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62章 根基深植布暗线 文武并举 福宁根基稳如磐 朝堂暗流

第62章 根基深植布暗线 文武并举 福宁根基稳如磐 朝堂暗流(1 / 2)

致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首先,衷心感谢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与陪伴!

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既有机缘巧合,也夹杂着一些个人的不忿。南明史,是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内斗将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正如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所言。那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时代,许多人选择以死殉国,坚守气节;也有人投靠异族(至少在当时,许多人并不认为满族是炎黄子孙)。但无论如何,明朝终究还是走向了覆灭。

诚然,两百余年时光流转,满汉文化逐渐交融互渗,许多满族上层人士也深深倾慕于汉家风雅。历史长河最终将曾经的隔阂冲刷殆尽,获得了后世的普遍认同。只是,其间清朝官方对诸多典籍,尤其是明朝史实的系统性删改与重塑,已成无法抹去的历史印痕。

然而,作为新人作者,我深知自己的笔力有限。就像现实中的自己,常常犹豫不决,心里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总是力不从心。我也不想随波逐流,写一部简单的(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爽 (偷笑)——毕竟到现在为止,故事里既没有大杀四方的快意,甚至连一场像样的情爱戏都没有(笑)。

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哪怕跪着也要走完。哪怕最终的作品不尽如人意,甚至被视作“狗屎”一摊——但请相信,即便是狗屎,也终能化作滋养土地的肥料。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争取让故事越来越精彩。你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感谢大家的支持、批评!

以后这种一星期不更新的情况不会再出现。谢谢理解!

—— 小编 敬上

第六十二章:根基深植布暗线 文武并举 福宁根基稳如磐 朝堂暗流

施琅在广信盘桓了十余日,终是到了离去之时。临行前夜,赵高翔摒退左右,只与施琅二人在府衙后园暖阁内,对酌至深夜。阁内炭火噼啪,酒香氤氲,窗外寒月孤悬,无人知晓这两位皆怀不凡志略的将领究竟谈了些什么。只见烛影摇红间,时而见赵高翔手指蘸酒,在桌案上勾画江河海疆;时而见施琅凝神倾听,眸中精光闪烁,偶尔激动处,以拳击掌。直至月过中天,方见施琅起身,对着赵高翔深深一揖,神色间少了来时的试探,多了几分决然与敬服。

翌日启程,赵高翔亲自相送,不仅赠予大量金银作为程仪,更将一柄装饰古朴的佩剑赠予施琅,沉声道:“尊侯,海路风波恶,望此剑常伴,助君劈波斩浪,勿忘昨夜之约。”施琅郑重接过,紧紧握住赵高翔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随即翻身上马,带着随从消失在官道尽头。

送走施琅,赵高翔独立城头,寒风拂面,却让他更加清醒。晋封侯爵,掌控两省军务看似风光,其实很多都是有名无实,在这乱世之中,名号与权柄若无比它更坚实的力量支撑,不过是空中楼阁。自身强大,方是立身之本。 他转身回府,目光变得锐利而坚定,一场旨在强化内部掌控、整合力量、深植根基的大整顿,悄然展开。

在这信息决定生死的乱世,一张高效、隐秘的情报网,胜过十万雄兵。

他首先召见了负责与敌后潜伏人员单线联系的亲信。很快,一道密令便通过各种隐秘渠道,传向了依旧潜伏在苏州的韩虎。

此时的韩虎,早已非昔日仓皇撤离时的狼狈模样。凭借赵高翔早期留下的资源和他自身的机变能力,他已在这座江南重镇扎下根来,表面身份是经营丝绸、茶叶的商贾,暗中却以苏州为大本营,编织着一张覆盖南直隶,甚至渗透入清廷江南核心地带的情报网。

韩虎传回的消息越来越详实,不仅包括苏松常镇等府的清军兵力调动、地方官吏任免、民生舆情,甚至能触及南京洪承畴总督衙门的些许动向。就在不久前(1646年2月),韩虎密报提及,洪承畴在南京向清廷建议,鉴于江西明军(主要指赵高翔部)势头渐起,应暂缓对溃败的柯永盛部追责,令其戴罪立功,收缩防线,固守南昌、九江等要地,同时从江南抽调绿营精锐,汇合部分八旗兵马,准备新一轮的围剿。

这份情报,让赵高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有了提前的预判。

与此同时,军情司首领林锐的工作也卓有成效。他麾下的精干人员,如同水滴渗入沙地,不仅遍布隆武朝廷的各个衙门,甚至已经成功在郑芝龙的军中和幕府里安插了耳目。郑芝龙与清廷使者秘密接触的内容,其麾下将领的抱怨与动向,乃至福建各地的粮储、船务情况,都通过林锐的渠道,源源不断汇入广信。这使得赵高翔虽远在江西,对福州乃至整个福建的暗流涌动了如指掌。湖南湖北安徽的相关情报也在慢慢而有序的传来。

而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则是天地会总舵主李恪。他在广信秘密觐见赵高翔后,未做任何停留,便如同人间蒸发般悄然离去,其去向唯有赵高翔一人知晓。但在他离开后,一批批经过挑选的天地会骨干,便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向着湖南、湖北、甚至河南、山东等更深远的内陆地区潜行。

他们的任务并非短期情报搜集,而是长期的潜伏、发展组织、联络各地抗清义士,如同播撒下一颗颗待时而动的火种。赵高翔的目光,已然超越了眼前的江西战局,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中原大地。

在强化耳目、布局长远的同时,赵高翔对麾下现有的军政体系进行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强化。

文治方面:

王秀楚与刘光标坐镇广信侯府,成为赵高翔的左膀右臂,总揽一切钱粮度支、后勤补给、工匠管理及日常政务。王秀楚老成谋国,刘光标精明干练,二人配合默契,确保了庞大军队和新兴根据地的物资供应与行政运转。

姜曰广与周损这两位广信本地的威望之士,被赵高翔委以重任,全面负责赣东北新复州县的政务整顿、安抚流民、恢复生产、征收税赋。二人对赵高翔不仅是感恩,更是真心钦服其治军理政之能,尤其对他处理降兵、收拢民心的宽仁与智慧推崇备至,办事尽心竭力,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地方迅速趋于稳定。

军事方面,架构更为明晰:

陆军体系:

李猛、孙兆奎、张明远、吴之蕃以及年轻的夏完淳,共同执掌步军。

李猛是跟随赵高翔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嫡系,勇猛无匹;

孙兆奎经广信之战,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临阵机变已获公认;

张明远率部反正,急需战功证明,所部“靖安营”训练刻苦;吴之蕃散尽家财抗清的决心与号召力,本身就是一面旗帜;

而夏完淳,这个被赵高翔带在身边悉心栽培的少年,不仅文采飞扬,于兵事也展现出惊人天赋,朝气蓬勃,是可造之材。

周猛被擢升为游击将军,直属赵高翔指挥。赵高翔亲自向他阐述了“特种作战”的思路——不追求正面列阵,而是专精于小股渗透、敌后破袭、斩首行动、制造混乱等非常规任务。周猛心领神会,立刻着手从各营挑选最悍勇、最机敏、最耐苦战的士卒,开始进行极其严酷的秘密训练。

陈锋统领的斥候营,训练更是到了苛刻的地步。赵高翔要求斥候必须“人马合一”,陈锋便规定麾下士卒每日在马背上的时间不得少于十个时辰,甚至要求与战马同吃同住,培养超越常人的默契与耐力。神箭手马忠及其带领的射手队,也归于斥候序列,他们不仅要箭术精准,更需掌握潜伏、伪装、一击远遁的本领。

张茂林的执法队,如今已是一支令人敬畏的力量。他出身底层,被赵高翔告知。军纪乃军队生命线,对内外执法铁面无私,尤其对执法队自身要求更为严苛。

赵高翔对他极为满意,亲自编写了一部简明扼要的手册交给他,核心便是那着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 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张茂林不仅组织执法队学习,更派人到各营宣讲、考核,让这些条款深入人心。这支由“文人”组成的执法队,执行起军纪来却个个狠厉果决,成为维护赵高翔军队强大凝聚力和良好军民关系的基石。

水师体系:

由翁之琪、张应祥、吴易三人共同执掌。翁之琪统领原福宁水师骨干,张应祥部陆战强悍,亦可登船作战,而吴易的加入尤为关键。

他本就是太湖义军领袖,精通水战,在太湖流域拥有深厚根基和威望,他的部下熟悉江河港汊,极大地增强了赵高翔水师在内河作战及与江南义军联络的能力。三人相辅相成,确保了对信江乃至未来可能涉及的长江下游水道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