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深海归乡?(2 / 2)

但上次核潜艇事件已经证明,它能轻易摧毁人类沿海文明——九州岛的废墟还在提醒我们,再犯错就没有回头路了。”

采访结束时,陈砚望向窗外的南极冰原,远处的冰山正因全球变暖缓慢消融,仿佛在呼应深海网络的 “环境预警”。

共识达成后,所有压力涌向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 “龙宫” 基地。

这座 2068 年建成的深海科研前哨,是全球唯一能承受 1100 个大气压(相当于

米深海压力,约为标准大气压的 1100 倍)的人类据点:

主体嵌在海沟西侧玄武岩崖壁中,采用 “碳化硼 - 钛合金” 复合装甲 ——

这种材料由中国材料研究所从 2060 年开始研发,经过 127 次高压测试(在模拟

米深海压力的实验舱中,材料形变率始终控制在 0.003% 以内),最终确定配方;

基地由 3 个直径 20 米的球形舱体组成,分别承担科研分析、生活保障、能源供给功能,舱体之间通过直径 5 米的耐压通道连接,通道内壁铺设柔性缓冲材料,可抵御深海暗流冲击。

建造 “龙宫” 基地的过程堪称人类工程奇迹:

中国 “天鲲号” 深潜运输船(满载排水量 1.2 万吨,配备全球最先进的深海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达 ±0.5 米)往返 47 次,途中克服 7 次强台风与 3 次暗流冲击 ——

其中 2067 年 8 月遭遇超强台风 “海燕 - 2067”,船体倾斜角度达 32°,甲板上的 2 台深潜器差点坠入海中,船员紧急抢修 3 天才恢复航行能力;

仅密封测试就耗时 3 个月,科研人员采用 “分层加压法”,从 100 个大气压逐步提升至 1100 个大气压,每天监测舱体密封性,最终实现 “零泄漏”。

如今,这座耗费 120 亿美元建成的基地,成了人类与深海网络对话的唯一窗口。

基地的希望,藏在路屿昏迷前传回的 7.3Gb 碎片化数据里。

现年25 岁的电脑及神经认知学家路屿,师从全球着名脑机接口专家张启元教授,曾参与 2070 年 “脑波 - 电磁信号转换” 研究,

擅长通过脑电波解析复杂电磁信号 —— 这也是他被选中参与深海探测的核心原因。

三个月前,他搭乘 “深潜者 - x” 深潜器下潜至 “挑战者深渊” 边缘时,意外与深海网络建立连接:

当时深潜器靠近 50 米直径热泉口(热泉口喷射的矿物质中含有罕见的 “锶 - 90” 同位素,后来证实与深海网络信号传输有关),

他突发剧烈头痛(事后分析是脑电波与深海网络信号共振引发的神经刺激),脑电波监测仪出现异常波动(β 波频率从 13-30hz 骤升至 45-60hz,同时夹杂 δ 波),在失去意识前 8 秒,

他手动触发紧急上传,将 2.1Gb 脑波原始波形(包含 17 段与深海信号共振的异常脑波片段)、3.8Gb 深海电磁信号频谱图(其中有 89% 的信号序列与 2070 年发现的 “深海魔方” 信号重合)、

1.4Gb 环境参数(包括热泉口温度、海水化学成分、地磁强度)传回基地,自己却陷入深度昏迷,脑电波始终维持 “β 波与 δ 波混合” 的异常状态 ——

这种状态与植物人不同,路屿的脑电波仍有周期性波动,仿佛在持续接收某种信号。

更棘手的是,全球仅有的另外两名 “接收者”—— 挪威古生物神经学家莉娜?奥尔森、巴西深海信号专家马库斯?费雷拉,也在一周前相继昏迷。

莉娜曾通过脑波解析技术,还原出寒武纪三叶虫的神经活动模式(2069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为 “远古生物神经与环境信号关联” 提供了关键证据),

她能从混乱的信号中识别出 “生物特征编码”;

马库斯则擅长破译深海电磁密码,2071 年曾成功解析深海热泉口的周期性信号,发现其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联性 ——

正是两人的独特能力,让他们成为 “接收者”。

而如今,三人脑波图谱的波动规律重合度达 92%,神经科医生判断,他们很可能在接收同一种深海网络信号。

“路屿的海马体保存着最完整的‘协议碎片’,但我们无法唤醒他。”

基地神经科学负责人周野博士指着监测屏,屏幕上紊乱的脑波曲线如破碎的波浪 ——

他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神经科学专业的博士,曾主导 2065 年 “脑损伤修复” 研究,擅长通过脑机接口干预异常脑波。

“唯一的希望在‘深海魔方’和另外两位接收者。”

他口中的 “深海魔方”,是 2070 年中国 “深潜者 - IV” 深潜器在海沟热泉口发现的多面体装置:

直径 1.2 米,12 个正五边形面布满银色电路纹路(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纹路是由直径 1 纳米的金属丝编织而成,材质不属于地球已知元素),且以每小时 0.03% 的速率自我修复;

2071 年,中、美、德联合实验证实,它能将人类脑波信号放大 1000 倍,δ 波频率可从 0.5-4hz 提升至 3200-3800hz(恰好匹配深海网络信号频率),

装置纹路还会随脑波情绪变化调整亮度:当实验者情绪平静时,纹路呈淡蓝色;情绪紧张时,纹路变为橙红色。

“神经织网” 计划的提出,在基地引发前所未有的争议。

项目组用 48 小时完成风险评估:

AI “伏羲”(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搭载 “昆仑 - II” 量子处理器,算力达 8x101?次 \/ 秒)

基于 10 万组脑波数据(数据来源于 2050-2070 年全球 50 个脑科学实验室,涵盖正常人群、深海作业者、脑损伤患者等不同群体)模拟 1000 次,

结果显示强行耦合两名接收者脑波,若信号波动超 ±5%,海马体神经元损伤概率达 89%(海马体是记忆存储的关键区域,损伤会导致永久性记忆丧失),

下丘脑功能紊乱概率达 94%(下丘脑控制体温、代谢等基础生命活动,紊乱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

即使信号稳定,也有 37% 概率导致短期记忆丧失(模拟中,21% 的案例出现 “近事遗忘”,16% 的案例出现 “技能记忆丢失”,比如忘记如何操作科研设备)。

2045 年 “脑桥计划” 的悲剧成了反对者的最强论据。

当时斯坦福大学主导的该计划,试图通过植入式电极连接两名志愿者脑波实现

“意识共享”—— 志愿者分别是神经科学研究生汤姆?威尔逊和工程师萨拉?金,他们植入的电极直径 0.5 毫米,植入位置为前额叶和顶叶。

实验进行到第 7 天,信号放大器突然故障,输入功率骤增至阈值 8 倍(从 10 微瓦升至 80 微瓦),强电流瞬间烧毁两人的前额叶神经元。

事后检查发现,放大器的散热模块因设计缺陷失效,导致功率失控。

这次事故让两名志愿者意识永久消散(处于 “植物人” 状态,直至 2058 年去世),也让全球脑波耦合研究停滞 12 年 ——

2046 年,联合国出台《脑机接口伦理白皮书》,

明确限制植入式电极的功率上限(不得超过 15 微瓦),

并要求所有脑波耦合实验必须配备 “三重安全切断系统”。

直至 2057 年,欧盟 “脑盟计划” 才重启有限实验,

且仅允许在动物身上进行,人类实验需经过联合国伦理委员会的 “特级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