在起身动一动,思路反而更清晰了。”志愿者小周说道,他的颈椎不适已经明显缓解。
综合服务类志愿者在整理物资、布置活动现场时,也不忘健身。搬运物资时,他们刻意用“屈膝弯腰”的标准动作锻炼核心;布置场地间隙,会做几组深蹲、高抬腿;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绕着场地快走20分钟,放松身体的同时交流服务心得。“以前整理完物资总觉得腰酸背痛,现在边干活边健身,反而不觉得累了。”志愿者张强说道。
“忠犬联盟”的四位核心成员更是以身作则,把办公室变成了“健身小天地”。陈曦在办公桌下放了一个瑜伽垫,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岗,做15分钟瑜伽拉伸;苏医生的办公室里常备颈椎牵引器,工作间隙就戴上牵引10分钟,还会带着团队做颈椎康复操;林砚舟每画完一张设计图,就起身看5分钟窗外的绿植,再做一套眼部按摩;沈亦舟则把平板支撑当成“工作奖励”,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做3分钟平板支撑,现在已经能轻松坚持10分钟。
三餐四季有讲究:营养养生融入饮食
除了运动,志愿者们也开始重视饮食养生,告别了“凑活吃”“随便吃”的习惯,把营养搭配变成日常,用美食为健康赋能。
基金会的员工食堂和乡村服务点的临时厨房,都换上了“健康菜单”:早餐以杂粮粥、鸡蛋、牛奶、蔬菜为主,保证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午餐荤素搭配,少盐少辣,每周必有2次清蒸鱼、炖排骨等富含钙和蛋白质的菜品;晚餐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和杂粮,避免暴饮暴食。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还把养生与非遗结合,在浙江竹编工坊,志愿者们用竹编茶具泡枸杞菊花茶,教学间隙喝一杯,缓解视力疲劳;在云南漆艺工坊,他们用漆艺餐具盛放养生粥,让饮食也充满非遗韵味。“用自己做的竹编茶具喝茶,不仅健康,还特别有成就感。”志愿者王老师说道。
医疗健康类志愿者成了“饮食指导师”,不仅自己注重营养,还会给乡村村民和其他志愿者分享饮食知识。在内蒙古敬老院,志愿者们教老人做杂粮馒头、蔬菜沙拉,告诉他们“多吃杂粮少放盐,身体更健康”;在志愿者交流群里,苏医生定期分享健康食谱,如“甲状腺调理汤”“颈椎养护粥”等,还会解答大家的饮食疑问。“以前不知道吃什么对颈椎好,现在跟着苏医生的食谱吃,脖子舒服多了。”一位志愿者留言道。
宣传推广类志愿者则把健康饮食变成了“公益内容”,他们拍摄了“志愿者的健康三餐”系列短视频,分享自己的营养搭配心得,如“赶稿人的健康零食”“乡村服务的便携营养餐”等,视频上线后受到了网友的热烈欢迎。“原来公益人不仅会做公益,还这么懂养生!”有网友留言道。
志愿者们还养成了“自带健康餐”的习惯。下乡服务时,他们会提前准备好杂粮饭、煮鸡蛋、水果等便携食物,避免因找不到合适的餐厅而吃垃圾食品;加班赶工时,大家会一起点健康外卖,或分享自己带的健康餐,互相监督“拒绝高油高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