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14章 流民汇聚东南路 忠魂来投嘉定前

第14章 流民汇聚东南路 忠魂来投嘉定前(1 / 2)

赵高翔站在一处高坡上,望着脚下蜿蜒前行、规模已颇为庞大的队伍,眉头紧锁。自老鸦峡伏击战后,他这支“抗虏营”已膨胀至近两千战兵,如今又添了刘叔带来的近五百流民,男女老幼,拖家带口,行动变得异常迟缓。

话说刘叔带领流民前往附近山洞躲避,方便赵高翔他们行军打仗。结果流民越来越多,多是妇女儿童,聚集了将近500多流民。赶又赶不走,养又养不活,赵高翔派人找到刘叔,带领他们一起向东南走去。

向东南转移的路途,远比他预想的更为艰辛。

缴获自卢彪部的粮草虽解了燃眉之急,但近两千五百张嘴的消耗是一个无底洞。沿途村落大多十室九空,即便偶有存粮,也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派出去征粮的小队往往无功而返,甚至有时还需分出宝贵的兵力去镇压小股趁火打劫的土匪溃兵,或是与同样在寻找粮食的其他零星武装发生冲突。

队伍内部亦是问题重重。新降的卢彪旧部虽被打散编入各哨,但兵痞习气难改,如今又加入大量毫无纪律可言的流民,偷窃、争抢食物、哭闹抱怨之声不绝于耳。王秀楚忙得脚不沾地,登记造册,分配口粮,调解纠纷,试图用他那套文官的规矩来维持秩序,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赵高翔处理起来到是简单粗暴:抢粮的杀、调戏妇女的砍头。有谁不从命令的也是砍头。不想走的女人孩子可以留下,不想走的男子把右手剁去四指可以留下。乱世用重典。 这个时候没有在含情脉脉的劝导。赶紧逃命要紧!

赵高翔深知,若非自己顶着那个千总的名头,若非队伍核心骨干(王柱、李狗儿、李猛、林锐、韩虎)还算得力,这支拼凑起来的队伍早已散架。

裹挟也好,帮助也好,都要紧紧的拉上这个队伍,等到安全地方,再说其他。现在逃命要紧。

他一遍遍地给各级军官开会,强调纪律,描绘未来(尽管那个未来他自己也看不太清),同时加快了向东南方向行进的步伐。江北已是清军肆虐之地,多铎的主力虽在消化南京、芜湖的战果,但扫荡的小股骑兵随时可能出现。只有尽快渡过长江,才能获得一丝喘息之机。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更多从南京方向逃出来的溃兵、官吏乃至士绅。从他们口中,确认了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的噩耗,也听尽了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贵如何抢先逃窜,以及部分官员如何屈膝迎降的丑态。这些消息让队伍中的原明军官兵士气愈发低落,也让赵高翔更加坚定了避开主流战场、另寻生路的想法。

“ 还是和北京投降李自成的那一群斯文败类一样,都是排着队去投降,抵抗那时不存在的,万一打伤了黄军,可是大大的不妙。于是乎,一群孔孟之道出身的家伙,排着队去甜鞑子的腚沟子。怕水凉学士钱谦益、状元杨廷鉴等等,献图的献图(王铎次辅), 献粮的献粮 (何应瑞南京户部右侍郎,负责财政)。还有总督京营戎政少保兼太子太保忻城伯赵之龙。

搞得鞑子军都不好意了。这。。。。那么多投降过来的废物,以后要慢慢收拾他们。

反而被人讨厌诟病的阮大铖,却是一溜烟的跑掉了。“老子不投降,就不跟东林党为伍!!“”

这一日,队伍艰难行至嘉定县境附近。时间已是六月底(农历五月下旬),天气渐热。所幸清军主力尚未顾及此地,地方上虽人心惶惶,但尚未经历战火。赵高翔选择了一处靠近河道、地势稍高的地方扎营,一方面派人四处搜寻船只粮秣,一方面让疲惫不堪的队伍稍作休整。

也正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故人”。

先是王柱!这位历经艰险的信使。他衣衫褴褛,面有菜色,身上带着多处伤痕,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当他被外围哨兵发现,搀扶着来到赵高翔面前时,他从怀中掏出那份被鲜血和汗水浸透、却依旧保存完好的“游击将军任命札付”时,所有核心成员都围了上来。

王柱哽咽着,用最快的语速汇报了一路上的见闻,听说黄得功的殉国、弘光帝被俘以及田雄、马得功的确切叛变。帐内一片死寂,尽管早有预料,但被证实的那一刻,依然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和悲愤。

话音刚落,仿佛是天意安排,营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河道便传来了动静。

让我们将时间稍稍回溯,看向翁之琪、张应祥等人是如何杀出重围的。

芜湖兵败之夜,翁之琪、张应祥等人护着黄得功幼子,聚集了剩余誓死相随的老弟兄,趁乱抢得十数条小船,拼死冲入黑暗的江面。身后是芜湖冲天的火光和震天的喊杀声,前方是茫茫未知的生路。

长江防线,因南京的轻易陷落和守将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的望风归降,已变得千疮百孔,号令不一。各处的明军水寨或降或逃,或仍在观望,人心惶惶,戒备远非平日可比。这给了翁之琪等人一线生机。

他们的逃亡之路堪称步步惊心。时而扯起破烂的明军旗帜,冒充仍在执行军务的溃散水师,骗过沿途关隘;时而又在遇到清军巡查船队时,迅速降下旗帜,冒充刚刚降清、正在奉命追剿“残寇”的部队,利用对明军内部制度和暗语的熟悉,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