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级是初审,由“忠犬联盟”的项目团队与“织光”品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他们将按照“资格审核+初步筛选”的原则,剔除不符合参赛要求(如超龄、作品主题不符)的作品,然后根据作品的完整性、创意闪光点,筛选出进入复审的作品。初审结束后,将在大赛官方平台公示进入复审的作品名单及编号,接受公众监督。
第二级是复审,由评审团分组进行线上评审。评审团分为时尚设计组和环保创意组,每组5位评审,分别对对应赛道的作品进行独立打分。打分采用百分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分作为作品的复审成绩。复审结束后,将公示进入终审的作品名单及复审平均分,同时公布评审团的基本信息,确保评审过程的透明度。
第三级是终审,采用“线上集中评审+线下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进入终审的作品,评审团将进行集中线上评审,再次独立打分;同时,邀请部分优秀作品的创作者进行线上答辩,让青少年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非遗元素的运用思路、环保理念的践行方式等。评审团将结合作品本身、打分情况和答辩表现,最终确定获奖名单。终审过程将进行全程录像,关键环节将在官方平台进行片段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为了避免评审舞弊,周教授还制定了严格的“评审回避制度”:评审团成员若与参赛选手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利害关系,必须提前申报并回避相关作品的评审;评审过程中,所有作品均隐去创作者的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仅以编号标识,确保评审的公正性。
“公开透明是评审的生命线,只有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才能让参赛者信服、让社会认可。”周教授说道。为了广泛听取意见,他还在大赛官方平台发起了“评审规则我想说”的征集活动,邀请参赛者、家长、教育工作者对评审规则和流程提出建议。收到的有效建议中,有不少被采纳,如增加“答辩环节的时间限制”“公示作品的创作说明”等,让评审流程更加完善。
筹备评审辅助:细节暖心,保障评审高效
为了让评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周教授带领团队做了充分的辅助筹备工作,从作品整理、材料汇编到技术支持,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
首先是作品整理与分类。大赛收到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设计图、实物照片、模型视频等。周教授团队将所有作品按照赛道、地区进行分类,为每件作品制作专属档案,包含作品编号、创作说明、创作者基本信息(隐去敏感信息)、作品图片或视频等。同时,将所有作品上传至专属评审平台,方便评审团随时查看、打分。
其次是材料汇编。周教授组织团队编写了《评审工作手册》,详细介绍大赛背景、评审规则、打分标准、非遗元素参考资料等,让评审团成员在评审前能快速熟悉相关信息。手册中还特别收录了竹编、羌绣、漆艺等非遗工艺的核心元素解析、文化寓意说明,帮助非非遗领域的评审更好地理解作品。
技术支持方面,联合专业技术团队搭建了稳定的线上评审平台,实现作品查看、打分、评语撰写、成绩统计等功能一体化。平台还设置了“作品对比”“打分记录”等功能,方便评审团成员进行横向对比和追溯。同时,安排了专人负责技术保障,及时解决评审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卡顿、文件无法打开等问题。
此外,周教授还考虑到评审团成员的时间安排,采用“弹性评审”模式:初审和复审阶段,评审团成员可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安排评审时间;终审阶段,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集中评审,确保评审效率。对于部分年长的非遗传承人,团队还提供了“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熟练使用线上评审平台。
“评审工作不仅要专业公正,还要高效便捷。只有让评审团成员全身心投入到作品评估中,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周教授说道。在他的精心筹备下,评审工作的各项流程都已就绪,只待参赛作品的汇集。
初心坚守:以评审为桥,连接传统与未来
在整个评审筹备过程中,周教授始终坚守一个核心初心:评审不仅是为了选出优秀作品,更是为了搭建一座连接非遗传统与青少年未来的桥梁。“我们要通过评审,让青少年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传承和创新非遗的热情;同时,也要让非遗传承人们看到年轻人的创意,为非遗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思路。”
他多次强调,评审团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苛刻;多一份鼓励,少一份否定”。对于那些创意大胆但工艺不够成熟的作品,要肯定其创新精神;对于那些工艺扎实但创意不足的作品,要引导其打开思路;对于那些融入环保理念的作品,要鼓励其坚持社会责任。
“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未来,他们的每一个创意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尝试都值得被肯定。”周教授在筹备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的评审工作,不仅要选出当下的优秀作品,更要培育未来的非遗传承者和创新者。”
随着评审筹备工作的圆满完成,“非遗新生·少年创想”青少年设计大赛正式进入作品征集的冲刺阶段。在周教授搭建的专业、公平、暖心的评审体系保障下,这场融合非遗、时尚、环保与青少年创意的盛会,即将迎来最精彩的作品展示与评选环节。而那些饱含创意与热爱的青少年作品,也将在专业评审的见证下,绽放出非遗传承的新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