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你们想干什么?”李葆贞的一名心腹家丁色厉内荏地喝道。
刘中藻从“流民”中缓缓走出,手里掂量着一把刚从清兵尸体上捡来的腰刀,脸上带着一丝冰冷的笑意:“李县令,这是要去哪儿啊?浦城正值多事之秋,您身为父母官,怎能弃城而逃呢?”
李葆贞脸色瞬间惨白如纸,他意识到自己落入了精心设计的陷阱。“你……你们是……”
“我们是谁不重要。”刘中藻打断他,语气转冷,“重要的是,李县令您得跟我们走一趟,去见见我们的赵侯爷。绑了!”
他一声令下,身后的“流民”和前面推车的“百姓”同时动手,如狼似虎地扑了上来。李葆贞的家丁还想反抗,但在狭窄巷道内,面对人数占优、早有准备的义军,几下便被放倒在地。李葆贞本人更是被陈五用麻绳捆了个结结实实,嘴里塞上了破布。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几乎没有引起远处主要战场清军的注意。刘中藻兵不血刃,便将浦城的二号人物,生擒活捉。
持续了将近一整日的血腥巷战,随着李绣的死和李葆贞的被俘,终于渐渐平息下来。零星的抵抗被迅速扑灭,浦城,这座闽北重镇,终于彻底易主。
战后清点,战果颇丰。在浦城的军械库和城头阵地上,共缴获大小火炮二十二门,其中不乏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且配套弹药极为充足,大大增强了赵高翔部的攻坚能力。
另缴获完好战马一百五十六匹,以及堆积如山的粮草、被服、刀枪弓弩等物资。浦城作为清军在闽北的重要转运枢纽,其储备之丰厚,超出了赵高翔的预期。
临时设在原县衙的帅堂内,灯火通明。赵高翔虽面带疲惫,但眼神明亮,难掩兴奋之色。他当众宣布嘉奖令。
首功,毫无疑问,归于张鼐。
“张鼐将军!”赵高翔声音洪亮,“此番攻克浦城,你居功至伟!其一,率工兵弟兄不眠不休,四队兄弟们轮番掘进,掘通地道,功在根基!其二,身先士卒,第一个杀入城内,血战破敌,更亲手阵斩敌酋李绣,扬我军威!赏银千两,锦缎百匹,记头功!”
张鼐出列,身上包扎着多处伤口,他抱拳躬身,声音依旧铿锵:“末将不敢居功,全赖侯爷运筹,将士用命!”他心中激荡,阵斩李绣,不仅是为死难弟兄报仇,更是洗刷了此前攻城失利的耻辱。
随后,朱大典(火炮运用、炸药包研制)、周猛(亲率卫队破阵)、马忠(神射扰敌)、陈锋(穿插制造混乱)等一众将领皆按功劳大小,获得丰厚赏赐。连督战队长张茂林也因奋勇争先而受赏。阵亡将士的抚恤、伤员的救治也即刻安排下去,全军士气高昂。
赵高翔特意找来了胡工匠。要他继续带领工匠们,除了重赏外,还特别交代,后续待遇加倍!
胡工匠测试火药,可是差点被炸死!
4. 慧眼识英,礼遇义士
嘉奖完军中将领后,赵高翔特意吩咐:“有请义士首领刘中藻上来。”
在众将好奇的目光中,刘中藻在两名亲兵的引领下,步入帅堂。他已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布衣,但眉宇间的沉稳和那股不易折弯的气度,却让在座的沙场老将们都暗自点头。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身后两名义军押解着被捆得结实、面如死灰的李葆贞。
“侯爷在上,草民刘中藻,幸不辱命,擒获伪清浦城知县李葆贞,特来献于帐下!”刘中藻不卑不亢,抱拳行礼,声音清晰。
“好!刘义士请起!”赵高翔亲自离座,上前虚扶起刘中藻,目光中充满了赞赏。他看了一眼瘫软在地的李葆贞,挥手让人将其押下看管。
他拉着刘中藻的手,回到主位,让他坐在自己下首,语气诚恳地说道:“刘义士,此番能破浦城,你与城内二百余位义士之功,丝毫不亚于城外数万大军!若非你们在城内隐忍蛰伏,关键时刻奋起一击,扰乱敌军腹心,我军纵能破城,也必付出更大代价!”
赵高翔看的,绝不仅仅是刘中藻献上的一个俘虏。他更看重的,是刘中藻此人!在清军高压统治下,能秘密联络两百余人而不被发现,其组织能力、隐忍和号召力,堪称非凡。城破时,又能审时度势,精准地擒拿敌方要员,这份胆识和谋略,更是难得。
“刘义士,”赵高翔目光灼灼地看着他,“你胸怀大义,胆识过人,更难得的是有这份拯民于水火的热肠与能耐。如今福建烽烟遍地,正是用人之际,不知你可愿留在军中,助我一臂之力,共抗清虏,恢复汉家山河?”
刘中藻感受到赵高翔言辞中的真诚与看重,心中热血上涌。他起身,再次深深一揖:“侯爷雄才大略,仁义之名播于四海!中藻一介草民,蒙侯爷不弃,敢不效死力?愿追随侯爷麾下,牵马坠蹬,万死不辞!”
“好!得刘义士,如得一臂也!”赵高翔大喜,当即任命刘中藻为参军校尉,暂领其原有义军,并负责协助安抚浦城百姓,清点府库等事宜。
这一番礼遇与重用,不仅让刘中藻感激涕零,誓死效忠,更让在场的文武官员都看到了赵高翔求贤若渴、赏罚分明的气度。拿下浦城,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人心凝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