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154章 硝烟渐散,帅帐叙旧

第154章 硝烟渐散,帅帐叙旧(2 / 2)

众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刚才的战斗,分享着分别后的经历,畅想着与侯爷主力的会师,欢声笑语回荡在刚刚平息战火的城垣之上。这份在血火中凝结的同袍之情,比任何美酒都更加醇厚动人。

周宁城,在经历了破城的雷霆一击后,正迅速被纳入赵高翔体系的运转之中。打扫战场,整编部队,安抚民心,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而军中高昂的士气和将领之间深厚的情谊,更是成为这支军队不断攻坚克难、迈向胜利的重要基石。通往福宁的道路已经打开,更大的战略图景,正在众人面前缓缓展开。

周宁城临时清理出的原清军参将府,如今成了赵高翔的行辕。府门外戒备森严,亲兵肃立,但府内的气氛,却带着一种大战初歇后的松弛与隐隐的激动。赵高翔在里面交代后续防守事宜。

赵高翔早就安排人找王柱,太想着他了!

王柱在亲兵的引领下,快步穿过庭院,他的心砰怦直跳,既有即将见到久违之人的兴奋,也有一丝汇报工作的紧张。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因为攻城而略显凌乱的甲胄,迈步走进了临时充作帅堂的正厅。

厅内,赵高翔正与王秀楚站在一幅摊开的闽北舆图前低声交谈着。听到脚步声,两人同时抬头望来。

“侯爷!王先生!”王柱在门槛处停下,抱拳躬身,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柱子!快过来!”

赵高翔脸上瞬间绽开了发自内心的笑容,那是一种看到自家兄弟出息了的长辈般的欣慰与喜悦。他绕过桌案,快步上前,竟伸出双手,一把扶住王柱的双臂,仔细端详着他:“好!好!好小子!长高了,也壮实了!脸上这胡子……是跟谁学的?”他笑着,伸手轻轻捶了一下王柱结实的胸膛,眼中满是赞许。

这一捶,这一声熟悉的“柱子”,瞬间打消了王柱心中最后的一丝拘谨。他抬起头,看着赵高翔虽然略显疲惫却更加深邃睿智的眼睛,鼻头一酸,差点掉下泪来,连忙稳住心神,憨厚地笑了笑:“侯爷,我……我就是想显得老成点。”

“哈哈哈!”一旁的王秀楚也抚须大笑起来,他依旧是那副儒雅文士的模样,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运筹帷幄的沉稳,“柱子,莫要学那些老气横秋的做派,你这般年纪,正是锐意进取之时。你在福宁之事,侯爷与我等虽常有书信往来,但今日亲眼见你安然无恙,更是独当一面,心中着实欢喜!”

王秀楚也是当年扬州溃围的幸存者,是在逃亡路上被赵高翔收留的,对王柱这个同样从尸山血海中闯出来的“老熟人”,自然有着一份特殊的情谊。

赵高翔拉着王柱走到舆图前,亲手给他倒了碗水:“坐下说话。一路辛苦,攻城更是凶险,快跟我们说说,福宁那边具体情况如何?黄老将军身体可好?嵛山岛那边进展怎样?还有,和王之仁、二周他们打交道,还顺利吗?”

虽然通过飞鸽传书,赵高翔对福宁的大致情况了如指掌,但此刻,他更愿意听王柱亲口述说。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听着那带着年轻人蓬勃朝气又努力模仿老成持重的声音,看着对方眉飞色舞的神态,远比冰冷的文字更让人感到真切和安心。

王柱接过水碗,也没客气,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碗,用袖子一抹嘴,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从如何与黄蜚老将军分工协作,一个主外一个主内,说到如何整训水师、加固海防;从嵛山岛军工作坊在张铁头带领下,如何按照侯爷留下的图纸不断试验、改进复合弓和火器,说到如何小心翼翼地与王之仁、周瑞、周鹤芝等义军首领周旋,既保持联合,又维护己方主导权;再从如何应对鲁监国使者的拉拢,说到如何组织民夫开垦荒地、保障后勤……

他讲得有些琐碎,甚至偶尔会颠三倒四,但赵高翔和王秀楚都听得极为认真,脸上始终带着鼓励的微笑。赵高翔不时插话问一两个细节,王秀楚则会在王柱提到某些棘手事务时,微微颔首,露出思索之色。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侯爷。”王柱终于说完,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知道,有些地方可能做得还不够好,请侯爷和王先生指点。”

“做得很好!柱子,你比我想象的做得还要好!”赵高翔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能得黄蜚老将军倾囊相授,能稳住福宁大局,能协调各方关系,你这一年多,没有虚度!我和秀楚先生,都很为你高兴!”

王秀楚也点头笑道:“柱子已然有大将之风了。假以时日,必是侯爷麾下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材。”

得到最敬重的两人如此肯定,王柱只觉得一股热流涌遍全身,所有的辛苦和压力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成就感和继续奋进的动力。

“好了,叙旧的话稍后再说。”赵高翔收敛笑容,目光重新变得锐利,看向舆图上周宁的位置,“周宁已下,通往福宁的道路已然打通。柱子,你来得正好,接下来,我们要好好议一议,如何稳固这新得之地,以及下一步,该如何走。”

王柱立刻挺直腰板,神情肃然:“是!侯爷!”

帅堂之内,灯火通明,久别重逢的喜悦渐渐沉淀为共商大计的专注。王柱这位年轻的将领,在经历了独当一面的历练后,终于再次回到了他最信赖的统帅身边,如同归鞘的利剑,即将在新的征途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赵高翔看着身边已然成长起来的王柱,心中亦是欣慰,抗清的路上,他又多了一位可以完全信赖的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