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营地瞬间大乱!从睡梦中惊醒的绿营兵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哭喊声、惨叫声、火焰爆裂声响成一片。张成与夏完淳如同两把尖刀,在敌营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张成更是勇不可挡,一人一枪,竟直扑看似主将的营帐,挑翻认旗,虽未擒获主将,却极大地震撼了敌军。
这场突如其来的夜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清军东南大营火光冲天,混乱一直持续到天明。勒克德浑从睡梦中惊醒,闻报后勃然大怒,却又惊疑不定,不知明军虚实,唯恐是调虎离山之计,不敢轻易调动其他围城部队,只得下令后撤十里,重新整顿,严查防务。
夜色未央,金华南门在焦灼的等待中悄然开启,张成与夏完淳率领得胜之师鱼贯而入。虽人人带血,甲胄染尘,但那一股大胜而归的锐气与劫后余生的昂扬,却如利剑般刺破了城中连日来的压抑阴霾。
士卒们虽疲惫,眼神却亮得惊人,彼此间低声传递着方才突营破寨、火烧连营的酣畅,看向前方两位年轻将领的背影,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与追随的热切。
早有快马将捷报传回。赵高翔亲率文武于内城校场相迎。火把猎猎,映照着他沉静而欣慰的面容。
“好!好!好!”赵高翔快步上前,一手扶住正要行礼的张成,一手拍在夏完淳尚显单薄却挺得笔直的肩头,连道三个“好”字,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二位将军真乃虎贲之姿,国之干城!此战以寡击众,破敌胆魄,焚其资储,乱其部署,非但解我金华燃眉之急,更扬我军民抗虏之志!功莫大焉!”
他目光扫过肃立的将士,声调陡然拔高,响彻夜空:“今夜参战之勇士,皆记头功!赏银加倍,酒肉犒劳!张成、夏完淳,智勇兼备,临危不惧,擢升张成为游击将军,夏完淳为参将,仍各领本部,望尔等再建奇功!”
“谢侯爷!”众将士轰然应诺,声震屋瓦,多日鏖战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被胜利的喜悦与主帅的肯定冲刷殆尽。
文臣武将亦纷纷上前道贺。王秀楚捻须微笑,眼中满是赞许;李猛、张明远等宿将看着两位年轻人,目光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认可与期许。此战,证明了新生代的力量,也让这支在血火中挣扎的军队,看到了传承与希望。
陈子龙更是难掩激动,他走到自己一手栽培的弟子夏完淳面前,看着这张犹带稚气却已历经战火洗礼、英气勃发的脸庞,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终只化作重重一拍,一切尽在不言中。夏完淳感受到恩师手掌的微颤与眼中的欣慰,挺直胸膛,用力点头。
待到众人情绪稍平,张成(张鼐)却并未沉浸在赞誉中。他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对着赵高翔及在场核心文武,抱拳环揖,声音清朗而郑重:
“侯爷,诸位大人、将军!今日之战,不过是末将等人尽了一份心力。承蒙侯爷不弃,以客将待我,信重有加,委以重任。张成……感激不尽!”他顿了顿,目光坦然迎上赵高翔探究的眼神,“事到如今,不敢再行隐瞒。末将并非寻常士卒,我本名张鼐,乃昔日闯王麾下义子,如今大顺军余部,泽侯田见秀将军麾下听用!”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尽管不少人早已看出此子不凡,却未料到他竟是闯营核心人物,且是那位曾与刘宗敏齐名的“小袁营”主将张鼐!
张鼐(不再以张成自称)继续道,语气诚恳:“此番随田见明将军前来,名为考察,实为寻一条抗清明路。连日来,亲眼目睹侯爷治军之严,待民之仁,赏罚之公,更在今日血火之中,见侯爷与将士同生共死之决心!我大顺军兄弟,转战千里,所求不过是一条活路,一个能带领我们真正抗击外虏、不负一身血性的明主!”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赵高翔,如同立誓般说道:“侯爷!张鼐今日在此,愿以性命担保,我大顺军李过、高一功、田见秀等诸位将军,皆乃血性汉子,抗清之志未泯!我即刻修书,详陈侯爷之英明,我军之气象,力劝他们率部来投,与侯爷合兵一处,共举抗清大业!望侯爷不弃,接纳我等漂泊之师!”
这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更带着一股江湖豪杰的爽朗与决绝。堂内一时寂静,所有人都看向赵高翔。
赵高翔心中亦是波澜起伏。张鼐的坦诚与投效,无疑是雪中送炭,更可能带来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他上前,紧紧握住张鼐的手,力道沉稳:“张将军坦诚相待,高翔何其幸也!闯营兄弟皆是百战精锐,若能并肩作战,何愁虏酋不破?高翔在此承诺,但凡真心抗清者,无论出身,皆是我赵高翔的兄弟,一视同仁,绝无二心!”
“谢侯爷!”张鼐重重抱拳,眼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与找到归宿的光芒。
张鼐、夏完淳则趁乱率军安然返回金华,清点战果,毙伤敌军逾两千,焚毁大批粮草,己方伤亡仅百余。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也让清军的合围计划不得不暂缓。
夜袭大捷,又得张鼐倾心投效,并承诺联络大顺军,这本是值得大肆庆贺之事。众将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开始议论联合大顺军后的美好前景。
然而,当众人逐渐散去,各自处理军务或稍事休息后,赵高翔却独自登上了残破的北门城楼。夜风带着未散的血腥与焦糊味拂过他的面颊,远处清军营地的星火在夜色中明灭不定,如同蛰伏的巨兽。
他心中的喜悦渐渐被更深沉的忧虑所取代。张鼐的投效是机遇,但更是巨大的挑战。如何整合背景复杂、军纪可能迥异的大顺军?粮饷从何而来?地盘如何划分?
更重要的是,他原本的战略构想——与鲁监国主力汇合,倚仗浙东人力物力,构建稳固防线——随着鲁王的出海和方国安的投降,已彻底破灭。如今,他手中仅有金华一隅,兵力不过万余残卒,面对的是博洛、勒克德浑、李成栋等清军名将率领的、装备精良、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
“实力……还是太弱小了。”赵高翔望着漆黑的夜空,喃喃自语。清廷如同一座巨大的冰山,他拼尽全力,也不过是撞下其一角碎冰。仅凭一腔血勇和几场局部胜利,根本无法扭转整个东南乃至天下的颓势。
他想到了嵛山岛还在攻坚的新式火器,想到了王柱正在奔赴的温州,想到了溃散在浙南各地可能被收拢的残兵,也想到了福州那个态度暧昧的郑芝龙和自身难保的隆武皇帝。
“下一步……方向何在?”他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这重重夜幕,“是继续死守金华,成为吸引清军主力的靶子?还是果断放弃,跳向外线,与王柱汇合,经营浙南,甚至……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
联合大顺军,或许是破局的关键一步,但绝非易事。前路漫漫,危机四伏。这位年轻的靖朔侯,在经历了短暂的胜利欢愉后,再次陷入了对全局、对未来命运的深沉思索之中。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决定着这支新生力量,是如同流星般璀璨一瞬而逝,还是能真正成长为燎原的星火。夜色,愈发深沉了。
就在金华军民为夜袭成功而欢欣鼓舞之际,又一波人马跌跌撞撞地来到了金华城下。来的不是清军,而是从各处溃退下来的明军残部。为首二人,竟是原大明兵部尚书朱大典和那位在南京拥立弘光、名声不佳的马士英!他们各自带着千余溃兵,惶惶如丧家之犬,眼见金华仍在坚守,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忙请求入城依附。
赵高翔站在城头,看着城下这群狼狈不堪的“大员”和溃兵,心中五味杂陈。危机之中,力量在汇聚,但这汇聚而来的,是助力,还是新的麻烦?金华的棋局,因一场成功的夜袭和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变得更加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