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142章 元宵正名,民心所向

第142章 元宵正名,民心所向(1 / 2)

第142章:元宵正名,民心所向

正月十五,元宵节。

若在往年,浦城此日该是灯市如昼,游人如织,孩童提着各式灯笼穿梭于街巷,空气中弥漫着汤圆的甜香与爆竹的火药味。然而,连续多年的战乱与清廷的高压统治,早已让这份属于汉家儿女的节日欢愉销声匿迹。尤其是过去一个多月,在李绣和李葆贞的铁幕统治下,浦城更像是一座巨大的监狱,死气沉沉。

但今天,一切都不同了。

天色微明,一队队明军士兵便秩序井然地开赴城中各处要道维持秩序,他们军容整肃,与昨日浴血奋战的悍勇形象判若两人。更令百姓惊疑不定的是,城中四处贴出了安民告示,墨迹未干:

“靖朔侯赵谕:浦城已复,王师入城。即刻起,开南、北两仓,按户放粮,每户可凭户籍领米三斗,盐半斤,使民度此元宵佳节,稍解倒悬之苦。午时三刻,于县衙前广场,公审伪清县令李葆贞,以其罪,正视听,慰亡魂,彰天理!”

开仓放粮?公审李县令?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起初,饱经忧患的百姓们还将信将疑,躲在门缝后、窗棂边偷偷观望。但当他们看到真的有兵士扛着米袋,在里长、保甲的配合下,开始挨家挨户登记分发粮食时,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开始松动。

“是真的!赵侯爷真的发粮了!”

“娘,有米了,我们不会饿死了!”

“这……这米是白米啊!”

领到粮食的百姓,捧着那沉甸甸、白花花的米粒,许多人当场就哭了出来。那不是感激的泪,是劫后余生、终于看到一丝光明的辛酸与释放。街头巷尾开始出现了人气,虽然大多还是面带菜色,步履蹒跚,但眼神中已经重新燃起了生气。一些胆大的孩童,甚至跟着运粮的队伍跑,好奇地打量着那些“不抢东西”的兵爷。

午时未到,县衙前的广场已然是人山人海。几乎全城的百姓,只要能走动的,都聚集到了这里。他们翘首以盼,目光复杂地望向那座曾经象征着权力与压迫的县衙大门,以及大门前临时搭建起来的一座高台。

午时三刻,号角长鸣。

赵高翔在张鼐、周猛、刘中藻等文武的簇拥下,登上了高台。他今日未着甲胄,只穿了一身玄色常服,更显沉稳威严。他的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期盼、麻木、仇恨,以及一丝刚刚萌芽的希望。

“带人犯!”赵高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广场。

在两名如狼似虎的军士押解下,身穿囚服,头发散乱,面无人色的李葆贞被拖上了高台,强迫他跪在台前。

广场上顿时一片哗然,议论声、咒骂声四起。就是这个人和李绣,让他们度过了地狱般的一个多月!

赵高翔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不需要煽动,只需要陈述事实。

“浦城的父老乡亲们!”赵高翔开口,声音沉痛而有力,“今日是元宵佳节,本应是阖家团圆,共庆盛世之时!然而,大家看看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看看你们自己!我们为何会落到如此田地?!”

他指向跪在地上的李葆贞:“皆因这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之辈!皆因这些甘为鞑虏鹰犬、残害我汉家同胞之辈!”

接着,他命参军(由刘中藻暂代)当众宣读李葆贞的罪状。罪状条条清晰,桩桩具体:

“罪一:身为汉人,背弃祖宗,投效建奴,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