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30章 根基初奠育新苗 铁工坊内忆神兵

第30章 根基初奠育新苗 铁工坊内忆神兵(2 / 2)

2. 铸造工艺: 尝试用更规范的泥范或失蜡法铸造枪管、炮身,减少砂眼,提高安全性和射程。哪怕只是小幅提升。

3. 标准化尝试: 要求工匠们尽可能统一鸟铳的口径、长度,至少在自己军中,要开始尝试让零件有限互换,这对接下来的后勤和战场维修至关重要。

4. 开花弹与地雷: 绘制了一些简易的开花弹(爆破弹)和地雷的构想图,让工匠们试着摸索,这些都是防守和伏击的利器。

他将这些想法和要求,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写下来,配上简单的示意图,形成了厚厚一叠“教材”和“技术指导手册”。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甚至可能大部分尝试都会失败。但他必须开始做,必须播下这颗种子。

但是必须要小心翼翼哈,自己别给别人做嫁衣吗,那就不划算了。还是先做准备为好,核心的机密类的,还是要慢慢整理。

于是,总兵府内出现了奇特的景象:前院是操练的士兵,后院东厢是朗朗读书的孩童(由唐小姐教导),后院西侧则是叮当作响的工匠工坊和赵高翔彻夜不熄的灯火。

赵高翔铺开纸张,眉头紧锁,试图将脑海中前世的零散记忆与这个时代的现实相结合。他深知,若要在这乱世杀出一条血路,仅凭勇气和冷兵器是远远不够的。“器不如人” 的惨痛教训,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然而,明末的火器发展现状,却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无奈的复杂图景。

辉煌与沉疴:大明火器的困局

大明王朝曾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种类最繁多的火器体系,理论上足以傲视群伦。然而至明末,这套体系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单兵利器与致命缺陷:

鸟铳(火绳枪) 是明军主力,仿制自欧式设计,配有照门、准星和曲形枪托,精度远超老式手铳。然而,其射速极其缓慢,最熟练的士兵一分钟也只能勉强射击两三次,复杂的装填程序在战场上往往是致命的破绽。更致命的是,它极度依赖天气,风雨交加时,点燃的火绳瞬间熄灭,火铳便成了烧火棍;夜间作战,燃烧的火绳则如同灯塔,暴露士兵位置。戚继光 当年为应对倭寇和北方骑兵,也曾大力推广火器,其军队中配置了不少如三眼铳 这类可连发、近战后还能当锤抡的凶猛武器,但终究无法解决射程和精度的根本短板。

少数天才如赵士桢,设计出了迅雷铳、掣电铳 等构思精巧的多管旋转火器,但它们或因结构复杂,或因造价高昂,最终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样品的阶段,未能改变军队的整体面貌。

重炮的荣耀与沉重:

红夷大炮(红衣大炮) 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战略武器。它们体型庞大,声若雷霆,一炮之威足以碎石裂墙。袁崇焕凭此在宁远击伤努尔哈赤,是其赫赫战功的见证。 但荣耀背后是巨大的代价:这些巨炮动辄数千斤,机动性几乎为零,只能用于固定的城防或旷日持久的围城战;其装填发射过程缓慢,且初期严重依赖澳门输入和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的技术指导。

相对轻便的佛郎机(后装子母炮)和虎蹲炮(大型霰弹枪)更适合野战和机动防御,尤其在南方的水网山地间作用显着,但威力和射程均无法与红夷大炮抗衡。

创新的火花与体制的冰墙:

明军并非没有能工巧匠和先进概念,从地雷、水雷(“水底龙王炮”)到开花弹、万人敌(守城炸弹),各种爆炸性火器均有尝试。然而,所有技术上的零星亮点,最终都被腐朽的体制所吞噬:

质量惨不忍睹: 官府作坊腐败横行,监造官员克扣工料,导致造出的火铳、火炮炸膛风险极高,士兵们往往未伤敌,先损己。

战术思想滞后: 大多数将领仍深陷冷兵器时代的思维窠臼,将火器视为奇技淫巧或辅助手段,未能发展出有效的火力协同战术。

后勤噩梦: 火药配方杂乱,纯度低下;弹丸粗糙不一;火器型号千奇百怪,导致补给和维护困难重重。

学生的逆袭:清军的火器之路

而赵高翔即将面对的敌人——清军,早已不是只会骑射的蛮族。他们的火器发展历程,是一部从缴获模仿到自主生产,直至青出于蓝的逆袭史。

命运的转折点:己巳之变(1631年)。明将孔有德、耿仲明 的叛变,不仅给后金带来了上万精锐的登州火器营士卒,更带来了全套的先进火器制造工艺和熟练工匠。皇太极如获至宝,立刻以此为核心组建了专业化火器部队——“乌真超哈”(重军)。

至此,清军火力迅速膨胀。他们利用汉人工匠(如佟养性、王天相)大规模仿制甚至改进红夷大炮,其质量因管理严格,反而常常超越明朝粗制滥造的原品。沈阳(盛京)成为新的火器制造中心。

在战术上,清军将火炮提升到核心地位。在松锦大战、扬州战役、江阴屠城等关键战中,集中使用的重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完美弥补了其步兵攻坚能力的不足。

到南明时期,双方的火器力量对比已彻底逆转。 清军在重型火炮的数量、质量及运用艺术上已形成碾压性优势。明军仅在单兵火绳枪的理论保有量上略占优势,却也因质量和训练问题而大打折扣。

赵高翔的抉择与突围

这就是赵高翔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他的敌人是一支既有冷兵器时代悍勇,又掌握了当时亚洲最强炮兵技术的混合军队。

空有“汉阳造”的超越性构想毫无意义,他必须脚踏实地:

1. 根基再造: 最先要解决的是火药纯度、铸造工艺、零件标准化这些最基础但最致命的问题。一颗可靠的子弹,一门不炸膛的火炮,胜过十张天才图纸。

2. 战术革新: 训练士兵掌握高效的轮射战术(如三段击),并探索步兵与火炮的协同,让现有火器发挥出最大效能。

3. 重点突破: 集中有限资源,尝试仿制或改进少数关键装备,例如追求更可靠的燧发枪(即使只能少量装备精锐),或设计更轻便的野战炮,以期在局部战斗中形成不对称优势。

道路艰难,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要自己创造条件:稳定的根据地,有利于安稳的发展。强有力的军队管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