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论陷入僵局时,陆衍之按下了手中的控制器,屏幕上切换出中方 “深海一号” 科考船(2025 年 2 月西南印度洋科考任务)的探测画面:
西南印度洋中脊 “龙旗” 热液区(37°47′S,49°39′E)的一块玄武岩表面,布满了类似楔形文字的刻痕 ——
刻痕深度 2-3 毫米,排列成 12 行,每行有 8-12 个符号,且刻痕边缘存在明显的高温熔融痕迹(推测形成温度约 800c)。
“这是我们的 AI 破译系统(基于深度学习,训练数据包含全球 120 种古文字与地质痕迹)的初步结果,”
陆衍之指着屏幕上的文字翻译结果,“反复出现‘回归’‘二叠纪’‘通道’三个关键词,且符号排列规律与地球自转周期存在关联 ——
每 24 个符号为一组,对应地球一天的自转时长。”
他随后调出另一组图像:
科考团队在那块岩石旁发现的距今 2.5 亿年的三叶虫化石(属于褶颊虫目),通过同步辐射 x 射线断层扫描(上海光源 bL19U1 光束线),化石体内保存的能量轨迹清晰可见 ——
其频率为 0.02 赫兹,与当前深海网络的能量信号频率完全吻合,振幅误差仅 ±5%。“它们不是要毁灭我们,”
陆衍之的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
“根据化石能量轨迹与深海信号的对比分析,我们推测这些刻痕的制造者可能是来自二叠纪的文明 ——
它们在大灭绝前将文明信息或能量载体封存于深海地壳,现在要通过深海网络重建时空通道,回到它们的时代。
我们对它们而言,可能只是通道激活时的‘背景噪音’,或是阻碍通道稳定的‘障碍物’—— 比如人类的深海探测活动会干扰能量信号,潜艇的机械震动可能影响节点稳定性。”
他顿了顿,调出另一组动态数据图表 ——
近一个月来,全球 12 处核心深海节点(包括马里亚纳海沟节点、大西洋中脊 Reykjanes 节点等)的能量输出强度正以每周 15% 的速度指数级提升:
1 月 15 日的初始能量值为 100 单位,2 月 15 日升至 132.25 单位,3 月 15 日已达 174.9 单位。
“按照这个增速,4 月中旬节点能量将突破 300 单位,达到通道激活的临界值 —— 这意味着它们的‘回归计划’已进入倒计时。”
陆衍之的手指在全息屏上圈出 12 处节点的分布,
“我们现在最该做的不是争论谁该负责,也不是盲目采取攻击行动,而是集中五国的科研力量,弄清楚二叠纪对它们意味着什么 ——
是时间坐标,还是能量来源?
这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能找到与它们共存的方式,是否还有资格留在地球的生态链中。”
2073 年 7 月,南极冰盖下的 “全球深海安全峰会” 在 72 小时的激烈磋商后,终于在凌晨 4 点达成共识 ——
但这份共 568 字的文件里,每一处模糊表述都藏着各国妥协的裂痕。
此前三个月,北约 “三叉戟” 舰队的秘密行动并非偶然:2072 年 11 月,北大西洋海底曾监测到持续 17 秒的异常电磁脉冲,频谱分析显示其非地球自然生成,
北约推测这是外星文明的深海网络信号,认为率先截获就能掌握 “文明级技术优势”。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秘密改装 “海狼级” 核潜艇,
将 E-7 电磁脉冲武器的峰值功率提升至 120 太瓦(相当于全球电网瞬时功率的 8 倍),
并由 “咆哮者号” 与 “幽灵号” 搭载,
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米处的信号节点 —— 此处正是 2072 年脉冲信号的源头之一。
这场鲁莽的军事试探,最终酿成灾难性后果: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 2073 年 5 月发布的《马里亚纳海沟生态损伤评估报告》显示,海沟周边 200 公里海域 92% 的冷泉珊瑚群落完全白化(冷泉珊瑚是深海生态的 “基础架构者”,
其死亡导致周边 500 米范围内浮游生物减少 83%);
热泉口管状蠕虫种群锐减 97%,而这种蠕虫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为深海生态提供 40% 的能量;
深海虾类几乎绝迹,直接导致以其为食的深海安康鱼群向西北太平洋迁徙,日本北海道渔场 2073 年夏季捕捞量同比减产 30%。更严重的是人类设施损毁:
中、美、德联合建设的 3 座海底观测站
“深海眼 - III”“深渊哨 - 7”“海沟镜 - 2” 不仅信号中断,
深潜器探测发现其耐压壳体出现晶体化裂痕(材质专家分析为电磁脉冲引发的金属晶格重构),核心芯片全部失效,仅 “深海眼 - III” 的备份存储模块侥幸留存了部分前期数据。
最可怕的是,深海网络首次启动 “主动响应”:
全球 12 处深海热泉口同步喷射高温等离子体(温度达 3200c,喷射高度最高 210 米),引发的 12 米高海啸席卷日本九州岛。
日本总务省灾后统计显示,此次海啸造成 1.2 万人伤亡,
福冈、长崎等沿海城市的港口设施损毁率达 68%,电子产业停产导致的经济损失超 870 亿美元;
其中丰田汽车的九州工厂停产,直接影响全球 15% 的混动车型供应链。
血的代价让各国暂时搁置地缘博弈。
峰会决议明确:
暂停所有针对深海网络的军事行动(包括海底武器部署、电磁干扰实验),由联合国深海科研联盟统筹,调动全球 30% 的深海科研资源 ——
涵盖 12 艘载人深潜器(其中中国 “深潜者 - x”“深潜者 - Y” 的最大下潜深度达
米,居全球首位)、
8 座深海实验室(包括美国 “阿尔文号” 升级版实验室、德国 “太阳号” 热泉研究站)、23 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其中中国团队占比 35%,主导信号解析工作)——
核心目标直指半年前路屿团队截获的 “归乡协议” 碎片。
“这不是合作,是抱团求生。”
中国深海科研首席代表陈砚在会后采访中直言,
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口的深海科研联盟徽章(徽章主体是深海热泉口与人类深潜器的交织图案,象征人与自然的对话)。
这位曾主导 2062 年 “深海龙脊” 科考的科学家,当时带领团队乘坐 “深潜者 - I” 遍历全球主要海沟,绘制出全球首张深海网络节点分布图,首次发现深海网络节点与板块运动的关联性 ——
正是这份研究,让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深海网络的能量规模。
“我们不知道深海网络的‘反击阈值’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