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基业初定汇英豪 奏章北去迎义归
经过一番紧赶慢行,赵高翔终于率领核心队伍,抵达了位于福宁州沿海的根据地。远远望见依山傍水、营寨森严的连片营盘,以及港口处若隐若现的船只桅杆,他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到家了”的踏实感。
早已接到消息的翁之琪和王柱,率领一众军官迎出十里。一见面,翁之琪便抱拳躬身,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如释重负:“末将翁之琪,恭迎将军!将军一路辛苦!”
赵高翔翻身下马,快步上前,一把托住翁之琪的胳膊,目光扫过后面精神抖擞、队列整齐的军士,由衷赞道:“之琪!柱子!干得漂亮!这营盘扎得坚固,兵练得精神!远远超乎我的预期!好,太好了!”他用力拍了拍翁之琪坚实的臂膀,“有你翁之琪在,我这心里,就踏实了一大半!”
得到主将如此毫不吝啬的夸赞,尤其是对自己最擅长的练兵布防工作的肯定,翁之琪这位憨直的猛将激动得脸色泛红,只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大声道:“全赖将军信任!末将份内之事!”
王柱也在一旁嘿嘿直笑,脸上满是自豪。
看着眼前这两位左膀右臂,赵高翔心中感慨:‘这就是创业元老啊!靠谱!’
入营之后,赵高翔片刻不停,立刻听取详细汇报。听到翁之琪和王柱不仅在短期内将兵力扩充至近五千人,还初步稳住了地方,更是惊喜连连。
当晚,他特意将王柱叫到自己的临时书房。
“柱子,这次你和之琪做得非常好,独当一面, 成长的非常快!”赵高翔用了个略带现代的词汇,好在王柱虽不懂但能意会。
“都是将军栽培!”王柱赶紧表态。
赵高翔摆摆手,神色认真起来:“以后我们的摊子会越来越大,我不能事事亲力亲为。之琪是难得的将才,忠勇可靠,但性子直,于政务、人情往来非其所长。你需要快速成长起来,不仅要管好咱们的钱袋子(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王柱一眼,王柱心领神会地点头),更要学会如何与之琪配合,弥补他的短处,处理那些他不太擅长的事务。你要慢慢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将来才能替我分管更重要的摊子,明白吗?”
王柱闻言,顿感责任重大,同时也热血沸腾,挺起胸膛道:“将军放心!王柱一定尽心尽力,多向翁将军学习,也会多看多学,绝不给将军丢脸!”
“好!我看好你!”赵高翔满意地点头。
安顿好军务,赵高翔立刻又投入到内政安排中。他找来刘叔,吩咐道:“刘叔,工匠们的安置和工坊的筹建,是重中之重,务必优先保障。孩子们的学堂也要立刻办起来,找个安静宽敞的地方。”
接着,他拿出一叠自己利用行军间隙编写的教材大纲,找到唐晏珠。这份大纲包含了基础的识字(语文)、算术(数学),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自然常识,其内容编排和思想与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迥然不同,更注重实用性和启发性。
“唐小姐,这是我对蒙学教育的一些粗浅想法,编写了一份教程纲要。其中算术部分,或许对日后管理账目、丈量土地乃至工匠营造都有用处。不知可否请小姐参详完善,并主持学堂初期的教务?”赵高翔语气诚恳,这无疑是将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石交给了她。
唐晏珠接过那叠散发着墨香的手稿,只看了几眼,便被其中新颖却合理的内容所吸引,尤其是那系统的算术部分,她抬起眼,眼中闪烁着惊讶和兴趣:“将军所思,每每出人意表,却又切中要害。此教程纲要,别开生面,民女愿尽力一试。”
‘他竟然连这个都懂?还写得如此条理清晰?他到底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唐晏珠一边应承,一边心中再次掀起波澜,对赵高翔的好奇与探究欲又加深了一层。
内政方面,王秀楚自然是扛鼎人物。赵高翔将他请来,郑重道:“王先生,这安抚地方、结交乡绅、宣讲大义之事,非先生莫属。务必让此地士民知晓,我等在此,是为抗虏保民,恢复汉家衣冠,绝非寻常流寇。一切规章礼法,皆需先生劳心确立。”
王秀楚捻须颔首:“份内之事,义不容辞。将军放心,老夫必以‘扞卫名教、驱逐鞑虏’为辞,联络四方,稳定人心。”
一切都仿佛按下了加速键,迅速变得井井有条起来。赵高翔这才松了口气,开始处理“对外”事务。
他亲笔草拟了一封奏章,用语恭敬地向隆武皇帝汇报了已抵达闽浙边境,所部正在整训,并高度赞扬了翁之琪、王柱的功绩(这是在给手下请功,培养忠心)。接着,他笔锋一转,提到仙霞岭之重,言明“此关隘已有平国公麾下精兵强将镇守,固若金汤”,然后话锋一转,表示“然为万全计,臣拟于福安、福鼎、苍南一带招募义勇,构筑第二道防线,既可策应仙霞岭主防,亦可清剿地方匪患,安抚流民,为大军筹备粮饷,届时亦可从侧翼威胁入浙虏寇……”
通篇奏章,说得冠冕堂皇,既捧了郑芝龙,又表明了自己不是在抢地盘,而是在帮忙查漏补缺、干脏活累活,一切都是为了朝廷。他料定隆武帝此刻正需各方力量支持,且对郑芝龙尾大不掉深感无奈,对于自己这支主动去边缘地带发展、还不要中央资源的队伍,大概率会采取默认和支持的态度。
果然,不久后,隆武帝的回复就到了,内容无非是“爱卿忠勇可嘉,所奏甚合朕意,准尔所请,望尽心王事,早日北伐”之类的套话,但有了这纸批复,赵高翔在福宁、温南一带的活动就有了法理依据,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就在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时,这天,沿海了望塔突然传来急促的钟声——有大型船队正在靠近!
赵高翔心中一动,立刻带领翁之琪、王柱、王秀楚、唐晏珠(她如今也算“学部尚书”了)以及所有能抽身的文武官员,整齐地列队于港口。
只见海天相接处,帆影点点,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正破浪而来。为首几艘战船伤痕累累,却依旧高扬着“赵”、“张”、“李”以及大明旗号!后面跟着各式大小船只,船上站满了人!
“是应祥和李猛!他们回来了!”赵高翔难掩激动之情。
船队缓缓靠岸。张应祥、李猛率先跳下船,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末将幸不辱命,迎回陈子龙先生、黄蜚老将军、吴易将军及太湖、嘉定义士共三千余众!参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