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84章 溃帅来投纳百川 闽都诏至叹昏聩

第84章 溃帅来投纳百川 闽都诏至叹昏聩(2 / 2)

清军的攻势并非戛然而止,也并非力有不逮,而是源于更深沉的战略转向。十余日来,金华城外除了零星游骑的例行侦察,再无大规模的战事。这种异样的宁静,并非勒克德浑在单纯的等待援军或火炮——他与坐镇杭州的博洛,皆是历经松锦、入关等一系列大战淬炼的名将,深谙“上兵伐谋”之理。

连日血战,他们已清晰认识到,赵高翔部虽非主力,却是一块异常坚韧、崩牙硬骨。强行啃下金华,即便能胜,也必付出远超预期的八旗精锐伤亡,此乃博洛绝不愿承受之重。在他们眼中,赵高翔及其麾下万余兵马,固然可恨,但其影响力与实力范围终究有限,尚不足以撼动他们在浙江的大局。

两位清军统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南方,投向了那个手握水师重兵、控制福建、态度始终暧昧不明的真正巨头——郑芝龙。与其在金华城下与赵高翔这支“偏师”继续消耗宝贵的核心兵力,不如行釜底抽薪之策。只要成功招降郑芝龙,便能兵不血刃地拿下福建,彻底切断赵高翔乃至整个隆武朝廷的海上退路与潜在外援。届时,孤悬于浙中的赵高翔,便如瓮中之鳖,陷入真正的重围,可不战而屈,或待其粮尽自溃,再以绝对优势兵力从容收拾。

因此,这战场上的短暂沉寂,并非怯战,而是暴风雨转向前的预警。博洛在杭州,勒克德浑在金华城下,一面继续调集兵马火炮施加压力,另一面,通往福建的秘密渠道正被加倍利用,对郑芝龙的劝降、许以高官厚禄的攻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展开。他们的目标,已越过金华,直指福州,意图从根本上瓦解东南抗清阵营的根基,将赵高翔这支孤军,彻底变成一颗无援的、迟早会被吞没的棋子。

也就在这焦灼的等待中,来自福州隆武朝廷的密信,通过吴志葵的渠道,送到了赵高翔手中。

信中的内容,却让赵高翔看后,久久无言,最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信载:隆武二年七月,曾皇后诞下皇子。这本是国本延续之喜,然而,其时正值浙东全线崩溃、鲁监国政权瓦解之际。皇帝朱聿键却似乎完全无视了前线噩耗,竟兴高采烈地以“皇太子诞生”为由,大赦天下,并给满朝文武加级封赏,以示普天同庆。

御史钱邦芑忍无可忍,愤而上疏,直言谏诤:“殿下!当此太子诞生之日,正浙东新陷之时!盟友(指鲁监国)罹难,正宜哀悯惕励,共筹恢复;社稷危如累卵,更当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岂可于此国难当头之际,滥施恩赏,徒事虚文?”

更令人心寒的是,隆武皇帝也曾给郑芝龙下诏,令其择机出兵,攻击清军侧后,以缓解浙江压力。然而,郑芝龙仅以“粮饷不继、海寇未靖”等借口虚与委蛇,拒不奉诏。隆武皇帝虽心知肚明,却对其无可奈何,只能在朝堂上空自愤懑。

还有大臣上书痛陈:“今何时也?乃满朝同心、誓师复仇、发愤图强之秋也,非滥觞恩泽、覃敷爵赏之日也!且恩不宜太渥,爵不宜太滥。若铁券、金印,可轻付‘从龙’之旧侣,则将来克复神京,廓清寰宇,又将何以酬夫栉风沐雨、血战疆场之勋臣?此非重名器、劝有功之道也!”

然而,这些掷地有声的忠言,隆武帝皆置若罔闻,依旧沉浸在自己“皇嗣有望”、大明国祚绵长的虚幻喜悦之中。

赵高翔放下密信,走到地图前,看着标注着清军重重围困的金华,再想想福州朝廷那荒唐的“庆典”和郑芝龙拥兵自重的嘴脸,一股巨大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前有强敌环伺,后无可靠援兵,朝廷昏聩如此,藩镇跋扈如彼。他赵高翔与这金华孤城,以及刚刚聚拢起来的些许力量,在这末世洪流中,究竟能支撑多久?未来的路,又该通向何方?他仿佛看到,南明的天空,正愈发阴沉,而那倾盆暴雨,即将以更猛烈的姿态,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