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67章 事业版图再扩大:涉足科技领域

第267章 事业版图再扩大:涉足科技领域(1 / 2)

“曦·承”摘得“年度最佳新锐品牌”的庆功宴余温未散,陈曦已在传承馆的会议室里,展开了一份标注着“科技+非遗”的跨界蓝图。屏幕上,AI设计生成的蜀绣纹样、智能温控的竹编家居、AR虚拟试穿的非遗服饰等构想逐一呈现,“忠犬联盟”的伙伴们眼神里满是兴奋与期待。“时尚领域的成功只是起点,”陈曦指尖划过蓝图上的“智能非遗”字样,“现在,该让科技为非遗赋能,让老手艺走进更智能、更广阔的未来。”

此次涉足科技领域,核心目标是“用科技激活非遗的多元价值”——既不改变非遗的手工内核与文化本质,又通过科技解决非遗传承中的效率、传播、体验难题,构建“手工匠心+科技赋能”的全新生态。

第一布局:AI+非遗设计,让创意高效落地

非遗设计长期面临“创意枯竭、效率低下”的问题,传统纹样创新难度大,手工绘图周期长。林砚舟牵头对接国内顶尖AI技术团队,联合开发“非遗智能设计系统”,让科技成为设计师的“创意助手”。

这套系统的核心的是“非遗纹样数据库”——周教授带领团队,将数千种传统蜀绣、竹编、扎染纹样进行数字化处理,标注纹样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适用场景,输入AI模型进行深度学习。设计师只需输入“春季、简约、通勤”等关键词,AI就能快速生成融合传统纹样元素的现代设计方案,还能根据需求调整纹样大小、配色、排列方式。

“以前设计一款蜀绣衬衫的纹样,设计师要查阅大量古籍、反复手绘修改,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现在用AI系统,3小时就能生成10套备选方案。”林砚舟展示着系统生成的设计图,上面的缠枝莲纹样既保留了唐代的经典结构,又融入了极简线条,完全符合“曦·承”的品牌风格。

但AI只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周教授特别强调:“AI生成的是‘创意初稿’,最终的设计方案必须经过设计师和传承人的双重审核,确保纹样的文化准确性和工艺可行性。比如AI生成的竹编纹理,可能不符合实际编织逻辑,需要传承人调整优化,才能落地生产。”

目前,这套系统已在“曦·承”的新品设计中投入使用,设计效率提升了60%,同时催生出更多创新组合——比如将蜀绣“打籽绣”纹样与现代几何图形结合,将扎染渐变与AI生成的抽象图案融合,让非遗设计既守正又创新。

第二布局:智能+非遗家居,让实用融入生活

在“非遗+智能家居”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升级,推出“智能非遗家居系列”,让非遗不仅有审美价值,更有智能实用功能。赵村长带领传承人团队,与科技企业合作,攻克“手工非遗与智能硬件的融合难题”。

首款落地产品是“智能竹编温控灯”——灯架采用传统竹编“疏编”工艺,编织出通透的竹叶纹理,灯罩则是蜀绣渐变面料;内置智能温控芯片和光线传感器,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与色温,冬季发出暖光升温,夏季发出冷光降温,还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这款灯既保留了竹编的自然质感和蜀绣的美学价值,又增加了智能功能,放在家里既是装饰品,又是实用家电。”赵村长拿着样品,兴奋地演示着。

另一款核心产品是“扎染智能窗帘”——窗帘面料采用植物染扎染工艺,色调温润自然;内置智能感应模块,能根据日出日落自动开合,还能通过语音控制调节遮光程度;最特别的是,窗帘边角的蜀绣纹样中嵌入了柔性太阳能板,能吸收阳光转化为电能,为手机等小型设备充电,实现“环保节能+非遗美学”的双重价值。

苏医生从健康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智能竹编灯可以增加‘助眠模式’,夜间发出模拟月光的柔和光线,搭配舒缓的自然音效,帮助用户改善睡眠;扎染窗帘的面料可以加入抗菌处理,更适合家居使用。”这些建议被快速采纳,让产品更贴合用户的健康需求。

目前,智能非遗家居系列已完成原型测试,计划在下一季度正式上线。沈亦舟已对接多家智能家居线下门店和线上平台,提前布局销售渠道:“我们要让非遗家居走进更多家庭,让用户在享受智能生活的同时,感受非遗的温度与魅力。”

第三布局:AR+非遗体验,让传播打破边界

为了解决非遗传播“地域受限、体验单一”的问题,沈亦舟牵头打造“AR非遗互动平台”,让用户通过手机就能“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打破时空限制。

平台包含三大核心功能:一是“AR虚拟试穿”,用户扫描身体轮廓,就能在手机上试穿“曦·承”的非遗时尚单品,还能360度查看蜀绣、竹编的细节,甚至能看到纹样的动态效果——比如蜀绣太阳花在阳光下绽放,竹编纹理随动作飘动;二是“AR手工体验”,通过AR技术还原非遗制作过程,用户可以跟着虚拟传承人学习简单的蜀绣针法、竹编步骤,手机屏幕会实时纠正动作,完成后还能生成专属的“非遗手作”数字藏品;三是“AR非遗博物馆”,用户扫描现实场景,就能召唤出虚拟的非遗工坊、传承人形象,听他们讲述非遗故事,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非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