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升级:终端核验,堵住流通漏洞
产品改造完成后,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销售渠道。防伪不能只停留在产品本身,还要在流通环节建立核验机制,让假货无法进入正规渠道。
沈亦舟负责线上渠道的升级。他协调各大电商平台,在基金会的专属店铺和合作品牌店铺,增设了防伪查询入口。消费者下单后,可通过订单号提前查询产品溯源信息,收货后扫码核验,若信息不符,可直接申请售后。他还在直播间设置了“防伪核验环节”,每次直播都会随机抽取观众,在线演示扫码流程,解答防伪相关问题。同时,他联合平台建立了假货举报通道,鼓励消费者和商家共同监督,举报查实后给予非遗手作奖励。
线下渠道方面,赵村长对接的文旅体验店和亲子乐园,都增设了防伪核验点。核验点配备了荧光笔、专用识读设备等工具,工作人员会主动帮助消费者核验产品真伪。高端乡村游的民宿,还将防伪核验纳入了非遗体验流程,游客购买非遗产品后,可跟着传承人学习辨别真伪的方法,加深对非遗工艺的了解。陈曦还推动在商场的非遗专柜设置了自助核验机,消费者可自行扫码或读取芯片信息,快速完成真伪查询。
此外,团队还对经销商和合作伙伴进行了防伪培训。林砚舟编写了《非遗产品防伪核验手册》,详细讲解各类产品的防伪特征和核验方法,发给每个合作方。培训会上,他现场演示了真伪产品的辨别技巧,还设置了实操环节,确保每个合作伙伴都能准确识别假货。同时,团队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若渠道出现假货,将立即终止合作,并追究相关责任,从源头堵住流通漏洞。
宣传推广:科普防伪知识,引导理性消费
防伪体系搭建完成后,团队启动了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不仅要让消费者知道如何辨别真伪,更要传递非遗保护的理念。
沈亦舟策划了“非遗防伪小课堂”系列短视频,邀请传承人、技术专家和律师出镜。传承人讲解手工产品的防伪细节,技术专家演示区块链溯源的查询方法,律师科普侵权维权的相关知识。短视频在各大平台发布后,累计播放量突破1000万,其中一条“30秒辨别非遗彩妆真伪”的视频,还被多家媒体转发,成为热门科普内容。
陈曦和周教授则走进高校和社区,开展非遗防伪主题讲座。讲座中,他们展示了真伪产品的对比,讲解了仿冒产品的危害,还现场教大家辨别方法。不少听众听完后,纷纷表示:“以前不知道非遗产品还有这么多防伪技巧,以后买的时候就有底了。”周教授还在讲座中呼吁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行列,用专业知识为非遗保驾护航。
赵村长和苏医生则在非遗体验活动中融入防伪科普。赵村长教大家编织竹编时,会特意讲解彩色竹丝的防伪作用;苏医生在健康角,会通过劣质产品危害健康的案例,提醒大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这种沉浸式的科普方式,让消费者在体验非遗的同时,轻松掌握防伪知识。
尾声:防伪升级,品牌再攀高峰
品牌防伪升级完成后,市场反响热烈。消费者的投诉量大幅下降,正品销量持续增长,非遗主题彩妆盘更是成为了年度爆款,多次补货都被抢购一空。合作方对升级后的防伪体系赞不绝口,某美妆品牌负责人表示:“完善的防伪技术,不仅保护了我们的品牌,更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我们愿意和基金会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新的合作也接踵而至。一家国际奢侈品品牌看中了团队的防伪体系和非遗工艺,提出合作开发高端非遗主题系列产品;某跨境电商平台主动联系沈亦舟,希望引入基金会的非遗产品,并搭建专属的防伪核验通道。林砚舟还收到了行业协会的邀请,分享非遗品牌防伪的经验,为更多文创企业提供参考。
春日的阳光洒满专属空间,庭院里的传承人正在制作新款非遗产品,每件产品上的防伪标识,在阳光下闪着微光。陈曦看着忙碌的大家,心里满是感慨:“防伪升级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我们守护非遗的决心。未来,我们还要不断优化,让非遗品牌走得更稳、更远。”
六人围坐在一起,规划着下一步的计划。他们知道,品牌升级永无止境,守护非遗也任重道远。但只要他们携手同行,就一定能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