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衍之的消失,就像他耗尽半生心血主导的 “逆流方舟” 计划一样,始终笼罩在一层难以捉摸的量子迷雾中,成为人类科技史上最令人费解的谜团之一。
这份谜团不仅困扰着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更让无数关注人类文明未来的人彻夜难眠 ——
毕竟,“逆流方舟” 计划承载的并非普通的科研使命,而是在宇宙环境日益恶化、地球资源濒临枯竭的 2045 年,为人类文明留存火种的最后希望。
这位 35 岁的计划总指挥官,在最后 17 秒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如同被宇宙的不确定性原理笼罩,没有任何人能精准还原。
监控画面经过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量子计算实验室 327 次算法优化、美国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 412 组数据比对,依然无法消除画面中 0. 克暗物质粒子的稳定捕获。
这一成果公布时,整个物理学界为之震动,《科学》杂志将其评为 “21 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科学突破”——
要知道,此前人类对暗物质的研究仅停留在通过引力透镜效应间接观测的阶段,直接捕获暗物质粒子被视为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有科研机构将其与 “实现永动机” 列为同一级别的空想。
该成果不仅为人类探索宇宙本源打开了新的大门,更直接推动联合国将 “逆流方舟” 计划的预算从最初的 500 亿美金大幅提升至 2300 亿美金,预算分配涵盖深海节点建设(870 亿)、
星际飞船研发(650 亿)、“火种” 成员筛选与培训(480 亿)、应急储备(300 亿)四大板块。
在随后的计划总指挥官选拔中,陆衍之凭借这一突破性成果,以及对时空理论的深刻理解,从 372 位涵盖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候选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
在最终的评审投票中,他获得了 369 票的绝对支持,毫无悬念地成为这一关乎人类文明延续计划的掌舵人。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 “龙宫” 基地 b 区中央控制室的监控画面,如今已成为全球科研机构反复研究的珍贵资料。
“龙宫” 基地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西侧 120 公里处的海底
米深度,是人类迄今为止建设的最深海底科研基地,其抗压外壳采用了新型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能抵御相当于 1100 个大气压的深海压力,基地内部的生态系统完全模拟地球表面,确保科研人员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画面中,除了他专注的神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左手无名指上那枚边缘明显磨损的银戒 —— 这是他还未正式举行婚礼的妻子、苏清沅送给他的。
苏清沅是医生,现在还在燕京等着他回归呢。这枚银戒是陆衍之最重要的信物,从未离身,他甚至在戒指内侧刻上了苏清沅的生日与一句 “星河不负”,每次思念妻子时,都会轻轻摩挲戒指内侧的纹路。
当时,他正用戴着这枚戒指的手紧紧攥着一块青铜残片,残片是 2039 年考古学家在南极冰层下发现的远古文明遗迹的一部分,经检测,残片的年代距今约
年,
其材质中含有大量暗物质粒子,表面的金色纹路在昏暗的冷白光照射下,像拥有生命的藤蔓般不断蠕动,每秒精准闪烁 12 次,
这种闪烁频率与暗物质能量的稳定波动频率完全一致,被认为是 “逆流方舟” 计划启动的关键密钥。
光线映在他眼底,除了完成使命的决绝,还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 ——
这份不舍,源于全息屏上那幅关乎人类未来的画面:
全球 12 个深海节点正实时传来能量脉冲数据,其中位于马里亚纳海沟的节点能量值稳定在 8972 以太单位
(以太单位是 “逆流方舟” 计划专用的能量计量单位,1 以太单位相当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