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长安书院(2 / 2)

眼前这位牵着小孩的妇人,便是来自荆州。

“南阳郡?”蔡琰笔尖微微垂落,疑惑着问道:“为何千里迢迢迁徙长安?”

妇人听到问话,泪花登时噙满眼眶,娓娓解释起来。

“我也是逼于无奈,到处都在打仗征粮,曹军刚走,荆州兵来了,眼见家里存粮见底,我只能带着儿子一路要饭去往襄阳,没想到襄阳也在打仗。”

她微微一顿,庆幸着继续说道:“后来不知听谁说,长安有田地分,还能做工养家,我便跟着人流,走到这里来了。”

蔡琰听完,不由垂眸,目光停留在妇人的脚上。

那草鞋早已看不出原本的草色,补了又补,像是随时会散架。

更刺目的是鞋尖与鞋跟处,几处暗红的血渍早已干涸发黑,与破烂的草编黏连在一起。

这一路走来,只怕是受尽了苦头。

蔡琰忍不住问道:“可有找到活计?”

“有的,”妇人欣喜着说道:“长安牲畜甚多,我便入了老本行,牧牛。”

“如此甚好!”

蔡琰微微一笑,但随后又疑惑地问道:“既有活计,为何在开工时间来此流连?”

“我听说学堂招生,”妇人将怀中孩童微微举高:“便带儿子过来一试。”

“这...”蔡琰闻言哭笑不得,“这里只招收六岁以上孩童。”

她扭头看向乖巧地站在一旁的稚童,伸手捏了捏小孩的婴儿肥,柔声问道:“女君问你,年方几何?”

男童许是被这温柔的触碰逗得发痒,小脑袋先往后缩了缩,脆生生应道:“回女君,吾已满五岁!”

五岁?这话蔡琰怎么就不信呢,看起来能有四岁算不错了。

长安确实有办幼儿学院的打算,但还在筹备当中,八字还没一撇。

她摇着头说道:“年龄不足,不能入学,请回吧。”

妇人脸上的光瞬间暗了下去,方才还带着些期盼的眼神,此刻像蒙了层灰,连声音都软得发颤,近乎哀求地开口。

“先生,您就收下他吧!我每日下了工,一准儿就来接,绝不耽误您的事。”

说到这儿,她喉间哽了哽,后怕着说道:“这孩子跟着我上工,实在是不妥当。

前几日有头黑牛突然发狂,差点就踩在了他身上,我当时拼了命才把他拉开,可那场景,现在想起来心还发慌。

我也是没法子了,才出了这么个下策,还望先生能通融。”

蔡琰望着妇人满眼的期盼,实在狠不下心直接拒绝。

可又怕一个懵懂稚童闯入,扰了学堂的书卷氛围。

她沉默片刻,终是定了主意,与其日后为难,不如此刻让妇人知难而退。

于是放缓了语气,尽量说得委婉:“并非我不愿收留,只是学堂有个规矩,只收已识得些字的孩子。若是丁字不识,既让夫子头疼,也会耽误孩子,不知...你可听明白了?”

“这不就巧了!”妇人眼睛一亮,方才的失落一扫而空,连声音都亮了几分:“我儿不仅习完《千字文》,已经开始学《诗》《经》了。”

蔡琰听得一怔,握着竹简的指尖微微一顿。

她原想以“识字”为由让妇人知难而退,没料想这流民妇人的孩子竟有这般根基,心中满是诧异。

但她并未疑心妇人说谎,只因她与甄宓皆是幼年便精通文字、通读典籍。

自己是神童,就不允许别人是天才吗?

蔡琰微笑着起身,把座位让出来,招呼着说道:“既如此,让他写上自己的名字、籍贯,还有父母近况,若能写出,我便收他入学。”

妇人欣喜万分,赶忙把孩子抱上座椅,轻声催促道:“我儿快写,听说入学之后有免费午餐,可不能错过了...”

蔡琰听了这话,嘴角忍不住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心里却半点不觉得妇人说得有错。

她这些年颠沛流离,从长安到胡地,再从胡地归乡,一路风霜早把她从前的棱角磨得干干净净。

她早已不是那个养在深闺、不知五谷为何物的长安才女了。

百姓每日所求,便是吃饱,若是饿着肚子,别说诗情画意了,便是礼义廉耻也会被舍弃。

自己尝过世间之苦,又岂能对逃难而来的母子苛求太多...

没一会儿,那孩童便停了笔,小手攥着笔杆,把竹简往蔡琰面前推了推。

蔡琰伸手将竹简拾起,嘴角不自觉地漾开一抹满意的笑。

字迹虽稚嫩,却棱角分明、干净整洁,没有一处涂改的痕迹,倒比好些初学写字的学子还要用心。

她决定了,让这小孩入学,就当幼儿学院提前开办吧。

字迹验收完毕,蔡琰才细细读起内容:

“邓范,南阳棘阳人,少孤,随母徙长安,牧牛为生,耕读之间,渐通《五经》,能识数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