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雾前方突然凝聚出一道身影。
不是陆衍之想象中的 “外星文明形态”,而是由淡绿色光丝和二叠纪植物纤维编织成的轮廓:
没有固定的五官,却能让人感觉到 “温和的注视”,身体周围绕着直径 0.8 毫米的荧光粒子,像会发光的蒲公英种子 ——
后来守护者解释,这是二叠纪原生生态意识的聚合体,20 年前人类首次向史前发射 “时空探针 - 07” 时,就检测到了这种稳定在 4.7 赫兹的意识波动。
当时科研团队曾误判为地质电磁干扰,直到 3 次重复探测后才确认其生物属性,更意外的是,它与人类潜意识频段(4.5-4.9 赫兹)的重合度高达 89%,
其中 4.6-4.7 赫兹频段完全一致,这也是双方能直接意念沟通的关键。
“领航员陆衍之,农业工程师张启明,神经科学家李玥,生态观测员王宇。”
意念直接落在每个人的意识里,比 “意识共振” 更清晰,还带着类似树叶沙沙响的尾音,
“我是‘二叠纪生态守护者’的具象化载体,负责引导你们的意识对接方舟核心‘火种巢’。”
它的轮廓轻轻摆动,荧光粒子落在地面,瞬间长出一株高 5 厘米的微型蕨类 ——
叶片纹路与远处的封印木完全一致,
“这是生态共鸣的证明,你们的意识已经能与这片土地产生连接,刚才的蕨类生长速度比自然状态快 300 倍,就是意识能量催化的结果。”
陆衍之的意识向前飘了飘,看见 “守护者” 身后悬浮着一座半透明的建筑 ——
像用方解石晶体和量子光搭建的蜂巢,高 80 米,底部直径 120 米,共 3600 个六边形格子,每个格子都是独立的 “量子存储单元”。
屏幕上显示单个单元容量 1.2pb,可存储 3 代人的意识数据(包括记忆、情感、生理特征),单元内配备地热发电模块(二叠纪地热能转化率达 38%)
和恒温系统(恒定 25c,误差 ±0.5c),能抵御里氏 5 级以下的地质震颤。
“那是意识储存舱?”
他忍不住问,目光落在格子里闪烁的柔和光线上 ——
那是量子能量的稳定态,只有当意识波动与单元频率完全匹配时才会出现。
“是‘火种巢’。”
守护者的轮廓轻轻晃动,荧光粒子落在陆衍之的意识光雾上,带来一阵类似阳光晒过棉被的暖意 ——
后来李医生分析,这是二叠纪生态意识释放的 “安抚波”,能降低人类意识的应激反应。“每个格子会通过‘神经元映射算法’匹配你们的意识频率,
待时空涟漪稳定后(预计 72 小时,误差不超过 2 小时),你们可以通过巢内的‘感知窗口’,提前熟悉二叠纪的生态 ——
比如避开活跃的火山带(温度超过 600c的区域已用红色标记,共 12 处,均距离安全锚点 50 公里以上),
找到适合培育植物的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5%、地下水位 1.2-1.5 米的区域有 23 处,其中 8 处已检测无重金属污染)。”
它顿了顿,光丝指向不远处的一条河流,“那里的水质已通过 3 次实时检测,ph 值 7.3(中性偏碱,适合改良作物生长),溶解氧含量 8.2g\/L,比火星基地的循环水纯度高 40%。”
李医生的意识突然靠近,光雾里带着谨慎的询问 ——
作为负责意识安全的科学家,她最担心技术风险:
“意识上传后,我们还能保持人类的记忆和情感吗?
不会变成没有自我的数据流吧?2185 年火星基地的‘意识碎片化’事故,至今还有 3 名研究员没恢复完整记忆 ——
当时他们用的‘部分突触保留技术’,只保留了 82% 的神经连接,导致记忆出现 5-10 年的断层。”
“不会。”
守护者的回答很肯定,光丝编织的手轻轻抬起,指向远处的蕨类森林,
“你们看那些植物 —— 它们的根系会记住土壤的湿度(干旱时会向地下延伸 3 米找水),叶片会记住阳光的角度(正午时会转动 20 度减少蒸腾),生命的本质就是‘记忆’。
人类的意识也是如此,方舟系统采用‘全突触保留技术’,通过 120 次地球人体模拟实验验证:记忆保留率 100%,情感响应与真实状态一致 ——
比如实验者回忆童年生日时,脑电波波动幅度、心率变化曲线与真实场景重现时完全吻合。” 它的光丝晃了晃,调出一段模糊的画面:
5 岁的李玥坐在老家院子里,手指着夜空中的猎户座,嘴角挂着糖渍的痕迹 —— 那是李医生从未跟人说过的童年细节,当时她刚吃完外婆给的水果糖,第一次认出猎户座的腰带三星。
李医生的光雾突然亮了,波动频率从 4.5 赫兹升至 4.7 赫兹,这是人类产生惊喜情绪时的典型脑波变化。
老张的光雾突然亮了些,传来他标志性的大嗓门 ——
作为在火星基地种出 1500 公斤 \/ 亩改良小麦的工程师,他最关心生计:
“那太好了!我还想着要是能在二叠纪种点土豆,以后就不用吃营养膏了!
我带的‘方舟 1 号’土豆种胚,除了耐高氧,还能抗二叠纪常见的‘蕨类锈病’(我在种胚里加入了当地拟石松的抗病基因),
生长周期能缩短到 60 天,要是找到刚才说的有机质平原,第一年就能收两季,亩产预计 2800 公斤,比火星小麦还高!”
他的光雾里飘出一个虚拟的土豆幼苗影像:
叶片呈深绿色,根系发达,这是他在地球实验室培育了 3 年的成果,最后一次模拟种植时,幼苗在 35% 氧浓度环境下存活了 120 天,顺利结出了果实。
所有人的意识都笑了起来,淡蓝色的光雾在琥珀色的天空下轻轻碰撞 ——
情绪波动时,光雾的蓝光波长从 450n 变为 470n,正好对应人类愉悦时的脑电波频率(β 波中的高频率段),像一群在新土地上起舞的萤火虫。
陆衍之看着 “守护者” 温和的轮廓,看着远处沉睡的山脉,突然想起通讯器背面那个星星般的烙印 ——
那是方舟计划启动时,总工程师陈教授给他的纪念章,刻着 “攥着星星的温度”。
原来那不是错觉,是人类文明在宇宙里漂流了 70 年后(从 2150 年地球资源枯竭迁移火星开始),终于找到的新希望。
“准备对接火种巢。”
守护者的声音带着期待,荧光粒子组成一道宽 3 米的光桥,通向晶体蜂巢,
“逆流之旅的第一步,从记住这片土地开始 ——
你们的意识已经能与二叠纪生态建立基础连接,后续还有 10 万份植物种子(包括主食类:小麦、水稻、土豆;蔬菜类:
番茄、黄瓜、菠菜;果树类:史前苹果改良种、耐寒梨;固氮类:大豆、紫云英,用于改善土壤肥力)和 500 万个人类生殖细胞会通过时空锚定场传送过来。
这些物资都经过‘量子保护罩’处理,100 次模拟传送实验显示:种子萌发率 92%,生殖细胞存活率 98.2%,均超过预期目标。”
陆衍之带头向晶体蜂巢飘去,意识穿过透明的格子时,他最后望了一眼身后 ——
指挥中心的金色光芒还在闪烁,地面团队的实时画面浮现在意识边缘:总指挥陈教授坐在监控台前,盯着屏幕上的 “场强 1.8 特斯拉”(安全阈值为 1.5-2.0 特斯拉)
和 “能量损耗 4.8%”(低于 5% 的安全上限),眉头终于舒展;助手小林在快速记录数据,键盘敲击声通过量子通讯传到意识里;
小王还在好奇地触碰身边的荧光粒子,每触碰一次,粒子就会显示一组蕨类植物的生长数据;李医生在调试意识监测设备,屏幕上显示 “意识 - 生态连接强度 87%,持续提升中”;
老张已经开始在意识里规划土豆田的位置,用虚拟线条标出灌溉路线,还特意避开了地下水位过高的区域。
二叠纪的风正带着新生的气息,轻轻拂过他的意识,远处的封印木叶片沙沙作响,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人类文明的种子,终于要在史前的土地上,开始第一次发芽。
当陆衍之的意识完全融入格子时,
他仿佛听见了种子破土的声音 ——
那是跨越 3 亿年的希望,在二叠纪的阳光里,轻轻跳动。
格子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意识对接完成,火种巢能量储备 97%,等待后续物资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