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风波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林凡却敏锐地察觉到,奥丁的攻势似乎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停滞。这种停滞并非退缩,更像是一种蓄力,一种在更深处酝酿更大风暴前的短暂宁静。“隐线”持续监控着“星河资本”的资金流向和人员调动,反馈的信息显示,奥丁的核心团队近期活动异常低调,但几笔通过复杂渠道流向东南亚某国的资金,引起了林凡的高度警觉。
“他在转移重心?”林凡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锁定在东南亚区域,“还是说,西北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在国内正面强攻‘远航’代价太大,转而寻求在其他战场建立优势,形成合围?”
这种战略层面的猜测,需要更精准的情报来验证。林凡加大了对“隐线”的资源投入,要求不惜代价,摸清奥丁在东南亚的真实意图。
就在林凡将目光投向海外之际,一场始料未及的内部“裂痕”,却悄然在“远航”内部出现。裂痕的源头,正是林凡寄予厚望的海洋科技事业部,更具体地说,是沈南星主导的深海机器人项目。
项目的推进遇到了技术瓶颈。在模拟超高压深海水文环境时,核心传动系统的一个精密构件出现了频繁的金属疲劳断裂,导致原型机测试屡屡失败。这个问题极其棘手,涉及材料学、流体力学和结构设计的交叉难题。沈南星带领团队连续攻关数周,尝试了多种方案,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
压力之下,团队内部出现了分歧。以沈南星为首的“激进派”主张采用一种尚未完全成熟、但理论上更具潜力的新型复合材料,并彻底重新设计传动结构,但这意味着项目周期将大幅延长,预算可能超支。而项目副总监、一位在“远航”服役多年的资深工程师则持保守意见,认为应该回归传统成熟方案,进行局部优化,虽然性能上限可能较低,但能保证项目按时交付。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从技术层面蔓延到项目管理会议,气氛一度十分紧张。沈南星性格强势,坚持己见,言语间对保守方案的评价颇为尖锐,这引起了一些老工程师的不满,觉得这位空降的“海归”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缺乏对工程实践复杂性的尊重。
消息传到林凡耳中时,争论已经影响了项目进度。他没有立刻介入,而是先分别约谈了沈南星和那位副总监。
沈南星在林凡办公室,依旧保持着冷静和客观,但眉宇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焦虑。“林总,传统方案是妥协,无法满足我们设定的性能目标。深海探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坚持创新方案,但需要时间和资源。”
林凡能感受到她背负的压力和对完美的执着。“我理解你对技术的追求。但团队协作和项目节奏同样重要。沟通方式上,是否可以更柔和一些?”
而那位副总监则表达了对项目风险的担忧:“林总,沈博士的能力我佩服,但新材料的稳定性、供应链、成本都是问题。一旦失败,整个项目可能拖垮。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保证一个可用的版本上线,再迭代优化?”
听完双方的陈述,林凡心中了然。这不是对错之争,而是创新与稳健、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欣赏沈南星的锐气和远见,也理解老臣子的谨慎和担当。关键在于如何平衡。
第二天,林凡亲自出席了海洋科技事业部的项目研讨会。他没有坐在主位,而是坐在了沈南星和副总监中间。
“争论暂停。”林凡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首先,目标不变:我们要做的是国际领先的深海机器人,不是凑合能用的产品。这一点,沈博士的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