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铁壁与利刃(2 / 2)

孙兆奎的“拖”字诀,正在将图赖的锐气和耐心,一点点消磨在邵武的山水之间。

图赖想要去扫除周边势力、这个孙兆奎已经帮他们做了,周边很多民众已经转移。小的关隘已经放弃。 都集中到邵武城内了。

政和城头·利刃破竹

与邵武的僵持不同,东北方向的战事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赵高翔亲率的大军,行动迅猛如风。李猛为前锋,势如破竹,清剿沿途小股清军和土寇。夏完淳少年锐气,每每身先士卒。张鼐则将其在大顺军中磨练出的野战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迂回穿插,屡建奇功。陈子龙虽为文士,却通军务,协助赵高翔协调各方,保障后勤。

兵锋直指政和。守城的清军本以为凭借城防可以固守待援,却没想到赵高翔部的攻坚能力远超预料。在精心策划的夜袭和内外配合下,不到五日,政和城头便换上了“靖朔侯赵”的旗帜。

攻克政和,意味着通往福宁的道路被撕开了一个重要的口子。消息传回,南平军民士气大振。

周宁阻隔·僵局初现

然而,利刃的前进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赵高翔攻克政和,准备继续向东北方向的周宁推进,以期与福宁的黄蜚、王柱连成一片时,坏消息传来。

博洛显然洞察了他的意图。署护军统领杜尔德率领的三万以汉军为主的步骑混合部队,已抢先一步,牢牢扼守在了周宁这个通往福宁的陆路咽喉。

周宁地处山区,地势较高,境内缺乏可供大型战船通行的河流。王柱麾下那支屡立奇功、令清军沿海据点头痛不已的水师,在此地毫无用武之地,只能隔着群山“干瞪眼”。

赵高翔率部进至周宁外围,与杜尔德部形成对峙。清军倚仗险要地势和兵力优势,深沟高垒,摆出了严防死守的架势。赵高翔尝试性的几次攻击,皆被击退。战线,暂时凝固在了周宁城下。

博洛的这一手,精准地打在了赵高翔战略的七寸之上。陆上通道被重兵阻塞,水师无法支援,东进汇合的计划,遭遇了开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历史的阴影与未来的迷雾

烽火连天的战场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力量角逐。

洪承畴的建议,如同给清廷这架战争机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燃料。无数前明的将领、官僚,在“高官厚禄”与“身死族灭”的选择前,倒向了新的主子。

他们熟悉故国的山川地理,了解旧朝的军政弊端,转而将刀锋对准了曾经的同胞。与其说是十几万八旗兵征服了庞大的明朝,不如说是清朝与这些投靠过来的明朝地主武装、军阀集团共同窃取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李自成撼动了巨厦的根基,而他们,则参与了最后的拆解与瓜分。带路党远远多于鞑子兵。

如今,在周宁城下,与赵高翔对峙的杜尔德部,其主力也正是这些“新附军”。这是时代的悲剧,亦是人性在乱世中的复杂折射。

赵高翔立于周宁外围的山岗上,遥望敌方森严的营垒。寒风拂动他的征袍,眼神却比铁还硬。打通之路受阻,但绝非断绝。

“传信给王柱,”他对身边的传令兵沉声道,“周宁陆路暂难突破,让他……另做打算。”

远在福宁的王柱,接到军报后,望着海图陷入了沉思。水师的优势无法在山区发挥,侯爷的主力被阻于周宁……或许,是时候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大海,寻找破局的另一把钥匙了。海风掠过嵛山岛,带来咸腥的气息,也带来了未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