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62章 根基深植布暗线 文武并举 福宁根基稳如磐 朝堂暗流

第62章 根基深植布暗线 文武并举 福宁根基稳如磐 朝堂暗流(2 / 2)

在所有明暗布局中,最为隐秘也 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步,在广信之围初解时便已悄然落子。

赵高翔知道,若要真正扭转抗清大局,仅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就在大军忙于休整、消化战果之际,他已秘密派遣心腹谋臣陈子龙,携带他的亲笔书信和结盟条件,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取道江西西部,前往湖南。

他的目标,正是此时正在湖广与大清周旋的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的名字,早已进入赵高翔的视野。他清楚地知道,这支由张献忠、李自成留下的百战精锐,拥有何等可怕的战斗力,以及他们在未来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尽管彼此阵营曾有隔阂,但在“抗清”这面共同的旗帜下,一切皆有可为。

陈子龙此行,便是要去尝试叩开这扇可能改变历史的大门,探寻联合大顺军,共抗强虏的可能性。此事关乎重大,成败难料,赵高翔将其列为最高机密,唯有极少数核心成员知晓。

经过这一番紧锣密鼓的整顿与布局,赵高翔的势力已然不再是单纯的一支作战军队,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军政结合、明暗相辅、扎根地方、目光长远的割据集团雏形。文有王秀楚、姜曰广等理政安民,武有李猛、孙兆奎、翁之琪等能征惯战,暗有韩虎、林锐、李恪织就的情报网络,更有周猛、陈子龙执行着特殊的战略任务。

尽管外部依旧强敌环伺,内部新附尚需磨合,但赵高翔的根基,已在赣东北这片土地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深深扎下。他只待春风化雨,便要在这乱世之中,长成参天大树。

就在赵高翔于广信厉兵秣马,大力整顿军政、铺展情报网络之际,他起家的根基之地——福宁州,在靖海侯黄蜚的坐镇下,同样呈现出一派稳固而充满活力的景象。这片濒海的土地,是赵高翔集团可靠的后方,也是连接福建朝廷与江西前线的重要枢纽。

靖海侯黄蜚如今已将家眷尽数接至福宁,俨然将此当作了安身立命之所。这位老将虽因伤病难以亲临前线冲杀,但其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威望,对于稳定福宁乃至整个集团的人心,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他每日巡视城防、水寨,检阅操练,虽不苟言笑,但治军严谨,赏罚分明,深受将士爱戴。

辅佐黄蜚的,皆是赵高翔精心挑选留下的可靠人手。

王柱,这位从扬州地狱中跟随赵高翔一路杀出来的老兄弟,如今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成长为一名文武全才的干将。他不仅协助黄蜚处理日常军务,更肩负起训练新兵、整饬地方守备军的重任。他对赵高翔的忠诚毋庸置疑,且为人沉稳干练,深得黄蜚信任,是沟通福宁与广信前线的重要桥梁。

沈自炳、沈自駉兄弟,皆出自江南忠义之门。兄长沈自炳沉稳多谋,负责协助处理福宁州及周边辖县的政务、刑名及与福建官场的日常往来,其文人风骨与务实作风相结合,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弟弟沈自駉则性如烈火,勇武过人,被安排在军中,协助王柱练兵,尤其注重陆战阵型的演练与沿海哨卡的布防。兄弟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成为黄蜚的左膀右臂,确保了福宁大后方的军政事务顺畅运行。

在福宁大本营的严密体系中,位于三沙湾外海的嵛山岛,是一个被列为最高机密的所在。岛上由老工匠张铁头主持,带领着一批精挑细选、忠心可靠的徒弟,进行着一项绝密任务。根据赵高翔的严令,由王柱亲自负责该岛的安保与后勤,任何未经许可的人员或船只胆敢靠近嵛山岛五里之内,守卫无需请示,可格杀勿论! 这条铁律,以血腥的方式确保了岛上的秘密不被外泄。

赵高翔除了提供相对这个时代更为优越的物料支持外,更根据自己超越时代的见识,绘制了一些简陋却方向明确的图纸和撰写了基本原理交给张铁头,让其带领徒弟们进行摸索和试制。这些想法在张铁头这样的能工巧匠看来,虽显奇异,却往往暗含巧思,甚至直指现有军械的弊端,让他沉迷其中,废寝忘食地投入研究。

这一日,王柱按例巡查后,通过绝密渠道向广信送去了一份汇报。

汇报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便是根据赵高翔提供的复合弓原理图纸所打造的新式骑弓与步弓。此弓利用滑轮组省力机构,极大地优化了拉力曲线,使得士卒无需惊人的臂力便能轻松开弓,却能将箭矢以更快的初速度射出,其有效射程和穿透力,已然远超当前明军和清军普遍装备的制式弓箭!

张铁头禀报,此弓原理相对简单,目前已完全掌握制作工艺,并已秘密生产出一百把成品,且可使用军中常用箭矢,无需特制,便于快速列装和后勤补给。

此外,汇报中还提及了另外两项更为复杂、但仍取得初步进展的“奇器”:

1. “自生火铳”:试图摒弃麻烦的火绳,借鉴燧石击发原理。目前虽已能击发,但哑火频繁,机括结构也容易损坏,尚在反复调试之中。

2 “轰天雷”:在原有震天雷基础上,正尝试改良铁壳铸造与火药配比,意图提升威力和引爆稳定性,目前仍在试验阶段。

3. 轻型野战炮的尝试:根据赵高翔对机动性和火力密度兼顾的要求,正在尝试设计一种比传统红衣炮轻便得多,可以由骡马快速牵引甚至人力短途搬运的轻型长管炮,旨在为步兵提供及时而猛烈的火力支援。

王柱在汇报中详细描述了这几样“奇器”的当前状态、优缺点以及张铁头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材料强度、加工精度和稳定性问题)。他最后写道:“……张铁头言,此皆侯爷神思所致,虽眼下尚显粗陋,犹如幼童学步,然假以时日,不断试错改良,必成我军克敌之利器!岛上一切安好,保密无虞,请侯爷放心。”

收到这份密报,赵高翔在灯下反复看了数遍,平静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兴奋光芒。他深知,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在于纪律、士气和战略战术,技术的代差同样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张铁头那边的每一次摸索,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在为未来积蓄着足以改变战场格局的力量。

他立刻提笔回信,对张铁头等人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嘉奖,同时指示王柱,要不惜代价满足嵛山岛所需的一切物料,并注意工匠们的身体健康。对于研发中遇到的问题,他根据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例如尝试不同的钢材热处理方式,探索青铜铸造的可能性,以及强调“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初步概念,以便于日后大规模生产和战场维修。

这条隐藏在海外孤岛上的秘密科技线,如同在深土中悄然孕育的根茎,虽然不为人知,却源源不断地为赵高翔的宏图霸业,输送着未来足以震惊世人的力量。它将是在未来的血火战场上,除却将士勇武、谋臣筹策之外,另一项决定性的胜负手。

而在与福州隆武朝廷的联系层面,一个关键人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吴志葵。

自太湖兵败被救,辗转至福州后,吴志葵因资历和一定的声望,被隆武帝任命为吏部侍郎。这虽是一个闲职,却给了他出入朝堂、接触机要的机会。他对赵高翔的救命之恩铭记于心,更钦佩其能力与志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赵高翔在朝廷内部最重要的消息来源和代言人。

军情司林锐的人马固然能探听到许多消息,但诸如皇帝的真实心境、朝堂密议的细节、重臣之间的微妙关系等核心机密,却非底层探子所能触及。

吴志葵的存在,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他定期通过秘密渠道向赵高翔传递朝中动向,内容远比官方邸报更为详实和深入。

正是通过吴志奎的密信,赵高翔才更清晰地了解到隆武皇帝朱聿键所处的困境:如何被郑芝龙在粮饷、兵源上处处掣肘;如何渴望移跸湖南,借助何腾蛟的力量打开局面,却屡次被对方以“粮饷未备”、“道路不通”等借口婉拒,只闻其声,不见其兵;以及朝中各类官员的立场与纷争。

赵高翔也时常亲笔回信,一方面表达感谢,另一方面则反复叮嘱吴志奎务必小心郑芝龙。他在信中明确指出,郑芝龙首鼠两端,与清廷暗通款曲的可能性极大,要吴志奎切切注意自身安全,并伺机向隆武帝进言,提醒陛下防范。他在信中甚至直言:“……若见事不可为,朝局有变,兄台万勿迟疑,当速离福州,前来福宁与黄老将军汇合,保全身家性命为上!” 言辞恳切,充满了对这位忠义之士的关怀与保护之意。

不久,吴志奎的一封密信,带来了一个足以影响南明未来格局的重磅消息,也牵动了赵高翔的个人心绪。

信中详述了隆武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复杂操作与最新动态。原来,朱聿键深知自己以远支宗室身份继位,难以服众,为了争取南明各地宗藩官绅的广泛承认,不得不施展权术。

对于公开的竞争者鲁监国朱以海,以及作为神宗嫡孙、拥有潜在继承权的桂藩(先是安仁王朱由,后是永明王朱由榔),隆武帝采取了以“储位”为诱饵的策略。

他先是派遣给事中柯夏卿为使者,加兵部尚书衔,携带亲笔信前往绍兴,劝说朱以海接受“皇太侄”的名号。

信中言辞恳切:“朕没有儿子,你就是皇太侄,咱们同心协力,一起祭拜孝陵(朱元璋陵墓)。朕若拥有天下,最终会把皇位传给你。” 此后,为了安抚桂藩一系,他又曾对外声称:“这天下本是永明王(朱由榔)的。永明王是神宗嫡孙,正统所在。朕没有儿子,将来皇位应当传给永明王。”

然而,吴志奎在信末笔锋一转,透露了一个绝密消息:近日宫中传出风声,隆武帝的曾皇后似乎已有身孕!陛下闻讯后异常兴奋,甚至曾独自潜入奉先殿,偷偷遥拜列祖列宗,其渴望拥有子嗣继承江山社稷的心思,昭然若揭。

这消息让赵高翔沉思良久。隆武帝的“储位”之诺,本是迫于形势的权宜之计,一旦皇后真的诞下皇子,无论是朱以海还是朱由榔,地位都将变得极其尴尬,南明本就脆弱的内部团结,恐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这皇位继承的隐患,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与此同时,这关于子嗣、关于传承的消息,似乎也悄然触动了赵高翔心中某一根柔软的弦。乱世之中,基业初创,个人的安危与团体的未来紧密相连。他不由得想起了那个一直默默协助王秀楚处理文书、管理流民档案,气质不凡、见识超群的女子——唐晏珠。

她身上笼罩的神秘色彩未曾完全褪去,但长期的观察与共事,让赵高翔确信其才能与心性。在这风云激荡的时刻,无论是为了稳定内部,还是出于个人情感,他似乎都需要一个能够并肩而立的伴侣。

深思熟虑后,赵高翔展纸磨墨,给坐镇福宁的靖海侯黄蜚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私信。信中,他首先汇报了江西的近况和对未来局势的担忧,随后,笔锋委婉地转向了个人问题:

“……黄老将军座前:晚辈自提兵以来,戎马倥偬,于家室之事未曾虑及。今见根基稍立,然内外挑战犹剧,每思及未来,常感独木难支。唐氏晏珠,温良贤淑,识见非凡,于困顿中相助,于繁杂中理事,晚辈……心仪已久。然长辈在堂,不敢自专。恳请老将军念晚辈一片赤诚,代为探询,若能玉成此事,则高翔幸甚,亦可使内外安心,共图大业……”

这封信,既是对黄蜚这位德高望重长辈的尊重,也是赵高翔在稳固自身势力、规划未来道路中,关于个人情感与政治考量交织下,迈出的重要一步。福宁与广信,后方与前线,朝堂机密与个人姻缘,在这一刻,通过一封封密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共同勾勒出赵高翔集团在乱世中不断生长、盘根错节的庞大根系与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