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35章 假途灭虢智取资 嘉定城下再逢义

第35章 假途灭虢智取资 嘉定城下再逢义(2 / 2)

苦战的吴之蕃,正感到压力巨大,忽见侧翼清军大乱,杀声震天,再见江面上大明战旗招展,炮火轰鸣,顿时精神大振,狂喜高呼:“天兵助我!是援军!弟兄们,杀进去!破了此城!”

大炮助攻的情况下,本已摇摇欲坠的清军彻底崩溃,除少数跪地投降外,大部被歼。嘉定城,在经历惨屠之后,竟一度再次飘起了大明旗帜!

城头之上,浑身浴血的吴之蕃与登城而来的张应祥、陈子龙等众多将领相见。他看着眼前这支军容鼎盛、士气如虹的联军,尤其是那些白巾裹头、眼神悲愤的“白头军”和年少英勇的夏完淳,心中震撼无比,更是百感交集。

“末将吴之蕃,谢过诸位将军救命之恩!”吴之蕃抱拳行礼,声音沙哑却难掩激动,“若非诸位及时来援,此战胜负犹未可知!”

“吴将军忠勇可嘉,起兵复城,扬我大明之威,该是我等谢你才是!”陈子龙连忙还礼,并为双方引见。

当介绍到黄蜚时,吴之蕃更是肃然起敬:“末将早闻黄老将军威名!今日得见,虽伤而不坠英气,佩服!”

黄蜚摆摆手,喘息着问道:“吴将军,嘉定虽暂复,然清军大队闻讯必至,你接下来有何打算?”

老将军倒是直接!

吴之蕃看着城内城外欢呼雀跃却又难掩疲惫的部下,以及开始自发清算汉奸、收敛遗骨的百姓,脸上兴奋稍褪,露出一丝凝重和茫然:“不瞒老将军,蕃……唯有与此城共存亡而已。能多杀几个鞑子,多活一日,也要让鞑子知道我汉家有人!”

陈子龙闻言,上前一步,恳切地说道:“吴将军,忠勇之心,天地可鉴!然恕子龙直言,孤城难守,徒逞血气之勇,不过重演江阴、嘉定之惨剧耳!此次能破城,原因是鞑子各路大军都在攻打江阴,大军不在此处。等方才自太湖而来,深知四下皆敌,非聚沙成塔,难以久持。”

‘“如果江阴被攻破,大军回援我等奈何?”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周围聆听的将士,声音提高了几分,不仅说给吴之蕃,也是说给所有心存死志的义军听:“吴将军可知,如今福建已有明主!隆武陛下于福州正位,非弘光朝可比!陛下仁德英睿,胸怀光复大志,自登基以来,宵衣旰食,锐意进取,更颁下明诏,摒弃前嫌,联合天下一切可抗清之力量,共御外侮!此乃真正的中兴之象,绝非偏安一隅之局!”

他见吴之蕃神情微动,继续说道:“且陛下麾下,更有擎天之柱!福建郑氏,将军必有耳闻。平国公郑芝龙,麾下水师战舰千艘,炮利船坚,纵横海上,堪称当世无双!其子国姓爷郑森(成功),年少英杰,忠勇有为,深受陛下信重。我等若汇合于赵将军麾下,便是归于隆武朝廷旗号之下,非但名正言顺,更可借郑家强大水师为依托,进退自如!进,可依仗海路之利,北击江南,西援江赣;退,亦有茫茫大海为屏障,不致陷入绝地。岂不远胜于此地孤注一掷,徒耗热血?”

陈子龙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他描绘的不仅仅是一条生路,更是一个更具希望和实力的抗清前景。他指向张应祥、李猛:“赵高翔将军,乃隆武陛下亲授总兵、浙江提督,深得陛下信任,更是能于万军从中救出黄老将军、聚合我等众人的豪杰。其志其能,绝非困守之辈。将军麾下皆骁勇之辈,若与我等合兵,再得朝廷名分、海师之利,必能如虎添翼,将来驰骋海疆,光复名城,上报国仇,下雪家恨,方为大丈夫所为!何必在此孤城,坐待强敌,做无谓牺牲啊?”

张应祥也适时沉声道:“陈先生所言句句属实!赵将军常言,抗虏非凭一时血气,需有长远之谋、稳固之基。陛下雄心,郑家水师,便是吾等最强之后盾!吴将军,合则力强,分则势弱,此乃不易之理!”

吴之蕃听着陈子龙激昂慷慨而又有理有据的劝说,尤其是听到隆武帝的雄心壮志和郑家水师的强大实力,眼中的死志渐渐被一种新的希望所取代。但是他表面依然不为所动。只安排各个将军暂且城内休息一夜。

当天夜里吴之番彻夜难眠,或许是攻克嘉定的喜悦,也或者是忧虑。吴之番陷入深深的思考:

‘嘉定…十数万冤魂啊…’ 他在心中无声呐喊。第二次嘉定城破,惨状如地狱重现,尸骸塞川,血流漂橹。我吴之蕃读圣贤书,习诗书礼易,深知‘忠孝节义’四字重于千钧!鞑虏暴行,天人共愤,若不能为此城父老雪此血海深仇,我枉为人臣,枉读诗书!’ 正是这彻骨的悲愤,驱动他不自量力,散尽家财,聚集起这数千乡勇义士,明知胜算渺茫,也要以卵击石,拼死一搏,只为祭奠那无数枉死的英灵,求一个问心无愧。

也许是天意如此,也或者是侥幸,李成栋大军在未缴太湖水军未返,也或许是在围攻江阴。他趁此机会才能攻打嘉定,即使如此,攻打也困难,要不是陈子龙等相助,不晓得有多少死伤。

然而… 他目光扫过身边虽然英勇却已显疲态的部下,以及城外江面上那支装备精良、号令严明的援军。‘仅凭一腔血气,困守这残破孤城,又能抵挡几时?李成栋的大军旦夕即至,不过是让这嘉定城再遭一次涂炭,像扬州一样,让这些追随我的好儿郎再做无谓的牺牲…届时,仇未报,身先死,又有何意义?’

再想起陈子龙的话语。诚恳地向他阐述了隆武皇帝的雄心壮志、郑家水师的强大实力,以及赵高翔在闽浙沿海经营的基地前景,力邀他一同前往,汇聚力量,共图大业。

吴之蕃想着着,内心剧烈地挣扎权衡着。‘隆武陛下…郑家水师…浙江提督…’ 这些词语在他脑中盘旋。‘是啊,报仇,绝非凭一时血气之勇就能成功。需有强大的根基,需有长远的谋划,需有足以与鞑虏抗衡的实力!困守此地是死路,亦是绝路。而投奔朝廷正朔,汇入赵将军麾下,依托海疆之利,联合四方志士,或许…或许才能真正积蓄力量,将来不仅能光复嘉定,更能北伐中原,雪国耻,报家仇!这才是真正的忠君爱国之道,这才是诗书教诲的大义所在!’

他想起方才联军作战时那高效的配合和强大的战斗力,那是在他这群乡勇身上看不到的。‘欲成大事,必须合流!’ 一个念头愈发清晰坚定。

他起兵是为抗清报仇,而非仅仅求死。若真能有如此强大的后盾和广阔的舞台,能更有效地打击鞑虏,保全这些追随自己的弟兄,实现更大的抱负,那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困守嘉定,确如陈子龙所言,只是悲壮的重复,而非胜利的开端。

一夜不眠,乱七八糟的事情都要考虑。

第二天一早:吴之番找到张应祥、陈子龙等。下定决心:“陈先生、张将军一席话,真如拨云见日!吴某思考一夜。是吴某愚钝,险些误了众弟兄性命与前程!隆武陛下既有如此雄心,郑家水师如此强盛,赵将军又是这般豪杰,吴某还有何疑虑?愿率麾下儿郎,追随诸位,投效隆武朝廷,听候赵将军差遣,共抗虏寇,成就大业!”

“好!”众人见吴之蕃被说动,顿时大喜过望,士气愈发高昂。

当下,吴之蕃立刻下令,收敛战利品,搬空府库,并召集愿意跟随的军士百姓。开始宣扬:“嘉定新复,人心未定,且清军报复必至,愿意去投奔隆武皇帝陛下赵提督的可以随行,不愿意的不强迫。可自行离去.............贼兵势大、恐不可当...........”最终约有三千余经历过战火考验的精锐士卒及部分家眷愿随军东撤。其余分散到嘉定周边。

一天后,搬空几乎整个嘉定,钱粮府库、铁器马匹,甚至铁器原料等,所有一切生活用品。大船小船,个个满仓、满船,嘉定只留下一座空城。

搬空完毕,庞大的船队再次启航,汇入了吴之蕃这支乡勇后,规模愈发惊人。船只浩浩荡荡,帆樯如林,载着胜利的缴获、新合的盟友以及满满的希望,乘着退潮之水,向着长江口,向着那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坚定驶去。他们的身后,嘉定城的硝烟尚未散尽,而他们的前方,是海天一色的未知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