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31章 隆武定策联义军 高翔闻诏思新局(上)

第31章 隆武定策联义军 高翔闻诏思新局(上)(1 / 2)

感谢“爱琴的高达” “两年半瓦剌交换生”的打赏,给你们磕一个!

第三十一章:隆武定策联义军 高翔闻诏思新局

隆武元年的深秋,福州城虽地处东南,早晚间也已带上了几分萧瑟的凉意。

总兵府书房内,油灯的光芒在微风中摇曳,将赵高翔凝神思索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

放下来提升火器的武备的心思。

案头堆放着翁之琪从福宁防区送来的军情简报、林锐搜集的各方势力动向密报,以及王秀楚草拟的与浙东、江西等地潜在联络对象的书信底稿。千头万绪,如同窗外渐起的夜风,搅得他心神不宁。

“根基太浅了啊……”赵高翔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低声喟叹。郑芝龙的阴影无处不在,粮饷的掣肘时时发生,虽有名分,却无实利,空有数千敢战之兵,却似困于浅滩的蛟龙,难以施展。下一步该如何走?是继续在福建这潭深水里小心周旋,等待时机?还是冒险向北,尝试在浙南或赣东的山区打开局面?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他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性,试图从纷乱的局势中找出一条最稳妥、也最具潜力的道路。

就在他殚精竭虑,几乎夜不能寐之际,一道由隆武朝廷颁行天下、并以六百里加急送至各镇总兵衙门的明发诏谕,如同一声春雷,震撼了福州城,也瞬间打破了赵高翔书房中的沉寂。

诏书是以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名义发布的,辞气慷慨,义正辞严。其核心,便是正式宣告废除弘光朝以来直至覆灭都奉行不渝的“联虏平寇”之国策,痛斥其“荒谬误国,自毁长城”,转而明确确立“联合一切可抗清之力量,尤以先前之‘流寇’义军为重,共御外侮”的全新战略总方针!

诏书中,隆武帝以沉痛的口吻回顾了弘光朝的覆灭,直言:“昔弘光嗣位,不思社稷危如累卵,竟妄图借虏势以剿内患,行‘联虏平寇’之昏策。岂不知鞑虏虎狼之心,岂肯真为我所用?不过驱虎吞狼,终为虎噬!致使左懋第北使被拘,山河坐困,江北四镇离心,扬州十日惨绝人寰!此策之谬,祸国殃民,实为前车之鉴!”

诏书最后,隆武帝声音铿锵,如同宣誓:“自即日起,凡我大明臣民,须认清虏寇乃华夏第一死敌!天下豪杰,无论过往,但能抗清者,皆为兄弟袍泽!朕决意倾尽全力,联合一切可联合之力,共击鞑虏,恢复中原!此乃国策,敢有违逆、质疑、或阴奉阳违者,以通敌论处!”

这道诏书,不仅在官方层面上为与大顺军余部合作正名,更是对整个南明军政系统思想的一次巨大拨乱反正!

消息传开,福州城内外的文武官员、士绅百姓,反应各异。以黄道周、何吾驺、苏观生等为代表的文臣集团,大多颔首称善,认为此策方是挽救危局的正道,符合“华夷之辨”的春秋大义。而军中将校,则多有震动,尤其是那些曾与大顺军厮杀多年的老兵,心情复杂,但诏令已下,且封爵授官极具诱惑,多数人也开始慢慢接受。

然而,在这看似一片“圣明”的叫好声背后,赵高翔却敏锐地嗅到了不同的气息。他立刻让王秀楚搜集来了更多关于弘光朝旧事的记载。

不看不知,一看之下,纵使赵高翔拥有超越时代的见识,也不禁为弘光朝廷的短视与愚蠢感到脊背发凉!

原来,在弘光帝即位之初,面对北方的清军和西部的农民军,以首辅马士英、兵部尚书史可法为首的决策层,竟然绝大多数都倾向于“联虏平寇”!他们天真地认为,清军入关是替崇祯皇帝“报君父之仇”,打击李自成是“正义之举”,甚至幻想可以通过割让山海关外土地、输送岁币等方式,与清廷达成和议,然后“借虏兵”全力剿灭“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