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67章 事业版图再扩大:涉足科技领域

第267章 事业版图再扩大:涉足科技领域(2 / 2)

“这个平台能让非遗传播‘破圈’,比如偏远地区的孩子,不用出门就能学习非遗技艺;海外用户也能通过AR体验,感受中国非遗的魅力。”沈亦舟现场演示了“AR手工体验”功能,手指在屏幕上模拟绣花针的动作,就能完成迷你蜀绣太阳花的制作,操作简单又有趣。

平台上线前,团队还邀请大凉山非遗公益基地的孩子们进行测试。孩子们对着手机学习编竹篮,脸上满是兴奋:“太神奇了!就像有老师在身边教我一样。”测试反馈显示,80%的孩子愿意通过AR平台学习非遗技艺,这让团队更加坚定了“科技赋能非遗传播”的方向。

第四布局:数字化+非遗传承,让匠心永久留存

非遗传承最大的痛点是“技艺依赖人口口相传,容易流失”。周教授牵头启动“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用科技手段永久记录非遗技艺的核心流程与细节,为传承提供“数字档案”。

团队采用“4K超高清拍摄+3d扫描+动作捕捉”技术,对蜀绣、竹编、扎染等非遗技艺进行全方位记录。拍摄蜀绣时,用微距镜头捕捉每一针的角度、力度、走线;记录竹编时,用3d扫描还原竹丝的编织轨迹和肌理;捕捉传承人动作时,通过动作捕捉设备记录手部关节的运动数据,形成可重复演示的“数字模型”。

这些数字化内容被整理成“非遗数字教程”,分为“入门、进阶、精通”三个级别,既有视频讲解,又有3d动态演示,还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传承人可以通过教程学习技艺,弥补“师徒相传”的局限性;普通人也能通过教程了解非遗的核心工艺,感受匠心精神。

“很多老传承人年事已高,他们的技艺是独一无二的财富。”周教授看着拍摄现场的李阿婆,感慨道,“用科技把这些技艺留存下来,就算以后传承人不在了,手艺也能通过数字档案继续传承,这才是对非遗最大的守护。”

目前,计划已完成蜀绣、竹编两大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后续将逐步拓展到扎染、皮影等更多非遗领域。这些数字档案不仅用于传承,还将授权给学校、博物馆、影视公司等,让非遗技艺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发挥。

跨界背后:坚守初心,科技为非遗服务

涉足科技领域的过程中,“忠犬联盟”始终坚守一个原则:科技是“工具”,非遗是“核心”,科技必须为非遗服务,而不能让非遗成为科技的“附属品”。

有一次,AI设计系统生成了一款“机械风蜀绣纹样”,设计团队觉得视觉效果惊艳,但周教授坚决反对:“这个纹样完全脱离了蜀绣的文化内涵,失去了非遗的灵魂,再好看也不能用。”最终,团队放弃了这款设计,重新调整AI模型的学习方向,确保生成的纹样始终围绕非遗的文化核心。

在智能家居产品研发时,有科技企业提议用机器批量生产竹编部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被赵村长拒绝:“竹编的价值在于手工编织的肌理和温度,机器编的没有灵魂,也辜负了传承人的匠心。我们可以用科技优化智能模块,但非遗手工部分必须保留。”

这份坚守,让“科技+非遗”的跨界之路走得格外扎实。陈曦说:“我们涉足科技领域,不是为了追逐潮流,而是为了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科技能解决非遗的效率问题,但解决不了‘匠心’问题;能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但替代不了‘手工温度’。只有守住非遗的核心,科技才能真正为非遗赋能。”

夕阳下,传承馆的庭院里,AI设计的蜀绣纹样在屏幕上流转,智能竹编灯发出柔和的光线,AR设备里的虚拟传承人正在演示技艺。“忠犬联盟”的伙伴们站在一起,看着这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匠心与科技的成果,心里满是坚定与期待。

他们知道,涉足科技领域,是非遗跨界之路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曦·承”品牌版图的又一次扩大。未来,他们会继续探索“科技+非遗”的更多可能——或许会用VR技术打造非遗沉浸式剧场,或许会用区块链技术保护非遗数字版权,或许会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非遗产品的溯源管理。

而无论走多远,他们都会坚守“传承非遗、创新生活”的初心,让科技成为非遗的“翅膀”,让老手艺在智能时代绽放新的光彩,让中国非遗的魅力,跨越时空、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