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99章 向‘守护者’递出的文明答卷

第99章 向‘守护者’递出的文明答卷(1 / 2)

发送过程持续的 12 小时里,“龙宫” 基地的能源消耗如同失控的水流。主反应堆是基地的核心能源装置,采用可控核聚变技术,额定功率 200 兆瓦 ——

最初功率表指针停在 80%(即 160 兆瓦),还能支撑全基地运转,可随着信号强度不断提升,指针像灌了铅般缓慢下坠,每小时下降约 3.75 个百分点,

最终死死卡在 35%(70 兆瓦)的位置。与此同时,表盘旁的红色 LEd 警示灯开始以 1 次 \/ 秒的频率 “嘀嘀” 闪烁,刺眼的红光在昏暗的控制室里晃得人睁不开眼;

备用柴油发电机启动时,发出 “轰隆” 一声闷响,机房地面随之产生 5 毫米的轻微震动,原本常亮的绿色指示灯先变成代表 “低功率” 的黄色,半分钟后直接切换成闪烁的红色。

维修组组长老张攥着检测仪冲进控制室,屏幕上 “油压不足” 的警报格外醒目,他抹了把额头的汗喊道:

“最多还能撑 10 小时!现在能源优先供信号发送,再耗下去,连维持人体体温的生命维持系统都得停 ——

到时候基地温度会降到 - 20c以下,咱们都得冻成硬邦邦的冰棍!”

这话并非夸张,1973 年美国天空实验室曾因能源故障导致温控失效,短短 2 小时内温度就从 25c降到 12c,宇航员靠应急睡袋才勉强维持体温。

果然,温控系统率先 “罢工”。指挥中心的温度从适宜的 22c稳步下降,1 小时内掉了 3c,最终停在 15c——

冰冷的风从通风口钻进来,裹着机房特有的机油味,吹在脸上像贴了片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皮肤瞬间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有人翻出航天专用的聚酯薄膜应急毯,这种能反射 90% 以上身体热量的银色毯子,裹在身上像一个个圆滚滚的粽子;

23 岁的通信工程师小王是第一次遇到危机,他把带来的 10 片暖宝宝全贴在后背和腰上,可寒气还是顺着衣领、袖口往骨头缝里钻,手指敲键盘时都有些发麻。

但没人敢提 “暂停发送”—— 毕竟比起 “时空涟漪擦除” 的后果,冻感冒已经是 “奢侈的福利”。

基地曾做过 20 次模拟实验,一旦信号发送中断,时空涟漪会在 3 分钟内覆盖整个基地,区域内所有物质的分子键会逐步断裂,

18 次模拟都以 “物体完全分解” 告终,能活着感受寒冷,至少证明 “还在生存的范畴里”。

更让人揪心的,

是三名 “接收者” 的生命体征。

28 岁的路屿情况最危急,她躺在医疗舱内,指尖的血氧夹显示血氧饱和度只有 82%(正常成年人应≥95%),心电图监测仪上的心率曲线越来越平缓,

最低降到了 40 次 \/ 分(正常范围 60-100 次 \/ 分),嘴唇从淡粉慢慢变成青紫,连呼吸都变得浅快。医疗组主任陈主任盯着屏幕,声音紧绷:

“推 1g 肾上腺素!快!”

护士小林迅速抽取药剂,通过静脉留置针推注进去 ——

这是临床急救的标准剂量,通常 30 秒内就能起效,可路屿的体征毫无变化,监护仪的警报声陡然拔高到 2 秒级的能量波动,此前三年里从未误报。

小张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指节因用力攥着数据笔而泛白,屏幕倒映出他眼底的红血丝 —— 为了追踪这次时空涟漪引发的网络异常,他已经连续 36 小时没合眼了。

“这…… 这是‘守护者’在调整能量频率?还是海沟底部的高压干扰了信号?”

他反复调取停滞前后的光谱数据,手指在触控屏上抖得厉害,

“要是信号断联,我们上周布设的 27 个深海中继器就全白费了!”

陆衍之没说话,指节发白的手按在控制台边缘,冰凉的钛合金外壳都没能压下他手心的冷汗 —— 连掌纹里都沾着湿冷的汗渍,顺着指缝滴在防滑垫上。

这位 35岁的深海总指挥这辈子赌过不少次:

2047 年南太平洋深海采矿平台泄露,他赌 “深海屏障” 技术能拦住扩散的油污,最终保住了周边 200 平方公里的珊瑚礁;

2051 年 “深渊怪兽”(实为巨型热液生物群爆发)威胁海底光缆时,他赌定向声波能驱散生物群,让全球通讯恢复畅通。

那些时候再险,总有退路 —— 大不了重建设备、调整方案。可这次没有:“守护者” 网络是人类抵御时空涟漪的最后防线,一旦它失效,

时空涟漪会以每秒 300 公里的速度吞噬物质,从马里亚纳海沟扩散到全球,最终让所有人变成亚马逊雨林里的量子尘埃 ——

就像 2053 年消失的复活节岛,连一块石头的痕迹都没留下。

指挥中心里静得可怕,恒温 22c的舱室里,连通风系统的低鸣都消失了,只有每个人的心跳声在空气中撞动。

角落里的生物监测屏上,12 名工作人员的心率全超过了 120 次 \/ 分,比正常数值高了近 50%。没人敢大声喘气,连呼吸都放得又轻又慢,生怕一点气流都会惊扰那脆弱的能量平衡。

所有人的眼睛都死死盯着两个核心屏幕:

左侧是 “时空稳定仪” 的临界倒计时 ——00:01:00……00:00:59…… 鲜红的数字像烧红的烙铁,每跳一下都像在心脏上烫了一下,慢得故意折磨人,明明只过了 10 秒,却让人觉得熬过了一整年;

右侧是覆盖全球的 “守护者” 监测网络,屏幕上代表时空异常的红点还在闪烁,只是从之前每秒 12 次的疯狂跳动,变成了每分钟 3 次的慢悠悠闪烁,像在耐心等待某个节点的到来。

最后的六十秒,像熬了六十个世纪。

小王悄悄摸出裤兜里的手机,屏幕亮起时映出他年轻的脸 ——

这位 24 岁的通讯专员,老家在浙江舟山的小渔村,父母是一辈子没离开过大海的渔民。

每次出远海任务,母亲都会提前腌好咸鱼、晒好鱼干寄到基地,父亲则会在视频里反复叮嘱 “别贪凉”。

他想给父母发最后一条信息,哪怕只是简单的 “我爱你们”,可指尖刚触到输入框,屏幕就弹出 “无信号” 的提示。

不是基地通讯中断 —— 角落里的应急通讯灯还亮着绿光,是时空涟漪已经开始 “挤压” 电磁波频段,连最基础的文字信号都无法穿透。

他手指悬在屏幕上,打了又删:先写 “爸妈,我在忙”,觉得太敷衍;改成 “爸妈别担心”,又怕他们真的察觉异常;

最后想写 “我很想你们”,眼泪却先掉了下来,砸在屏幕上,晕开了壁纸里父母的笑脸 ——

那是去年春节拍的,父亲蹲在院子里摘青菜,母亲站在旁边递篮子,阳光洒在他们的白发上,暖得像今天装置亮起的光。

突然,指挥中心中央的多面体装置亮了!

那是 “普罗米修斯 -5 型” 时空稳定核心,由钛合金和深海晶矿打造的六面体,此前一直散发着幽蓝色的冷光,表面爬满像冰晶一样的纹路,连靠近都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可现在,它亮起的是一种温暖的金色 —— 像老家灶台上刚出炉的全麦面包,外皮带着淡淡的焦香,暖融融的光裹着一层朦胧的光晕,没了之前的冷硬;

又像初春早晨舟山海边的朝阳,穿过薄雾洒在海面上,柔和得不刺眼,照在人身上时,连之前因紧张而起的寒气都慢慢散了。

之前幽蓝光时,控制台的金属边缘能结出细小的冷凝水,现在金色光漫过的地方,金属都变得温热,小王伸手碰了碰,再也没有之前的冰凉感。

更神奇的是,金色光芒顺着控制台的线路慢慢蔓延,像溪流般淌过每个屏幕 ——

之前刺眼的红色倒计时,居然变成了温和的橙色,数字跳动的速度也慢了下来,从每秒一跳变成每三秒一跳,屏幕右下角还浮现出一行淡蓝色的小字:

“时空稳定率提升至 68%,临界时间延长”,像在轻声安慰:“不用急,还有时间”。

右侧的全球监测网络屏上,代表异常的红点正一个个变暗,

从 32 个降到 19 个,最后只剩 7 个还在微弱闪烁,每个红点旁的能量值都在下降,

从之前的 57%,二氧化碳 0.04%),

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过滤掉蓝紫色光,留下暖色调的散射光;

远处有连绵的山脉轮廓,地质扫描显示那是 “方舟系统” 从 23 处史前地质锚点中筛选出的 5 处安全锚点之一 ——

“安全锚点 - 3 号”,火山活动频率低于 0.2 次 \/ 百年(筛选标准为≤0.3 次 \/ 百年),最近一次喷发距今已有

年;

山脚下铺着厚厚的蕨类植物,最高的 “封印木” 能到 30 米,基部直径达 2.5 米,叶片比陆衍之见过的任何植物都大 ——

最长 1.2 米,宽 0.8 米,像撑开的绿色伞盖,叶脉里流动的汁液含天然抗菌成分,在光下泛着淡金色微光。

风从意识里穿过去,带着潮湿的泥土味和淡淡的硫磺气息(来自 120 公里外休眠火山的微量气体释放,浓度仅 0.002%,对意识无刺激),不远处还有低沉的隆隆声,

方舟系统的实时监测显示是板块运动引发的里氏 2.1 级震颤 ——

这就是二叠纪,人类文明在 2220 年耗尽火星基地第 3 批储备水(每批储备水仅够 1200 人使用 18 个月)后,终于通过 “时空探针” 筛选出的 “新故乡”。

就在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