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修路金额(1 / 2)

再次来到柳溪乡,叶怀民特意带上了县国土局的三名技术员。

车子刚到乡口,一行人便直奔此前顾辰提到的矿藏集中区,技术员们背着采样工具,在山坡上、田埂边仔细勘察,

每隔一段距离就用地质锤敲下矿石样本,标注好采集地点、深度等信息,短短一上午就收集了二十多份瓷石、石英样本。

“这些样本要尽快送到省材料检测中心,重点检测成分、纯度和可塑性,看看是否符合中高端陶瓷生产的要求。”

叶怀民叮嘱国土局技术员,“检测结果出来后,第一时间给我汇报,这是咱们判断能不能发展陶瓷产业的关键。”

采样结束后,叶怀民没着急返程,而是又走进了村里。

在柳溪乡最偏僻的红星村,看到几位老人坐在村口老槐树下聊天,便主动走过去,笑着问道:

“大爷们,跟你们打听个事 —— 咱们这山里的石头,以前有人用来做过陶瓷吗?”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愣了愣,随即开口:

“你说这个啊,老辈人确实传过,说咱们这地方在古代出过好瓷器,颜色亮、质地细,还进贡过呢!

只是后来不知道为啥,做瓷器的手艺断了。”

叶怀民眼睛一亮,追问:“那您知道这传说是哪个朝代的吗?有没有留下什么老物件?”

老人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具体啥朝代说不清,都是一辈辈口传下来的,没文字记着。

老物件更是没有,前些年有人来村里收过,说要是有老瓷片能卖钱,可村里人谁也没见过,估计早就没了。”

“可咱们这交通这么不方便,古代路更难走,怎么会有人来这儿做陶瓷呢?” 叶怀民又问,

心里难免有些疑惑 —— 古代运输条件有限,陶瓷原料和成品的运输成本极高,若没有特殊原因,很难在深山里建窑烧瓷。

“这就不知道了,或许以前有别的路,或许那会儿山里有别的讲究。” 老人摆了摆手,

“反正都是老辈子的说法,真真假假谁也没法验证,咱们也就是闲了聊聊天罢了。”

虽然传说的真实性无法确认,但叶怀民心里却多了几分底气 —— 民间传说往往并非空穴来风,

若柳溪乡真有过陶瓷生产的历史,至少说明这里的矿藏确实具备制瓷潜力。

回到县里没几天,叶怀民就接到了国土局送来的矿石检测报告。

他几乎是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 —— 报告里明确写着,柳溪乡采集的瓷石、石英样本,

不仅成分达标,且铁、钛等杂质含量极低,白度和可塑性均处于上游水平,

完全符合中高端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的生产要求,部分样本品质甚至优于市面上常用的陶瓷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