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跑乡村·非遗同行”公益马拉松的构想落地时,“忠犬联盟”正面临一个关键难题:陈曦需同步对接国家级非遗创新交流项目,难以全身心投入赛事统筹;团队其他成员虽各有专长,但缺乏跨部门、多环节的大型活动全局把控经验。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陈曦想起了一位特殊的故人——她的大学学长陆哲。陆哲深耕文旅活动策划领域十年,曾主导过数十场大型公益赛事与跨界活动,兼具全局视野与落地经验。一番诚挚邀约后,陆哲带着专业团队欣然加入,接过了赛事统筹的重任,为这场“体育+公益+非遗+绿色”的跨界实践注入了专业力量。
初见磨合:明确方向,搭建统筹框架
陆哲抵达乡村的第一天,就马不停蹄地与“忠犬联盟”召开了统筹工作启动会。会议室里,墙上贴满了前期的初步构想草图,陈曦详细介绍了项目背景、品牌理念与现有资源,其他成员也分别阐述了各自负责板块的进展与难点。
“学长,我们已经确定了赛事的核心定位和四大要素,但在资源整合、流程衔接和风险防控上还很迷茫。”陈曦坦诚地说道。陆哲一边认真记录,一边不时提问:“赛事目标受众的精准画像是什么?现有政府资源能提供哪些具体支持?村民志愿者的最大承载力是多少?”一连串直击核心的问题,让“忠犬联盟”成员们陷入思考,也让大家意识到统筹工作的严谨性。
经过一整天的深入沟通,陆哲结合自身经验与项目实际,快速搭建起“1+4+6”统筹框架:“1个核心目标”(以公益为导向,实现品牌传播与乡村赋能双赢);“4大统筹维度”(资源统筹、流程统筹、人员统筹、风险统筹);“6个执行小组”(政府对接组、资源募集组、现场执行组、宣传推广组、公益落地组、医疗安全组)。
“统筹的核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环节都要精准对接、无缝衔接。”陆哲在白板上勾勒出各组的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比如资源募集组筹集的物资,要提前与现场执行组确认存放地点和使用流程;宣传推广组的报名数据,要实时同步给现场执行组,以便调整场地容量和志愿者配置。”
磨合初期,也出现过理念碰撞。林砚舟希望非遗互动环节更具艺术性,设计了复杂的竹编体验流程;但陆哲从赛事节奏和大众接受度出发,提出“简化体验、保留核心”的建议:“跑者在赛道上的停留时间有限,过于复杂的体验会导致拥堵,反而影响参与感。我们可以将竹编体验简化为‘穿绳固定’的迷你挂件制作,既保留非遗特色,又能快速完成。”经过反复沟通,林砚舟最终采纳了建议,既保证了体验感,又兼顾了赛事效率。
随着沟通的深入,“忠犬联盟”成员们逐渐被陆哲的专业、严谨所折服,也慢慢适应了他的统筹节奏。大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赛事筹备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资源统筹:精准对接,最大化整合势能
陆哲深知,大型赛事的成功离不开充足的资源支持。他接过陈曦手中的资源对接工作,凭借丰富的行业人脉和精准的需求匹配能力,开启了高效的资源统筹工作。
政府资源深化对接
针对前期已建立联系的省文旅厅、体育局,陆哲没有停留在“获得支持”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挖掘资源价值:
? 主动向文旅厅汇报赛事的公益属性与乡村赋能价值,成功将赛事纳入“全国乡村文旅创新案例推荐名单”,获得国家级媒体宣传曝光的机会;
? 对接体育局赛事管理处,邀请专业赛事裁判团队参与赛事组织,提升赛事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 协调当地县政府,争取到交通管制、电力保障、安保支援等公共服务资源,为赛事顺利举办筑牢基础。
“政府资源不仅是‘背书’,更是‘助力’。我们要明确告诉他们,赛事能为地方带来什么,才能争取到更精准的支持。”陆哲在向团队分享经验时说道。
企业资源精准募集
陆哲将企业赞助分为“现金赞助、物资赞助、服务赞助”三类,根据赛事需求制定了差异化的赞助方案:
? 针对环保企业,重点突出赛事的绿色办赛理念,成功吸引2家环保科技企业赞助移动垃圾分类站、可降解包装材料等物资,同时获得50万元现金捐赠;
? 针对文旅企业,强调赛事的品牌传播与客流导入价值,促成3家旅游平台成为官方合作渠道,为赛事提供报名导流、文旅线路打包推广等服务;
? 针对本地农产品企业,突出“助农”属性,邀请4家本地企业赞助有机食品补给,既保障了赛事补给的绿色属性,又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展示平台。
与企业对接时,陆哲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他为每家赞助企业定制了专属权益包,包括赛事现场广告展示、非遗产品联名推广、公益项目署名等,让企业感受到赞助的价值。最终,赛事共募集到现金赞助150万元、物资赞助折合人民币80万元、服务赞助价值50万元,远超预期目标。
社会资源广泛联动
除了政府与企业资源,陆哲还积极联动社会资源,为赛事增添助力:
? 对接全国性马拉松协会,邀请知名马拉松运动员担任赛事形象大使,提升赛事知名度;
? 联系公益组织,招募200名城市志愿者与乡村志愿者协同服务,弥补乡村志愿者在专业技能上的不足;
? 联动高校艺术学院,邀请师生参与赛事视觉设计的优化与非遗互动环节的创新,为赛事注入新鲜创意。
流程统筹:细化节点,确保无缝衔接
陆哲常说:“大型活动的成败,取决于流程的精细化程度。”他带领团队将赛事筹备流程拆解为“前期筹备、中期执行、后期收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再细分出若干关键节点,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和交付标准,形成了一份详尽的《赛事流程甘特图》。
前期筹备:细化到“小时”的落地计划
前期筹备阶段,陆哲重点把控“报名系统搭建、物料制作、场地改造”三大核心任务:
? 报名系统搭建:要求沈亦舟团队在10天内完成系统开发,并设置“报名数据实时统计、分组自动生成、信息一键导出”功能,同时预留紧急扩容接口,应对报名人数激增的情况;
? 物料制作:协调林砚舟与供应商对接,明确奖牌、号码布、文化衫等物料的制作标准与交付时间,要求所有物料在赛事前15天完成生产,前10天完成验收与分发;
? 场地改造:指导赵村长团队制定赛道优化、临时设施搭建的详细方案,明确“赛道平整、路标设置、补给站搭建”的具体标准,要求所有场地改造工作在赛事前7天全部完成,并组织验收。
为了确保各任务按时推进,陆哲每周组织两次进度推进会,让各组汇报工作进展,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报名系统的支付接口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报名进度!”沈亦舟在一次推进会上紧急汇报。陆哲当即协调技术资源,联系专业团队进行抢修,同时启动备用报名通道,确保报名工作不受影响。
中期执行:全流程可视化管控
针对赛事当天的执行流程,陆哲设计了“全流程可视化管控表”,将当天分为“开幕式、赛事进行、闭幕式、场地清理”四个时段,每个时段再细化到具体环节:
? 开幕式环节:明确各嘉宾的到场时间、接待流程、发言顺序,安排专人负责引导与衔接,确保开幕式按时、有序进行;
? 赛事进行环节:将赛道分为5个责任段,每个责任段安排1名组长统筹,明确补给站、医疗点、志愿者的工作流程与协同机制,要求每个责任段每小时汇报一次情况;
? 闭幕式环节:提前确定颁奖流程、善款公示方式、合影环节安排,确保闭幕式紧凑而富有仪式感;
? 场地清理环节:制定“分区清理、分类回收、及时运输”的流程,要求在赛事结束后3小时内完成场地初步清理,24小时内完成垃圾回收处理与物资清点。
同时,陆哲还制定了“跨组协作应急预案”,明确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其他组的支援流程。例如,若补给站物资短缺,资源募集组需在30分钟内调配备用物资送达;若医疗点出现紧急情况,医疗安全组需立即启动救护车转运流程,并协调沿线交通管制。
后期收尾:闭环式总结与复盘
陆哲强调,赛事的收尾工作同样重要,直接影响品牌口碑与后续活动的开展。他规划了后期收尾的三大核心任务:
? 善款公示:要求周教授团队在赛事结束后7天内,完成善款收支明细的统计与审计,通过官方平台向社会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