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载体之谜(2 / 2)

可声纳不会说谎 —— 声纳系统采用的是 “双频侧扫声纳”,分辨率达 0.1 米,能清晰捕捉到海底厘米级的地形变化,之前曾成功发现过海底沉船的残骸,误差不超过 0.5 米。

屏幕上的三维地形图清晰地显示着:在北纬 11°23′、东经 114°38′的海域,原本绵延 5 公里、最高处距海面 1200 米的海底山脊;

在短短 47 分钟内被硬生生截断。断裂面平整得如同用激光切割 —— 经测算,其平面误差不超过 0.5 毫米,这是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海底切割机都无法达到的精度:

日本 “深海切割者” 号:采用金刚石锯片切割,在 5 秒,能实现实时对话。

几秒钟后,路屿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屏幕上 —— 他眼下的乌青像两块浓重的墨渍,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连头发都有些凌乱,显然已经连续工作了超过 48 小时。

他身后的实验室里,“昆仑 - III” 量子计算机的指示灯还在闪烁,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信号代码,那些代码是路屿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才初步破译的深海信号片段。

“从‘利维坦’的信号干扰,到意识通讯的强制连接,再到海底地形的瞬间重塑,现在又多了‘载体’……”

陆衍之的目光扫过窗外平静的海面,语气沉重得像灌了铅,“这个深海网络展现出的能力层级,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设定的‘高智能系统’范畴。

它不是在寻找对话者,路屿。它可能…… 是在执行一个我们连轮廓都摸不到的宏大计划,而人类,只是这个计划里随时可以丢弃的‘试验品’。”

舰队没有返回位于海南岛的原基地,而是调转航向,朝着南海深处一座无名荒岛驶去 —— 那里是 “深渊” 项目的应急枢纽,代号 “龙宫”。

这座基地藏在荒岛地下 210 米处,入口伪装成一座废弃的灯塔:灯塔高 15 米,塔身刻着 1943 年的美军编号(那是特意伪造的,目的是迷惑卫星侦察),

故意做旧的铁皮上锈迹斑斑,墙壁上爬满了墨绿色的海藻 ——

这些海藻是从附近海域移植来的,能有效掩盖金属的反光,连灯塔周围的沙滩上都散落着二战时期的弹壳,那些弹壳是从博物馆借来的复制品,经过做旧处理后,与真实的弹壳别无二致。

从空中看,这座灯塔与周围的荒岛环境融为一体,即使是分辨率 0.5 米的卫星遥感(如美国 “锁眼” 卫星),也只会将其判定为 “废弃军事遗址”,不会引起任何怀疑。

基地内部却按最高战备标准建造,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之间由防核爆电梯连接,电梯的门厚达 1 米,能抵御 10 万吨当量核弹的冲击波:

上层(指挥生活区)

防护能力:能抵御 10 级地震(基地所在区域属于地震低发区,但仍按最高标准设计),墙壁由 10 米厚的特种混凝土浇筑(抗压强达 500 兆帕;

相当于 5000 米深海的压力,这种混凝土中添加了碳纤维和钢纤维,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的 5 倍)。

生命支持:配备了独立的空气循环系统 —— 生物过滤模块能过滤 99.99% 的未知微生物,系统内储存的氧气(以液态形式储存,体积小、容量大)

食物(压缩饼干、脱水蔬菜等,保质期长达 5 年),即使外部被污染,也能维持 30 人 3 个月的生存需求。

生活设施:生活区的每间宿舍都配有压力调节装置,避免人员因地下压力变化出现不适(地下 200 米处的压力比地面高 2 个大气压,长期生活可能导致耳膜损伤)。

宿舍内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间,热水供应由地热系统提供,节能环保。

中层(核心科研区)

计算能力:摆放着 8 台 “昆仑 - III” 型量子计算机(总算力达 1200pFlops,1pFlops 相当于每秒 1000 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同时处理 10 万组深海信号数据);

计算机的散热系统采用深海冷水循环 —— 通过管道将深海冷水引入基地,吸收热量后再排回海中,噪音低于 30 分贝(相当于耳语的音量),不会干扰信号检测。

医疗科研:旁边是 4 间 “神经修复舱”—— 修复舱内的 “经颅磁刺激仪” 可发射 0.5 特斯拉的脉冲(这个强度能穿透颅骨,精准激活受损神经元,且不会造成组织损伤);

曾在 “利维坦” 项目中帮助 7 名研究员恢复了部分记忆,其中研究员张伟就通过治疗,回忆起了 “深海六边形阵列” 的关键片段,为后续的信号解析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设备:科研区内还有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如 “超导核磁共振仪”(用于分析生物样本的分子结构)、“高压深海模拟舱”(能模拟万米深海的压力和温度环境)等,这些设备都是国内顶尖的,部分甚至是全球独有的。

下层(深潜器停靠舱与核生化防护区)

能源供应:备用核反应堆能提供持续 3 个月的能源(采用小型压水堆技术,安全性高,不会发生核泄漏),即使外部电网中断,也能维持基地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