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辅助设备在医疗界的推广热潮尚未褪去,“忠犬联盟”又迎来了一场跨界新邀约——国际顶尖时尚品牌“织光”计划发起“非遗新生·少年创想”青少年设计大赛,邀请“绿韵非遗”作为核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场融合非遗文化、环保理念与青少年创意的时尚盛会。“织光”品牌负责人在合作洽谈中表示,选择“忠犬联盟”,正是看中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深厚积淀、扎根乡村的实践经验,以及连接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希望通过大赛让非遗走进青少年视野,用年轻创意为传统手艺注入新活力。
“非遗的传承,终究要靠年轻人。”陈曦在团队会议上一语道破核心,“这场大赛不仅能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竹编、羌绣这些非遗手艺,更能让他们成为非遗的传播者和创新者,这与我们的初心不谋而合。”经过团队商议,“忠犬联盟”正式接下合作任务,全程参与大赛策划、非遗教学、评审指导等环节,打造一场“非遗+时尚+青少年+公益”的跨界盛宴。
大赛策划:让非遗与青春撞个满怀
为了让大赛既贴合青少年的创意天性,又不失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忠犬联盟”与“织光”团队共同策划了清晰的赛事框架。大赛面向全国12-18岁的青少年,分为“非遗元素时尚设计”和“环保非遗创意装置”两个赛道:前者要求参赛者运用竹编、羌绣、漆艺等非遗工艺元素,设计服装、配饰等时尚作品;后者则需结合环保理念,利用废旧材料与非遗手艺,创作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装置作品。
“青少年的创意天马行空,我们不能用太多规则束缚他们,但要引导他们真正理解非遗的内涵。”林砚舟作为非遗工艺指导,提出了“三不原则”:不限制创意形式、不固化工艺用法、不苛求工艺纯度,“只要作品能体现非遗的核心元素,哪怕是简单的竹编纹路、羌绣配色,都是对非遗的创新表达。”
大赛的奖项设置也暗藏巧思:除了常规的金银铜奖,还特别设立了“非遗传承特别奖”“环保创意奖”“乡村体验奖”,鼓励青少年深入了解非遗与乡村。其中,“乡村体验奖”将邀请获奖青少年走进“绿韵非遗”工坊,与老艺人同吃同住,沉浸式学习非遗手艺;获奖作品则将由“织光”品牌打造成实体产品,部分销售收入将注入“绿韵非遗公益基金”,用于资助乡村非遗传承教育。
为了扩大大赛影响力,沈亦舟利用新媒体资源,联合教育机构、青少年平台发起线上宣传,制作非遗工艺科普短视频、大赛报名指南,邀请之前培养的新人演员担任“非遗推广大使”,分享自己与非遗的故事。“希望更多青少年能看到,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生活、充满创意的时尚元素。”新人演员李悦在宣传视频中说道,她身上佩戴的羌绣手链,正是自己在集训期间亲手制作的。
非遗教学:把手艺课堂搬到线上线下
大赛启动后,最关键的环节便是让青少年了解非遗、学会运用非遗元素。“忠犬联盟”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双轨课堂,让不同地区的青少年都能便捷学习非遗工艺。
线上课堂由周教授牵头,制作了系列非遗科普课程,涵盖竹编、羌绣、漆艺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元素解析等内容。“羌绣的‘十字花’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羌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竹编的‘回字纹’寓意着团圆美满,这些元素都能成为设计的灵感源泉。”周教授在课程中,用生动的案例、清晰的图片,让青少年轻松理解非遗元素的文化内涵。同时,林砚舟录制了简易工艺教学视频,教大家用卡纸、毛线等常见材料,模拟竹编编织、羌绣针法,降低创作门槛。
线下课堂则走进乡村、走进校园。“忠犬联盟”的成员们联合“织光”的设计师,在全国10个城市的中小学、乡村学校开展非遗体验工作坊。在乡村学校的工作坊上,赵村长带着村民们现场展示竹编工艺,从劈篾、刮篾到编织,一步步教青少年感受竹编的魅力;苏医生则结合环保主题,教大家用废旧布料、塑料瓶等材料,搭配羌绣针法制作小挂件,传递“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
在一场城市中小学的工作坊上,15岁的女生陈诺对羌绣产生了浓厚兴趣。“以前觉得刺绣是妈妈辈才喜欢的东西,没想到能绣出这么时尚的图案。”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她用羌绣的配色和针法,设计了一款帆布包,上面绣着融合了城市地标与羌绣花纹的图案。“我想把城市的现代感和非遗的传统美结合起来,让更多同龄人喜欢上非遗。”陈诺说道。
针对偏远地区青少年缺乏学习资源的问题,“忠犬联盟”还发起了“非遗材料包公益捐赠”活动,联合“织光”品牌捐赠了1000套包含竹丝、绣线、废旧材料等的创作材料包,通过乡村学校、公益组织送到青少年手中。“不能让距离成为青少年接触非遗的障碍,我们要让每个有创意的孩子都能拥有实现想法的工具。”陈曦说道。
作品评审:创意、文化、初心缺一不可
经过两个月的征集,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的8000余件作品,涵盖服装、配饰、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青少年们的创意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用3D打印技术复刻竹编纹路,设计出时尚的耳机壳;有的将羌绣的配色运用到运动服装上,打造出兼具美感与实用性的穿搭;还有的用废旧报纸、塑料吸管编织成微型非遗工坊模型,传递环保理念。
为了确保评审的公正性与专业性,“忠犬联盟”与“织光”共同组建了多元化的评审团,包括非遗传承人、时尚设计师、教育专家、环保学者,以及“忠犬联盟”的成员们。评审标准分为三个维度:创意表现力(作品的独特性、时尚感)、文化融合度(对非遗元素的理解与运用)、初心传递力(是否体现非遗传承或环保理念)。
评审过程中,一件名为《竹韵新生》的装置作品让所有评审眼前一亮。作品由16岁的乡村少年王浩创作,他用家乡的竹子编织成一个个小巧的竹篮,再将这些竹篮组合成一棵“生长”的竹子形状,竹篮里摆放着用废旧塑料瓶改造的小花。“我们村以竹编闻名,但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我想通过这个作品告诉大家,竹编不仅能编篮子,还能成为艺术品;废旧材料也能变废为宝,保护我们的家乡环境。”王浩在作品介绍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