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沿海根据地的喧嚣尚未完全平息,一骑快马便带着福州方向的烟尘,送来了隆武朝廷的旨意。天使的到来,让整个营地再次沸腾起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卷黄绫诏书上。
隆武皇帝朱聿键在接到王秀楚那篇文情并茂、极尽渲染忠勇功绩的奏表后,果然龙心大悦。值此风雨飘摇之际,竟有将领能在闽浙边境打开局面,汇聚如此多声名显赫的忠臣义士,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旨意中,对赵高翔及其麾下不吝溢美之词,大加褒奖。
封赏随即而下:
黄蜚,以左都督、总兵官旧职加之新功,晋封为靖海侯。旨意中盛赞其“百战余生,忠贞贯日,太湖喋血,威震虏胆”,望其“善加调养,早日康复,以备朝廷咨询”。
吴志葵,晋封为定波伯,嘉其“转战吴淞,力抗强虏,忠勇可嘉”。
陈子龙,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苏松等处地方,赞理军务(此为虚衔,实际辖区皆在清控区,意在表彰其名望与联络之功)。
吴易,授都督同知,总兵官,挂‘忠义将军’印。
孙兆奎,授兵部职方司郎中,监军道。
沈自炳、沈自駉,分别授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皆为荣誉性武职)。
吴之蕃,授都督佥事,参将。
其余大小头目,皆有参将、游击、守备等职衔赏赐。各部在赵高翔提督下效力。
而最关键的是对赵高翔的任命:加封赵高翔为靖朔伯,仍实授浙江提督,总督浙江军务,并准其开府福宁,节制此次所有来归将吏兵马。
这道旨意,可谓既慷慨又微妙。慷慨在于,给予了极高的爵位和名分,尤其是赵高翔的伯爵之位和开府之权,使其成为一方正式的镇将,而非寻常流帅。微妙在于,它试图通过将黄蜚、吴志葵等高爵位者调离军队核心。
旨意中明确要求:“靖海侯黄蜚、定波伯吴志葵,功勋卓着,宜速赴行在,陛见受赏,参赞军国大事。”
宣旨完毕,营地内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复杂。受封者自然感激天恩,但聪明人都品出了其中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隆武帝的封赏并未忘记实际执行救援任务的功臣。旨意中特别褒奖了翁之琪、王柱留守开辟根基之功,以及张应祥、李猛千里奔袭、浴血奋战之劳:
翁之琪加授都督同知,仍领副总兵职,实授福宁镇守副总兵,赏银五百两。表彰其“练兵筑寨,稳固后方,开辟之功甚伟”。
王柱升授游击将军,仍兼管钱粮后勤事务,赏银三百两。嘉其“筹措有方,保障得力,忠心可鉴”。
张应祥升授都督佥事,实授参将,赏银四百两。盛赞其“勇略兼备,深入险地,接应功臣,厥功至伟”。
李猛升授都督佥事,实授参将,赏银四百两。褒其“骁勇绝伦,冲锋陷阵,血战功高”。
此番封赏,明确了张应祥、李猛作为救援行动主将的功绩,其赏格相较于部分新来义军首领更为实惠(军职和赏银),体现了朝廷(或至少是赵高翔在奏表中)对实际战功的侧重,也让翁、王、张、李等老部下倍感欣慰,觉得跟对了主公,功劳未被淹没。
赵高翔面色平静,领旨谢恩,安排天使下去休息。随后,他立刻召集相关人等议事。
黄蜚首先苦笑开口,他的伤确实沉重,脸色依旧苍白:“陛下隆恩,老朽感泣……然这副残躯,实难经受长途跋涉,前往福州。且……赵将军此处百废待兴,老朽虽不堪用,或亦能于军略操训上,略尽绵薄之力。”他这话说得委婉,实则表明了不想离开军队实权位置,去福州当个空头侯爷的态度。他历经沉浮,深知离开军队便无根基,更何况他对赵高翔的为人和能力更为信服。
赵高翔自然明白,顺势道:“老将军伤势未愈,确不宜远行。本督即刻上表,奏明陛下,请允老将军暂留营中休养,待康复后再行定夺。”
众人目光又看向吴志葵。吴志葵面色变幻,他受封伯爵,自是欣喜,但让他放弃兵权只身前往福州,又心有不甘。可他新败不久,直属部下在太湖、嘉定损失惨重,如今麾下实在寥寥,底气不足。他看了看赵高翔,又想了想福州朝廷,最终叹了口气,拱手道:“陛下有旨,臣不敢不从。末将……愿前往福州陛见。”他知道,留下或许能掌些兵权,但爵位已至伯爵,或许去皇帝身边,另有一番机遇?至少能远离前线险地。
赵高翔表现得极为大度,诚挚道:“吴伯爵深明大义,高翔佩服。请伯爵放心前去,此行所需仪仗、粮秣,本督一力承担。此外,伯爵旧部中若有愿追随左右者,尽可带走,亦可安顿家眷于此,福宁之地,必保其无恙。”
他此举既全了同僚之谊,也顺势将吴志葵的潜在影响力降至最低。
吴志奎闻言,倒是生出几分感激与不舍,与赵高翔及诸将互道珍重。其余众人更是佩服其大度!
是夜,赵高翔的帅帐内灯火依旧。案几上,并非军事地图,而是数叠他连日来加班加点亲手书写的条陈手册。李恪(原李狗儿)肃立一旁,神情专注中带着一丝激动。
“李恪,”赵高翔指着那叠文稿,语气凝重,“这些是我为你准备的。天地会之初创,非同小可,无章法则无以成方圆,无信念则无以聚人心。此乃其筋骨血肉,你需细细揣摩,深刻领会,而非死记硬背。”
李恪双手接过,只觉得重若千钧。他借着灯光细看,只见最上面一份封页写着《天地会纲略初稿》。
其核心要义,赵高翔已为其归纳清晰:
1. 政治口号:“反清兴明,顺天应人”。 强调驱逐鞑虏,恢复汉家江山,乃是顺应天命民心之举。此为大旗,必须高举。
2. 最高道德:“忠心义气”。 对会众强调:“入我门来,忠心义气放首位。忠心者,忠于‘反清兴明’之大业,忠于会内兄弟;义气者,同生共死,互助互济。须牢记‘忠心义气刀下过,不忠不义剑下亡’!” 需通过严格的歃血为盟、焚表立誓等仪式加以强化。
3. 组织原则:“严守秘密,等级分明”。 拟定初步会规(未来可发展为三十六誓),首要便是“父不传子,子不传父,兄不传弟,弟不传兄,严禁泄漏会内机密于会外之人”。违者,依规严惩,绝不姑息。设立清晰层级,如总舵主(李恪)-> 堂主 -> 香主 -> 普通会众,各司其职,单线联系。
4. 根本宗旨:“互济互助,患难与共”。 明确“凡我天地会兄弟,即便天涯陌路,凭暗号相接,便如手足。遇困顿者,帮;遭欺压者,助;有危难者,救!使天下穷苦义士知,入我会门,即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