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38章 基业初定汇英豪 奏章北去迎义归

第38章 基业初定汇英豪 奏章北去迎义归(2 / 2)

“好!好!好!”赵高翔连说三个好字,亲自将他们扶起,“辛苦二位将军!此乃大功一件!”

这时,伤势未愈却坚持自己行走的黄蜚在家丁搀扶下踏上码头,陈子龙、吴易、孙兆奎、沈氏兄弟、夏完淳以及吴之蕃等人都紧随其后。

赵高翔立刻迎上前去,目光首先聚焦在黄蜚身上,见他面色苍白却腰板笔直,心中肃然起敬。他郑重拱手,深深一揖:“老将军!您受苦了!高翔未能亲往迎接,万分愧疚!快,快扶老将军下去好生歇息!军中医官,全力救治!”

他对黄蜚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这不仅是对一位老将的尊敬,更是对黄得功及其麾下忠勇精神的致敬。他转身对王秀楚朗声道:“王先生,立刻拟表,向陛下奏报黄蜚老将军以及各位英雄的忠勇事迹,恳请陛下赐爵封赏,以彰忠义!”

这番话,不仅说给黄蜚听,更是说给所有刚刚来投的义军将士听的。

果然,黄蜚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陈子龙、吴之蕃等人也纷纷点头。他们看着港口军容整齐、号令严明的赵部军队,再看看眼前这位年纪轻轻却气度沉稳、处事周到、礼贤下士的赵将军,对比之前太湖的混乱和嘉定的孤危,心中顿时生出了极大的归属感和希望。

‘这赵将军,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气象和实力!看来投奔他来对了!’ 这是许多义军头领共同的心声。

当晚,海风习习,星火璀璨,营地的空地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虽无山珍海味,但大碗的酒肉、篝火上滋滋作响的烤鱼,却洋溢着沙场特有的粗犷与热忱。赵高翔深知礼数,亲自安排座次。

上首之位,自然留给了德高望重的黄蜚与吴志葵。黄蜚乃崇祯朝钦封的左都督、总兵官,吴志葵亦是弘光朝廷正式任命的吴淞总兵,论官阶、资历,皆为在场最高。二人虽一伤一颓,但无人敢轻视其昔日荣光与战场上的奋勇(吴志葵在嘉定之战中亦是拼死冲杀)。赵高翔执礼甚恭,亲自搀扶黄蜚入座,言辞恳切:“老将军乃国之柱石,万望保重贵体,日后北伐,仍需老将军坐镇指挥!” 又对吴志葵道:“吴总兵坚韧不屈、先战太湖、血战嘉定,忠勇可鉴,今日得聚,共图大业,实乃幸事!”

其下,便是陈子龙、吴易、孙兆奎、以及吴江沈氏兄弟沈自炳、沈自駉。陈子龙名满东南,吴易、孙兆奎乃义军领袖,而沈家更是吴江世代簪缨的望族,诗礼传家,影响力深远。赵高翔对他们执以文士之礼,语气尊重:“诸位先生乃士林翘楚,江南人望,今日屈尊纡贵,共赴国难,高翔感佩莫名!日后民政教化,还需多多倚仗诸位先生。”

再一旁,则是率众来投、家资丰厚的义士吴之蕃。赵高翔对其散尽家财、起兵反清的义举大为赞赏。

而他自己原有的核心班底——王秀楚、翁之琪、张应祥、王柱、李猛、李狗儿等,则分列于另一侧。座次分明,既显对信任的尊重,亦不冷落旧部,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赵高翔还特意留意到侍立在陈子龙身后的少年夏完淳,见他虽年纪稚嫩,却目光炯炯,举止沉稳,毫无怯场之色,不由心中暗赞:“好一个少年英雄,颇有乃师之风,将来必非池中之物!”

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烈。赵高翔深知,此刻正是凝聚人心、确立领导地位的关键时刻。他手持酒碗,站起身来,环视全场,喧闹的会场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郁而充满力量,回荡在海滨夜色中:

“诸位前辈,诸位同仁,诸位兄弟!”他开口,先定下调子,囊括了所有人。

“今日高翔在此,见群贤毕至,豪杰云集,心中感慨万千!我等为何汇聚于此?只因山河破碎,鞑虏横行,神州陆沉之祸,迫在眉睫!”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扬州方向,语气变得悲壮:“忆昔扬州史阁部(史可法),临危受命,独守孤城,面对数倍强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城陷殉国,慷慨悲歌,天地同悲!其忠烈之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高翔不才,昔日曾于史公麾下效力,深受其教诲,今日所为,不过是继承阁部遗志,誓与虏寇血战到底,以告慰阁部及扬州十万英灵在天之魂!”

先把史可法的大旗扯起来,这政治正确性绝对拉满,咱这出身根正苗红,咱也是上面有人的人。虽然这“上面的人”现在在地下。

接着,他看向黄蜚、翁之琪等人:“后蒙黄闯庵(黄得功)老将军不弃,信任我等,授予官职、委以重任。老将军虽中道崩殂,然其忠勇为国、体恤士卒之风,高翔时刻铭记于心,不敢或忘!今日更得遇黄蜚老将军,此乃天意,让我等得以续接老将军的忠魂铁血!”

黄得功这块招牌在军方也好使,翁之琪他们就是活广告,证明我赵高翔是值得托付的“自己人”。

一番话,既追忆了文臣领袖的忠贞,又串联起武将系统的传承,巧妙地将他自身的“背景”勾勒得雄厚且正统。在场众人,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将,无不颔首动容,陈子龙更是眼中含泪,显是忆及史可法而感伤。

随即,赵高翔语调一转,变得昂扬起来:“然,国难未已,岂容我等徒自悲伤?幸赖天佑大明,隆武陛下于福州绍承大统!陛下英武睿智,志在恢复,对我等信任有加,委以浙省提督之重任!此乃皇恩浩荡,亦是我等报效国家、驱除鞑虏之时!”

他高举酒碗,声音如同出鞘利剑,斩向夜空:“高翔虽驽钝,既蒙陛下信重,又得诸位豪杰相助,敢不竭股肱之力,效犬马之劳?今日我等汇聚于此,非为苟安东南一隅,乃欲以此地为基,整军经武,广纳义士,北望中原!终有一日,必当旌旗北指,克复金陵,饮马黄河,雪国耻,报家仇,迎还圣驾,光复我大明万里河山!”

“此心昭昭,日月可鉴!诸君,请满饮此碗,为我大明中兴——干!”

这一番演讲,引经据典,有情有义,有追忆有展望,既肯定了历史,又明确了现在的领导核心(隆武和他自己),更描绘出充满希望的未来。言辞恳切,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完全符合在场众多文人士子的审美和价值观。

“干!”

“愿随将军,共图大业!”

“驱除鞑虏,恢复大明!”

……

台下群情激昂,无论是新来的义军首领,还是原有的部将,都被这番话语点燃了胸中的热血,纷纷举碗响应,吼声震天。黄蜚老眼湿润,重重顿首;陈子龙抚掌慨叹;吴易、孙兆奎等人亦是热血沸腾;连少年夏完淳也握紧了拳头,小脸激动得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