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呼唤容器(2 / 2)

后来实验室检测发现,这是含硅基的电解质结晶,与深海蓝光的元素成分完全一致。

旁边的脑波监测仪屏幕上,代表深度睡眠的 delta 波(0.5-4 赫兹)与象征高频思维的 gaa 波(25-100 赫兹)彻底紊乱。

原本规律的波峰波谷变成了无规则的锯齿状尖峰,尖峰的振幅达到 120 微伏,远超仪器 “80 微伏” 的显示上限,屏幕边缘不断弹出 “信号溢出” 的红色提示框。

更令人心惊的是,连最基础的人类情绪关联波段;比如负责恐惧、焦虑的杏仁核 beta2 波(18-25 赫兹);都已消失,屏幕上只剩下一片杂乱无章的 “雪花噪点”;

那是神经科医生口中代表 “意识湮灭” 的典型信号:脑波的信噪比低于 0.5,意味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已接近停滞。

路屿扫过屏幕时,指尖忍不住颤抖:三年前南海 “共鸣事件” 中,“利维坦” 引发的脑波紊乱也远不及此。

那时即使最严重的时刻,还能捕捉到微弱的 alpha 波(8-13 赫兹)残留,代表接收者还有基础意识,而现在,四名接收者的脑波已和植物人无异 ——

不,比植物人更糟,植物人至少能维持稳定的 delta 波。

就在路屿的声音落下的瞬间,指挥中心后方的应急通讯频道突然亮起了红灯,刺耳的接入提示音(频率 2% 区域的黑暗禁区(面积约 12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岛大小);

瞬间化作了沸腾的、蓝色的光之海洋,光芒的亮度甚至透过 “隐梭” 的 10 厘米厚蓝宝石舷窗,在舱内投射出诡异的蓝色光斑,将队员们的脸映照得如同鬼魅。

“不是‘它’…… 是‘它们’……”

陆衍之的声音打破了死寂,他盯着屏幕上那浩瀚如星海般的蓝色光辉,喃喃自语时,牙齿因抑制不住的颤抖而轻轻碰撞,发出细微的 “咯咯” 声。

一股彻骨的寒意从他的脊椎窜起,顺着脖颈爬上后颈,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鸡皮疙瘩从手腕一直蔓延到肩膀,连手臂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他下意识地攥紧了胸前的身份牌 ——

那是三年前南海 “共鸣事件” 中牺牲的队员林舟留下的。林舟是 “沧溟 - 1 号” 深潜器的驾驶员,当时为了保护团队,手动操控深潜器吸引 “利维坦” 的注意力;

最终深潜器失控撞上海床,尸骨未寻回,这枚身份牌是后来打捞残骸时从驾驶舱座椅下找到的。金属牌边缘已被陆衍之摩挲得光滑;

背面刻着林舟的编号 “LG-073” 和一句未写完的通讯记录:“它们在……”,后面的字迹被高温融化,只剩下模糊的划痕。

陆衍之闭上眼,三年前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当时他们的深潜器 “沧溟 - 1 号” 在南海 1200 米深处发现了第一个 “异常意识体”(后来被命名为 “利维坦”);

那个形似章鱼、却能释放电磁信号的生物,触须直径约 30 厘米,表面有 1 毫米厚的导电绒毛,能释放 1000 伏的电磁脉冲。

它在触碰到深潜器舷窗时,曾用意识传递过一段模糊的信息 ——“群…… 醒……”。

他们还打捞起了那个多面体装置,当时以为那是 “利维坦” 的巢穴;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或许都只是这个庞大集体意识微不足道的 “触角”,是 “它们” 沉睡时偶然伸出的试探。

而国愚蠢的 “载体” 投放,就像在堆满炸药的房间里点燃了火柴,精准地按下了最终的唤醒按钮 ——

“空白容器” 的神经诱导信号,恰好与 “它们” 的休眠频率共振,成了最佳的 “闹钟”。

“报告!海沟…… 海沟在发光!到处都是!能量读数…… 爆表了!”

“隐梭” 小队队长陈凯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因极度震惊而变调,甚至带着哭腔,“搭载的量子能量仪是德国布鲁克公司定制的。

量程上限是 10^15 焦耳,之前在汤加海沟探测时最高记录才 8.2x10^14 焦耳,现在指针已经死死顶在最右端,仪器外壳温度超过 85c,烫得不敢碰!

显示屏上全是‘ERRoR 09—— 超出测量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