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33章 隆武垂询寄厚望 道周军中藏虎将 (下)

第33章 隆武垂询寄厚望 道周军中藏虎将 (下)(2 / 2)

“林锐,你留下,按计划行事,福州城的‘眼睛’,我就交给你了!”

整个总兵府顿时如同上紧了发条一般,高效运转起来。赵高翔站在院中,看着忙碌的众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两日后清晨,福州东门外,两支队伍汇合了。

一边是赵高翔率领的一千余名虽经补充整顿、但依旧透着风霜之色的精锐,甲胄鲜明,士气尚可。同时赵高翔除了林锐留在福州外 其他人员李狗儿、王秀楚、刘叔(刘光标)周猛(亲兵队长)等

另一边,是黄道周费尽心力招募来的三千余所谓“义军”,其中多是市井之徒、乡野农夫,甚至还有不少白发老翁和瘦弱少年,衣甲不全,器械杂乱,唯有队伍前方那面“黄”字大旗和端坐于马上、神色决然的老学士,赋予这支队伍一种悲壮的色彩。

郑芝龙果然如历史上那般,只给了象征性的、一个月的粮饷。

赵高翔见状,心中不忍,私下命人从自己本就不宽裕的粮草中,分出一部分,悄悄送入黄道周军中。

就在他的目光扫过那些面黄肌瘦、装备杂乱的士兵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支略显不同的队伍。

这支队伍约百余人,位于黄道周中军侧翼。虽然同样衣着朴素,但队伍肃整,士兵们体格明显更为精壮,眼神中也少了些茫然,多了些行伍之气。为首一员小将,年约二十出头,身姿挺拔,面容棱角分明,眉宇间带着一股尚未完全打磨完成的锐气与桀骜。他并未披甲,只着一身劲装,腰挎长刀,正大声呼喝着约束部下,声音洪亮,动作干练,在这支“义军”中显得鹤立鸡群。

“咦?”赵高翔轻咦一声,此人一看便知是经历过战阵的,绝非普通乌合之众,怎会出现在黄道周的队伍里?他驱马稍稍靠近黄道周的马车,低声问道:“黄阁老,您军中侧翼那支小队,看去颇为精悍,不知领队者是哪位壮士?”

黄道周顺着赵高翔的目光望去,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似是无奈,又似是些许安慰。他叹了口气道:“赵总兵好眼力。此人乃是郑平国公(郑芝龙)麾下拨付给老夫的……一员小校,姓施,名琅,字尊侯,福建泉州人氏。据说水性极好,勇猛敢战,曾在郑家水师中效力。”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平国公倒是‘支持’老夫北伐,言道军中不可无宿将统领,便指了这施琅并百余名原郑家部卒过来,充作老夫的亲卫和前锋。呵,其心意,你我皆知。”黄道周心里明白,这既是郑芝龙的敷衍(只给百余人),或许也带点监视的意味,更可能的是,这施琅在郑氏集团中并非核心嫡系,甚至可能是不太听话、被顺手“打发”过来的。

“施琅?”赵高翔听到这个名字,心中猛地一动。作为穿越者,他太清楚这个名字在未来意味着什么——那个先是郑氏麾下大将,后投清廷,最终率军平台、完成统一的海霹雳!没想到,历史在这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微小的交汇点,未来的水师名将,此刻竟如此落魄地出现在一支注定悲壮的北伐偏师之中。

赵高翔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无论施琅未来如何,至少此刻,他勇猛善战,且显然在郑家不得志。若能与之结交,甚至将来有机会收为己用,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他当下不动声色,对黄道周道:“原来是郑军门麾下勇士。既然同路,末将当去结识一番。”

说罢,赵高翔策马来到那支小队前。施琅早已注意到这位身着高级将领服饰、气度不凡的总兵官,见其过来,立刻抱拳行礼,不卑不亢:“末将施琅,参见赵总兵!”声音洪亮,目光坦然直视赵高翔,毫无怯意。

赵高翔在马上回礼,仔细打量着他:“施将军不必多礼。本官见将军部下军容整肃,非同凡响,故特来相识。听闻将军乃郑国公麾下猛将,精通水战,不知为何此次随黄阁老陆路北上?”

施琅闻言,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与愤懑,但很快掩饰过去,朗声道:“回总兵话!末将乃大明官军,自当听从朝廷调遣!黄阁老忠义为国,北伐抗虏,末将能追随左右,乃份内之事,亦感荣幸!”话说得漂亮,但赵高翔却听出了其话语中那丝难以完全掩盖的不甘——被从熟悉的水师调到陆军,参与一场看似必死的远征,这绝非心高气傲的施琅所愿。

赵高翔微微一笑,也不点破,只是赞道:“好!男儿丈夫,正当如此!为国效力,何分水陆?本官赵高翔,蒙陛下信重,亦将北上经略浙边。今日能与施将军同行,亦是缘分。此行艰险,望将军善自珍重,他日或许还有并肩作战之时。”

他这话语中,既表达了赏识,又暗示了未来可能的合作机会,并未因对方此刻职位低微而有丝毫轻视。

施琅是何等聪明人物,自然听出了赵高翔的招揽之意,心中微微一动。他久在郑氏麾下,深知郑芝龙用人重同乡宗亲,自己一个外人难获真正重用,如今更被“发配”至此,正是前途迷茫之时。眼前这位赵总兵,虽看似兵力不强,但能得皇帝亲自接见并委以重任,且言语间气度不凡,毫无郑氏部将常见的骄横之气,反而让他生出几分好感。

他再次抱拳,语气也真诚了几分:“总兵大人过誉了!末将愧不敢当。总兵大人威名,末将亦有耳闻,转战江淮,力抗强虏,乃我辈军人楷模!若有机会,末将愿听候差遣!”

两人又简单交谈了几句,互通了籍贯年龄(施琅时年约二十四五,比赵高翔略小),气氛颇为融洽。赵高翔并未过于急切,深知招揽之事需循序渐进,尤其对施琅这等心高气傲之辈,此刻种下善缘即可。

“施将军,军务繁忙,本官就不多打扰了。前途保重,你我先各自整队出发!”

“总兵大人请!末将恭送!”

赵高翔拨转马头离开,心中已将此行目标又加上一条:留意这个施琅。而施琅看着赵高翔离去的背影,再对比一下自家那位只知盘算私利的郑芝龙和眼前这位悲情的老学士黄道周,心中也不禁泛起波澜,

短暂的交流后,号角声起,两支队伍终于开拔,迎着初升的朝阳,向着西北方向的崇山峻岭,迤逦而行。赵高翔与黄道周、施琅,这三个命运轨迹截然不同的人,因着抗清的大义和历史的因缘际会,在此刻交汇,共同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此刻埋下了影响深远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