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技术突破(2 / 2)

“我们只能用直径 20 毫米的高强度尼龙绳(承重 5 吨,比普通钢绳轻 30%,柔韧性更好,上次拖‘深海 - 1 号’用的就是这个)固定它的主体,以 5 节的速度(约 9.26 公里 \/ 小时,比人走路还慢,怕速度太快导致绳子断裂)慢慢往回拖,能不能到港全看运气 ——

上次‘深海 - 1 号’拖回时,速度比这还慢 2 节,中途还断了一次绳子,当时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还好备用绳及时接上。”

与此同时,另一组潜水员正穿着国产 “深海勇士” 潜水服(最大下潜深度 4500 米,能抵御 450 个大气压,潜水服的手套采用特殊柔性材料,能灵活操作工具,甚至能拧开矿泉水瓶盖),在 1850 米深海打捞那个半埋在海底的多面体装置。

潜水员小王在通讯里说:“这里的海水凉得像冰,只有 2c,手放在外面一会儿就冻得发麻,但装置附近的水温却有 4c,有点奇怪,像围着个小暖炉。”

他的声音带着轻微的颤抖 —— 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兴奋,这是他第一次见到 “非地球常规材料” 的装置。

装置的重量比预想中轻,仅约 800 公斤(相当于一头成年黄牛的重量,两个潜水员借助机械臂就能抬动),尺寸为 1.2 米 x0.8 米 x0.6 米,表面的纹路在失去能量后变得暗淡,像干涸的河床 —— 这些纹路是 0.5 毫米深的六边形凹槽,用手指摸能感觉到明显的凹凸,像精心雕刻的图案。

材料工程师小赵用 hRc58 硬度的不锈钢刀(能划开普通钢板,上次测试时曾划透过 3 毫米厚的低碳钢板)划上去,装置表面连一道痕迹都没有;

后来用便携式硬度计测量,发现其硬度达到 hRc62,比航空级钛合金(hRc52)还高 10%;他又用浓度 30% 的盐酸浸泡 10 分钟,装置表面依旧光滑,没有任何腐蚀痕迹 ——

“这玩意儿绝对不是地球的常规材料”,小赵对着通讯器惊叹,声音里满是不可思议,“可能是某种未知的合金,或者…… 来自外星?”

当潜水员用机械臂把装置吊出水面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有人凑近闻了闻,只闻到一股淡淡的海水咸味,没有金属味,也没有异味;

有人用手摸了摸表面,冰凉光滑,像打磨过的玉石;小李甚至拿出手机拍照,想发给女儿看 “深海里的神奇石头”—— 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非地球起源” 的物体,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好奇和敬畏。

技术突破:信号背后的网络

指挥中心里,路屿的眼睛已经熬得通红,眼白上布满了血丝,像撒了一把红墨水;手里攥着的咖啡杯已经空了第三次,杯底还沾着褐色的咖啡渍,他都没心思洗 ——

从龙王带回数据开始,他就没离开过技术区,连午饭都是小李帮忙带的面包,咬了两口就放在一边。

他面前的屏幕上,正播放着龙王他们拍摄的子体视频 ——

视频被 “深海影像解析系统 V3.0” 放慢了 10 倍,这套系统是中科院海洋所研发的,能自动识别生物运动轨迹,准确率 98%,之前曾用于分析深海狮子鱼的游动模式。

视频共

帧,下方的时间轴上,红色标记点密密麻麻,是他和技术组标注的关键动作时刻,有些标记点旁边还写着小字备注,比如 “此处子体光纹变亮,亮度 500 流明”“子体转向角度 30 度,速度 1.8 米 \/ 秒”。

“你们看这里!”

他突然指着第

帧画面,声音因兴奋而提高,甚至有些沙哑,像砂纸磨过木头。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画面放大至全屏,子体的轮廓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个子体靠近装置时,它的探针接触装置的角度是 37 度,离开时是 112 度 —— 我用角度仪反复测量过,误差 ±0.5 度,而且所有子体的动作误差都不超过 1 度!”

他点开旁边的 “随机动作模拟软件”,屏幕上出现了 100 次随机角度的模拟结果,误差都在 5 度以上,绿色的模拟曲线和红色的实际曲线差了一大截,像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线。

“这不是随机的,是预设好的‘仪式’,就像人类按密码的动作一样精准,一点都不差!”

路屿的声音里带着激动,双手不自觉地挥舞了一下,差点碰到旁边小陈的笔记本电脑 —— 小陈赶紧把电脑往旁边挪了挪,笑着说 “路哥,小心点,数据还没保存呢”。

技术组的小陈立刻调出装置的 3d 模型,用红色标记笔在上面标出探针接触的位置 ——

这些位置在模型上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像个奇怪的印章,每个顶点之间的距离误差不超过 2 毫米。

“路哥,你看!” 小陈把模型放大 10 倍,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纹路的细节,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了敲,调出激光测厚仪的数据,

“这些位置的纹路比其他地方深 0.2 毫米(用激光测厚仪测的,误差 0.01 毫米,绝对准),我用便携式显微镜看了,里面还有细微的孔洞,直径只有 0.1 毫米,像是专门的‘能量接口’!”

“而且孔洞里检测到微量磷元素,浓度约 0.03%,可能是能量传输的介质。”

小陈补充道,“上次在南海的热泉口也发现过类似的磷元素,但浓度只有 0.005%,差了 6 倍。我已经把样本送到岸上实验室,让他们做进一步分析,应该能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磷化合物。”

更惊人的发现还在后面。路屿用 “超算 - 1000” 系统解析了运载器记录的能量波动数据 ——

这套超算的运算速度达 1.2pFlops(相当于 12 万台家用电脑同时运算),之前主要用于模拟台风路径,准确率达 95%,曾帮助东南沿海城市减少了 30% 的台风灾害损失;

这次为了分析深海信号,技术组临时调整了运算参数,把 “气象模拟模块” 换成了 “信号解析模块”。

当屏幕上跳出两条几乎重叠的绿色曲线时,路屿忍不住拍了下桌子,咖啡杯里剩下的几滴液体溅出 1 厘米高,洒在桌面上,形成小小的褐色斑点。

“你们看!”

他指着曲线,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手都有些发抖 ——

他从事深海信号研究 8 年,从未见过这么 “匹配” 的曲线,“当子体接触装置时,装置会释放出一种频率为 3-5 赫兹的能量波动 ——

这个频率和‘利维坦’主体信号的频率完全一致!你看这两条线,几乎叠在一起了,误差不超过 0.02 赫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