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密令飞传布后路 夜烛不计过往嫌
浙东的烽火虽暂未直接灼烧至金华城墙,但空气中弥漫的危机感,已如浓稠的墨汁,浸染着城内的每一寸空间。赵高翔立于临时改作的签押房内,窗外是暂时宁静却暗藏杀机的战场,窗内,他的心神已跨越千山万水,通过那无形的信鸽网络,为整个团体的未来谋划生路。
他提笔疾书,用的皆是只有核心人员方能解读的数字密语。这三封短信,关乎全局:
致王柱、沈自駉:“温处为基,广纳溃勇,积粟练兵,伺隙扰敌,戒躁戒浪,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指令明确,浙南将成为新的支点。
致福宁黄蜚:“朝局波谲,闽海暗涌,根基重地,万望谨慎,整军备武,以待接应。”——后方必须稳固,警惕来自福州的政治与军事风险。
致抚州孙兆奎、张应祥、吴之蕃等:“浙崩闽危,武夷可依,郑部动向,切切留意,事若不谐,移师山险,存我火种。”——为江西力量指明了在最坏情况下的退路与战略方向。
墨迹未干,信鸽便被小心地装入特制竹管,振翅高飞。这几只小小的飞禽,腿上承载的,是数万将士的安危与抗清事业的一线生机。赵高翔目送信鸽消失在天际,心中稍定,有了这些布置,即便金华不守,亦不至于全军覆没,根基尽毁。
群英汇聚 主从之议
然而,眼前的危机迫在眉睫。城内如今人员构成复杂,新归附的郑遵谦、朱大典、马士英等人,皆非等闲之辈,各有部属,各有心思。在大敌当前、亟需统一行动的关头,确立无可置疑的指挥核心,是比制定撤退计划更为紧要的前提。
赵高翔决定召开一次高层军议,除原本的核心班底陈子龙、李猛、张明远、夏完淳、张鼐等人外,特意请来了郑遵谦、朱大典和马士英等人。
议事厅内,烛火通明,映照着众人神色各异的脸庞。气氛凝重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张力。
赵高翔端坐主位,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众人,开门见山:“今日请诸位前来,非为寻常军务。虏酋博洛、勒克德浑陈兵城外,浙东大局已然倾覆,金华孤悬,危如累卵。当此存亡之际,号令不一乃取败之道。高翔不才,蒙诸位不弃,共聚于此抗虏。然军中不可有二帅,令出必行,方能决死求生。今日,高翔欲总揽全军指挥之权,以便应对瞬息万变之局,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他话语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目光最后落在了郑、朱、马三人身上。
郑遵谦闻言,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霍然起身,抱拳道:“侯爷何出此言!遵谦自投效之日起,便已认定侯爷为主!若非侯爷收留,我等早已是溃散流离之身!如今大敌当前,正需侯爷这般雄主统筹全局,方能有一线生机!遵谦与麾下将士,唯侯爷马首是瞻,绝无二心!”他性情刚烈,投效之心最为纯粹坦荡。
紧接着,朱大典也缓缓起身。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历经宦海沉浮,此刻面容肃穆,沉声道:“赵侯爷虽年轻,然韬略武功,世所罕见,更兼赏罚分明,体恤士卒,有古之名将之风。老夫衰朽之躯,颠沛至此,得遇明主,已是万幸。值此危难,正需上下同心,共度时艰。老夫愿奉侯爷号令,麾下残兵,亦听凭调遣,绝无异议。”他话语诚恳,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通达与对赵高翔能力的认可。
众人的目光,此刻都聚焦在了马士英身上。
马士英端坐着,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内心波涛汹涌。他曾是弘光朝的首辅,位极人臣,习惯了发号施令,如今却要屈居于一介年轻武将之下,心中那份昔日权势带来的优越感与不甘,如同毒蛇般啃噬着他。他飞快地权衡着:反对?且不说城外清军虎视眈眈,单是这厅内,赵高翔嫡系将领那锐利的目光,以及郑、朱二人已然表态的局面,自己若敢说个不字,恐怕立时便是灭顶之灾。赵高翔对自己虽以礼相待,但他绝非心慈手软之辈。
他又想起这几日所见,赵高翔治军之严,赏罚之公,以及其麾下那不同于寻常明军的蓬勃朝气与强悍战力。或许……这乱世之中,唯有如此人物,方能挣得一线生机?自己过往的那套权术,在真正的刀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唉……”马士英心中暗叹一声,脸上却迅速堆起感慨与敬佩之色,他站起身,对着赵高翔深深一揖,语气显得格外诚恳甚至带着几分激动:“瑶草(马士英字)飘零半生,历尽荣辱,今日得见侯爷,方知何为擎天玉柱,架海金梁!昔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如今国难当头,岂是计较个人名位之时?侯爷雄才大略,众望所归!士英不才,愿率旧部,竭尽驽钝,供侯爷驱策,刀山火海,绝无退缩!这指挥之权,非侯爷莫属,士英心悦诚服!”
他这番话,说得漂亮至极,既表了忠心,又巧妙地为自己过往做了切割。至于内心深处是否真的“心悦诚服”,或许连他自己也未必清楚。但至少在此刻,形势比人强,他做出了最利于自身生存的选择。
赵高翔将三人反应尽收眼底,对马士英那番表演背后的心思亦洞若观火。他并不点破,此刻,需要的是表面的团结与令行禁止。
“好!”赵高翔站起身,声音铿锵,“承蒙诸位信任,高翔必不负所托!自即日起,全军上下,令出一门,赏罚同律!凡有违抗军令、动摇军心者,无论出身职位,皆以军法论处!”
他目光锐利,扫过全场,强大的气场笼罩着整个议事厅,确立了不容挑战的权威。
定策南撤 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