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培训按照岗位分类开展,由各岗位负责人牵头,邀请行业专家、资深志愿者进行授课。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培训由林砚舟负责,邀请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资深非遗教学老师进行线上线下授课。培训内容包括非遗工艺基础(竹编、羌绣、漆艺等)、非遗教学方法、青少年创意指导技巧、非遗活动策划等。部分志愿者还受邀前往“绿韵非遗”工坊,进行为期两天的线下实操培训,跟着老艺人亲手学习非遗工艺,感受匠心精神。“只有自己掌握了扎实的手艺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教给孩子们。”林砚舟说道。
医疗健康类志愿者培训由苏医生负责,邀请了三甲医院的老年病科专家、基层医疗工作者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常见慢病管理知识、健康科普技巧、医疗设备使用方法、乡村服务沟通技巧等。苏医生还组织志愿者进行模拟演练,让他们模拟为乡村老人讲解健康知识、指导设备使用,提升实际服务能力。“乡村老人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我们要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耐心的态度,为他们提供服务。”苏医生在培训中强调。
宣传推广类志愿者培训由沈亦舟负责,邀请了媒体资深编辑、新媒体运营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公益文案写作技巧、视频剪辑方法、摄影构图技巧、新媒体账号运营策略、公益传播伦理等。沈亦舟还组织志愿者进行实战练习,让他们围绕基金会的某一个公益项目,撰写文案、剪辑视频,然后进行集中点评与修改。“公益传播既要真实感人,又要专业规范,不能过度煽情或夸大其词。”沈亦舟说道。
安全培训:保障志愿服务安全
安全培训是所有志愿者的必修课,由陈曦牵头,邀请了安全管理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包括乡村服务安全注意事项、应急处理方法、疫情防控知识、个人权益保护等。针对需要前往乡村开展服务的志愿者,还特别强调了交通出行安全、饮食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内容,并为每位志愿者购买了志愿服务期间的意外险。“志愿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要确保大家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志愿服务。”陈曦说道。
搭建平台:创造价值,让志愿者发光发热
培训结束后,“忠犬联盟”为志愿者们搭建了多元化的服务平台,让他们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实现公益价值。
项目对接:让志愿者深度参与公益项目
基金会将志愿者与各项公益项目精准对接,让他们深度参与项目的策划、执行、推广等各个环节。非遗传承类志愿者被分配到“非遗进校园”“青少年设计大赛”“非遗衍生产品研发”等项目中,走进乡村学校教孩子们学习非遗手艺,指导青少年进行创意设计,协助老艺人开发新的非遗产品;医疗健康类志愿者参与“乡村健康科普”“医疗设备使用指导”“健康监测数据整理”等项目,深入乡村开展科普讲座,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医疗设备,帮助苏医生分析健康数据;宣传推广类志愿者负责基金会新媒体账号的日常运营,撰写项目文案,剪辑宣传视频,记录志愿服务中的感人瞬间;综合服务类志愿者则协助各项项目的现场执行,整理物资、保障后勤。
在“非遗进校园”项目中,非遗传承类志愿者王老师(退休美术老师)带着竹编手艺走进乡村学校,教孩子们编织简单的竹编挂件。“看到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听到他们兴奋地喊‘老师,我学会了’,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王老师说道。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制作了上百件竹编作品,其中部分优秀作品还参加了非遗展示活动。
交流分享:让志愿者共同成长
基金会搭建了志愿者交流平台,建立了分类志愿者微信群、线上分享会等,让志愿者们可以随时交流志愿服务经验、分享心得体会、解决遇到的问题。每月还组织一次线上分享会,邀请优秀志愿者分享自己的服务故事与感悟;每季度组织一次线下交流活动(或线上直播交流),让志愿者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在一次线上分享会上,医疗健康类志愿者小李(医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服务经历:“第一次给乡村老人讲解高血压管理知识时,我因为紧张说得太快,老人们都没听懂。后来我慢慢调整方式,用方言和他们沟通,结合生活实例讲解,老人们都听得很认真。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不同群体沟通,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她的分享引发了其他志愿者的共鸣,大家纷纷交流自己的服务技巧与感悟。
激励表彰:让志愿者感受认可与温暖
为了激励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基金会建立了完善的志愿者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服务质量、贡献大小,评选“月度优秀志愿者”“季度明星志愿者”“年度公益榜样”等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非遗工艺纪念礼品;为服务时长达到一定标准的志愿者提供公益培训、非遗工艺学习等福利;将志愿者的优秀服务事迹通过基金会官方平台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公益付出。
此外,基金会还会在重要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为志愿者送上节日祝福与礼品,在志愿者生日时送上祝福。“我们希望让每一位志愿者都能感受到基金会的温暖与认可,让志愿服务成为一件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事情。”陈曦说道。
扩容成效:公益力量壮大,项目遍地开花
志愿者扩容计划的顺利实施,为基金会注入了强大的公益力量,各项公益项目的覆盖范围、服务质量都得到了显着提升。
“非遗进校园”项目原本覆盖50所乡村学校,在志愿者的助力下,新增覆盖了30所学校,惠及学生数量从余名增加到余名;乡村健康科普讲座的场次从每年80场增加到150场,受益村民从5000余人增加到余人;医疗设备使用指导服务覆盖了所有捐赠设备的公益机构,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大幅提升;基金会新媒体账号的内容更新频率、阅读量、互动量都显着增长,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志愿者们的付出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不少志愿者表示:“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帮助了他人,也提升了自己,让我感受到了公益的价值与温暖。”“在教孩子们学习非遗手艺的过程中,我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与意义。”“能为乡村老人的健康出一份力,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志愿者是基金会最宝贵的财富,是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陈曦在志愿者扩容总结会上说道,“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激励体系,为志愿者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让更多人能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与我们一起守护非遗、助力乡村、传递温暖。”
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带着各自的专业技能与公益初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公益暖流,在非遗传承与乡村公益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发光发热,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与温暖,书写着“人人公益、全民向善”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