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89章 摇篮通道 即将开启

第89章 摇篮通道 即将开启(1 / 2)

“我们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

陆衍之的指节叩击着实木会议桌,桌面那道深约 2 毫米的划痕格外显眼 ——

那是去年 “赤潮事件” 时,他拍桌争论应急预案留下的。身后的全息屏幕上,三位 “接收者” 的脑波图正以 8.7hz 的频率稳定跳动,与 “海眼三号” 捕捉的深海网络信号完全同频。

“我们是‘障碍物’。” 他调出陈屿去世前 10 分钟的脑波监测记录:曲线在 8.7hz 停留 3 分钟后,突然飙升至 20hz 的危险阈值,随后瞬间归零。

“如果妨碍了它们的计划,就会被清除 —— 除了陈屿,去年挪威斯瓦尔巴科考站的 5 名研究员,在探测深海电磁信号后 48 小时内全部脑死亡,尸检结果与陈屿完全一致;

如果有利用价值,就会成为‘素材’—— 这三位接收者的大脑皮层已被改造,现在就是深海网络向地表传输信息的中继器。”

屏幕角落突然弹出一条警报:太平洋中部出现 5 级磁暴,其磁场频率与 1.2 亿年前的古地磁数据高度吻合 ——“时间锚点”,或许已经开始校准。

被动等待注定走向毁灭 ——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 “深海网络探索计划” 前三次任务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结论。

半年前,第三小队因固守 “远距离信号捕捉” 的被动策略,在多面体突然释放的信息流冲击下,3 名研究员意识被永久困在数据乱流中,最终只能通过神经切断术终止生命。

正是这场悲剧,让陆衍之在指挥中心的紧急会议上拍板:启动 “主动浸入” 计划,用主动突破撕开生存缺口。

这份计划的核心,是让经过 “三重地狱筛选” 的专家深入深海网络核心。

所谓 “三重筛选” 绝非形式:3 年神经训练要求研究员每天在模拟数据激流中保持意识清醒 8 小时,且连续 12 个月无一次失误;

深海环境适应需在 - 2c、高压模拟舱内完成 72 小时密闭生存,同时精准操作神经设备;而脑波稳定性≥95% 的标准更堪称严苛 ——

据神经医学数据库统计,人类脑波在高强度任务中波动幅度通常超过 15%,能稳定在 5% 以内的,全球范围内仅不足 200 人。负责连接的 NI-880 型神经接口,更是耗时 5 年研发的尖端设备:

相比前代产品,它将意识传输延迟从 0.8 秒降至 0.03 秒,成功规避了 “意识滞后被数据吞噬” 的风险,在前期 12 次动物实验中,存活率达 100%。

“这相当于在激流中潜水 ——

水流是信息流,一旦被冲走,意识就会被吞噬。”

路屿的声音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他主动请缨时,手指正拂过陈屿生前用过的操作键盘。键帽缝隙里还嵌着微量深海盐粒,那是陈屿去年参与 21 号节点探测时留下的;

空格键左侧的指纹尤其清晰,熟悉陈屿的人都知道,那是他思考时习惯性按压的位置。指尖传来的 36c余温,仿佛还带着陈屿最后一次调试设备时的专注 ——

彼时他曾对路屿说 “下次咱们一起闯一次核心区”,如今却只剩键盘作伴。“我对网络信号最熟悉,73 号节点解码时,就是我找出了‘频率跳变陷阱’。”

路屿调出当时的任务记录:2024 年 3 月,73 号节点突然出现每秒 120 次的信号跳变,所有研究员都陷入困境,路屿却通过分析 3000 组历史数据,发现跳变规律与多面体的 “呼吸频率” 同步,

最终用自适应频率算法破解,那次解码成功率达 89%,比团队平均水平高出 20%,更成为此次 “主动浸入” 计划的关键技术参考。

计划在争议中紧锣密鼓推进,每一项保障措施都经过反复验证。医疗团队由 5 名 “神经急救领域的老兵” 组成,带头人李医生拥有 15 年重症监护经验,

2023 年曾成功抢救过因神经接口过载昏迷的研究员:当时患者脑波紊乱幅度达 40%,李医生通过精准注射神经稳定剂,配合 24 小时脑电监测,最终让患者意识完整恢复。

团队携带的 “Nc-73 神经缓冲剂”,则是生物制药公司耗时 8 年研发的成果:经过 127 次临床试验,它能通过静脉注射直达神经中枢,在意识接触高强度信息流时,

形成一层 “保护膜”,将意识损伤风险从 85% 降至 25%,相当于降低 60% 风险。

每支 20 毫升的药剂需储存在 - 5c的专用冷藏箱中,箱内的温度传感器每 10 分钟上传一次数据,确保药效不会因温度波动衰减。

生命维持舱的参数设定更是精确到毫秒级:37c的温度与人体核心体温完全一致,避免温差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意识传输;

21% 的氧气浓度复刻了海平面大气环境,经呼吸科专家验证,这一浓度能让人体在密闭空间内保持最佳血氧饱和度;

1 标准大气压的压力则通过舱内的液压平衡系统实时调节,即使深海基地外部压力骤变,舱内压力波动也不会超过 ±0.01 大气压。

舱内的飞利浦除颤仪更是 “保命神器”,200 焦耳的电击能量经过反复测算 —— 既足以在意识过载导致心律失常时恢复正常心律,又不会对大脑神经元造成额外损伤。

每次使用前,工程师都会进行 3 次模拟电击测试,确保电极片接触电阻小于 5 欧姆,保证电击效果。

周明能成为 “生物桥梁”,绝非偶然。他的脑波稳定度在过去一年的测试中,始终保持 95% 的同步率,比排名第二的研究员高出 3 个百分点。

为达到这一水平,他每天要进行 4 小时的 “脑波校准训练”:在漆黑的房间里,通过冥想控制脑波频率,使其与多面体的信号频率逐渐贴合,曾有一次为了突破 93% 的瓶颈,

他连续训练了 12 小时,直到眼前出现重影才停下。医疗舱外,他女儿的视频在显示屏上循环播放:

画面里的小女孩扎着双马尾,手里的蜡笔在纸上涂涂画画,蓝色的地球旁边,还画了一个小小的宇航员,

“爸爸,我画的是你哦!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去天文馆看地球模型好不好?”

稚嫩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出,周明抬手摸了摸屏幕上女儿的笑脸,指腹在 “爸爸快回家” 那行歪歪扭扭的字上停留了许久。

“浸入开始,倒计时三、二、一!”

医疗舱内的环形指示灯骤然从冷白转为幽蓝,机械臂输送的营养液还在透明导管里缓慢流动,路屿耳边最后残留的,是陆衍之攥紧他手腕时的急促呼吸 ——

那双手的温度还没从指尖散去,一股远超物理拉扯的力量已像无形的吸尘器般,猛地将他的意识从躯体里抽离。

视野里的医疗舱壁逐渐消融,陆衍之焦虑的眉眼化作模糊的光斑,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 “光流海洋”:

无数道莹蓝色的能量流裹着他的意识体,带着深海般精准的 15c冰凉 ——

不是皮肤感知的寒意,而是直接作用于意识层面的清爽,既不会像真深海那样压迫胸腔,也不会让人产生窒息的恐慌。

这些光流形如发光的海鳗,每条都有 10 米长、1 米直径的粗壮躯体,它们在黑暗中灵活穿梭时,尾端会拖出转瞬即逝的光痕;

而每秒 101?比特的信息正沿着光流脉络传递,路屿甚至能清晰 “读” 到其中夹杂的星图坐标与陌生符号,仿佛这些数据天生就该存在于他的意识里。

无数拳头大小的透明 “信息气泡” 悬浮在光流之间,每个气泡内部都滚动着动态画面,像被定格的时空切片:

第一个气泡展开时,路屿瞬间 “置身” 马里亚纳海沟

米深的海床 ——

这里的水压高达 1100 个大气压,足以压碎常规金属探测器,但画面中央却矗立着一个直径万米的巨型多面体(相当于 14 个标准足球场拼接的规模)。

多面体表面泛着暗银色的金属光泽,周围延伸出数百条直径 1 米的导线,它们像榕树的气根般深深扎入海底玄武岩,导线末端连接的小型多面体(直径 1.2 米),

与 2023 年中国南海科考队在 3000 米深海发现的 “外星装置” 完全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