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神秘复苏:我成了遗忘之主 > 第9章 记忆锚点与无声交锋

第9章 记忆锚点与无声交锋(1 / 2)

“数据幽灵”给予的U盘,如同一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张元心中激起层层涟漪。那些晦涩的理论碎片,尤其是关于“记忆锚点”的论述,为他指明了一个可能对抗遗忘的方向。但当他真正开始搜寻内心深处那些足够坚固、足以锚定自我的记忆时,却发现触目所及,尽是一片模糊的荒原。

穿越前的许多细节,如同被雨水打湿的水墨画,色彩晕染,轮廓不清。他拼命回想父母的面容,却只能勾勒出大致的眉眼,那份具体的温暖和神态早已消散。挚友的名字在嘴边打转,却怎么也喊不出口。甚至连决定他命运的那场车祸、穿越瞬间的惊悸,都变得像隔着一层毛玻璃观看的默片,失去了真切感。

恐慌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住他的心脏。遗忘的侵蚀比他想象的更快、更彻底。他必须立刻行动,在彻底迷失之前,找到那个“锚点”。

他将目光投向了总部庞大的档案库。既然自身的记忆不可靠,或许能从外部的记录中找到线索?那些涉及强烈情感冲击、或与意识、记忆相关的灵异事件记录,也许能触发什么,或者至少提供一些建立“锚点”的方法论。

利用高级分析师的权限,他开始有目的地调阅相关档案。过程并不顺利。涉及记忆和意识的灵异事件往往极其危险且不可控,相关记录要么残缺不全,要么被列为高度机密。他只能像大海捞针一样,在浩如烟海的卷宗中搜寻。

这天,他锁定了一份编号为“N-774”的旧档案,标题是《xx市第三人民医院集体失忆事件调查摘要》。事件发生在数年前,一家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和病患在短时间内失去了特定时间段的记忆,原因不明,最终事件神秘平息,档案被封存。

吸引张元的,是报告中提到的一个细节:调查员在事件现场检测到一种奇特的“规则残留”,其性质并非单纯的记忆抹除,更接近于“记忆覆盖”或“认知重构”。这种描述,与他自身经历的记忆模糊感,有某种微妙的相似之处。

他提交了调阅完整档案的申请,但系统反馈需要更高权限,申请被挂起,等待审批。焦灼的等待中,张元感到那股熟悉的、被注视的感觉再次降临。

杨间。

他仿佛无处不在,又仿佛从未真正靠近。有时张元在食堂吃饭,会感觉一道冰冷的视线扫过脊背,回头却只见人来人往。有时在走廊,会感觉到一股微弱的阴冷气息擦肩而过,转瞬即逝。这种无声的压力,比直接的对峙更令人窒息。杨间像是一个最有耐心的猎人,不断用目光丈量着猎物的神经,等待它自己露出破绽。

张元强迫自己忽略这种不适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中。他不能自乱阵脚。除了档案,他开始更谨慎地、小范围地测试自身的能力。在绝对安全的隔离室内(以研究鬼差规则扰动为借口申请使用),他尝试对一些无害的、总部用于测试的低级灵异现象进行微小的规则修改。

比如,让一个只会重复特定声音的“回声鬼”片段,在触发时增加一个0.1秒的延迟;或者,让一件具有微弱致幻效果的封印物,其影响范围缩小一厘米。修改幅度极小,消耗也相对可控,但每次成功,他都会立刻详细记录下修改前后的规则差异、自身的精神消耗以及……之后一段时间内记忆的清晰度变化。

他需要数据,关于能力代价的量化数据。结果令人心惊:即使是如此微小的修改,也会导致近期形成的、强度不高的记忆(比如早餐吃了什么、昨天某个同事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加速模糊。而修改的幅度稍微大一点,甚至会波及到一些更久远的、本该稳固的记忆碎片。

这印证了鬼橱的警告——“修改即窃取,窃取即背负”。他每一次动用能力,都在燃烧自己的“过去”来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