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嬛:“道有千条,人心万种,我确实无法预防这种情况,但不能因为三两个白眼之徒,就放弃大汉千万子民。”
她眸中闪过几分憧憬:“最理想的状态,便是当我下达军政命令时,大汉子民能够群起响应,懂布告,知军令,军民各安其职,即便吕家不在关中坐镇,依旧可以井然有序。”
“识字方能明理,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当一辈子牛马而不自知;或是被人蛊惑,当成改朝换代的灰烬,每个汉人都有资格为母族贡献力量,而不是当成牲口来献祭,即便是死,也该死得明白,才对得起母族的庇护,与母亲的十月怀胎。”
诸葛亮陷入思考当中。
水镜先生曾言,自吕家进入关中之后,不臣之心渐显,与袁曹之流并无二致。
如今看来,也不尽然。
她只是不遵‘刘’,却爱‘汉’,还算有得救。
“玲绮大义,却不知你这份忠义,是为了汉室江山,还是为了吕氏富贵?”
这句话,终于来了...
吕嬛叹息着反问:“吕汉江山与刘汉江山,有何不同?一样能够与民生息、安稳社稷。”
诸葛亮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深邃平静。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吕后临朝,确有其能。废苛法、与民休息、稳定社稷,此其功也,史书俱在,亮不敢抹煞。女公子所言‘使百姓休养生息’,确为事实。”
“然,治国之道,非止于一时之安。吕氏之政,以权术立威,凭外戚固权。虽可观一时,终难持久。”
“而刘汉江山,秉天命而行仁政。其根在民心,其本在正统。故虽经王莽之祸、董卓之乱,天下士民之心,仍思汉德。此即‘正统’之重,非仅一家一姓之私,乃天下万民之公器。”
吕嬛深深呼吸,面露不满:“你就说吕雉当政强,还是灵帝当政强吧?”
这对比,高下立判,就连诸葛亮也被噎住一会才缓缓回道:
“亮之所以奉刘氏为正统,非因灵帝、桓帝之流,乃因高祖、光武之德,岂可因一朽木而弃整片森林?又岂可因一度权宜暂安,而认私权可代天命?”
吕嬛本想进行反迷信宣传,但想到丞相之后的朝天借命...
罢了,尊重他人信仰,才能成为好朋友。
于是乎,她便不再劝说了。
人一旦卸了包袱,便会本性暴露,吕嬛也不例外。
只见她面露微笑,将手再度伸进帛袋里面翻找,一边问道:“那诸葛兄可有寻到...良木?”
诸葛亮为之一怔。
此刻正辩论到兴头,本以为她会有更深邃的见解,却没想到她性格如此跳脱。
他心下莞尔,轻声道:“良木...尚在寻访中。”
吕嬛取出一支超长卷轴,足有一人高,“咚”一声立在身侧。
她利落地解开繁复的捆绳,一边问道:“我义父便挺不错的。他那人,最是求贤若渴,他没过来请你出山吗?”
诸葛亮:“刘皇叔倒是有来过,礼数极为周全。”
他语速平缓,既不失对刘备的敬重,也明确表达了自身态度,“只是,亮才疏学浅,所学不过纸上谈兵,加之...年未弱冠,实难当此大任。故而,当时便婉言辞谢了。”
“哈?”吕嬛不由抬头,好奇心爆棚:“他来三次,你都拒绝了?”
“就来一次,并非三次,”诸葛亮若有所思:“刘皇叔确实是当世人杰,我见他求贤若渴,便修书一封,让他请士元出仕。”
吕嬛正要摊开卷轴,闻言不由一愣:“凤雏庞统,庞士元?”
诸葛亮很是意外:“玲绮认识他?”
吕嬛:“卧龙凤雏嘛,如雷贯耳了!”
难怪刘义父这段时间这么猛,看来昭烈皇帝若是丢掉道义,扩充地盘的速度也是飞快,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坐拥荆、益二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