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溃帅来投纳百川 闽都诏至叹昏聩
七月初的金华,暑气与烽烟交织。在张鼐、夏完淳夜袭成功,暂缓了清军紧逼的攻势后,城防获得了十余日难得的喘息之机。也正在此时,原大明兵部尚书朱大典与那位在弘光朝权倾一时、却也背负着误国骂名的马士英,率领着两千余形容枯槁、甲胄不全的溃兵,抵达了金华城下。
城门开启,赵高翔率核心文武亲迎。朱大典须发皆白,官袍破损,但眉宇间犹存几分疆场老将的刚硬,见到赵高翔,未语先叹,拱手道:“赵侯爷!不想浙东糜烂至此,老夫与瑶草(马士英字)兄辗转流离,唯见侯爷此处旌旗不倒,砥柱中流!特率残部来投,望乞收录,共御外侮!”言罢,深深一揖。
一旁的马士英,年岁稍轻,面容憔悴,眼神中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阴郁与谨慎,他亦上前行礼,语气略显低沉:“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昔日南京……唉,往事不堪回首。今闻侯爷雄才大略,威震赣浙,士英愿效犬马之劳,以赎前愆,但凭侯爷驱使。”他姿态放得极低,全无当年内阁首辅的倨傲。
赵高翔连忙上前,亲手扶起二人,恳切道:“朱部堂、马阁老何出此言!二位乃国之重臣,今日落魄,非战之罪,实乃时运不济,奸佞误国!高翔能得二位相助,如虎添翼!如今虏氛炽烈,正需天下忠义之士同心戮力,共克时艰!快请入城!”
这个奸佞到底是谁?自己都体会吧。
一番场面上的客套与安抚后,朱、马二人简略叙述了自南京陷落、弘光朝覆灭后,他们拥立鲁王,却又在方国安、王之仁等武将倾轧以及清军迅猛攻势下无力回天、最终随波逐流溃败至此的经过,言语间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然而,待到安排朱、马二人及部众暂且歇息后,赵高翔麾下的文臣们却议论纷纷。
王秀楚眉头紧锁,对赵高翔低声道:“侯爷,朱部堂倒也罢了,素有清望。只是这马士英……当年在南京,排挤史阁部(史可法),任用阮大铖,搞得朝堂乌烟瘴气,乃至有‘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之讥!此公名声实在……恐非善类,接纳他,只怕于侯爷清誉有损,亦恐其旧习难改,扰乱我军中气象。”
刘光标、姜曰广等人亦微微颔首,显然对马士英心存芥蒂。
赵高翔听罢,沉默片刻,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诸位先生所言,高翔岂能不知?马瑶草昔日所为,确有不妥之处,天下物议,非是无因。”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毅:“然,诸位需知,如今是何等时节?鲁监国飘零海上,其麾下或降或散,已成过往。浙东大地,抗清力量分崩离析,人心惶惶。我辈欲成大事,当有包容宇内之胸襟!昔汉高祖能用陈平之盗嫂受金,光武帝能容吴汉之屠城劫掠,岂是因其无瑕?盖因非常之时,需用非常之才,聚非常之力!”
他走到窗边,望向城外隐约可见的清军营垒,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大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今日之马士英,乃丧家之犬,若能收其心,用其才(马士英毕竟曾为封疆大吏,处理政务、协调关系自有其能力),其所携两千溃兵亦可充实我军。若因过往污点而拒之门外,岂非自断臂膀,寒了那些尚在观望、有心抗虏之士的心?眼下,能多收拢一人,便多一分力量,多一线生机。至于其品性……我自有分寸,严加约束便是。”
众文臣见赵高翔心意已决,且所言高瞻远瞩,非拘泥于一时名声,便不再多言,心中却对这位年轻主帅的格局与魄力更添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