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鱼跃深渊(2 / 2)

根据观测数据,这个迁徙模式已经持续了上千年。叶天调出更多的分析结果,你们看这些鱼类的飞行轨迹,完全符合最优流体力学原理。它们利用上升气流最强劲的区域,形成了一条精密的空中通道。就像候鸟迁徙时会利用热气流一样,这些银翼鱼将这种本能发挥到了极致。牛津大学的鸟类学家曾经记录过类似的现象。

龙渊已经开始检查装备:时间不等人。根据叶天的数据,这个迁徙窗口只会持续三十分钟。我们必须把握机会。我记得在2016年,一支日本科考队在南极也遇到过类似的生物奇观,但他们错过了最佳时机,最终无功而返。挪威极地研究所的报告中详细记载了那次遗憾的经历。

我仔细观察着鱼群的运动规律,发现它们确实保持着惊人的协调性。每一条鱼都在固定的高度和轨道上滑翔,彼此之间保持着精确的距离。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亚马逊雨林的见闻。我分享道,那里的切叶蚁能够用身体搭建出横跨溪流的活体桥梁。但眼前的景象,远比那个要壮观得多。这些银翼鱼的协作,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芭蕾。《自然》杂志去年刊登过一篇关于生物群体智能的论文,其中提到的理论正好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叶天点点头: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很多类似的协作行为。比如非洲塞伦盖蒂的角马迁徙,数万只角马会组成庞大的队伍渡过马拉河。但像银翼鱼这样,在空中形成稳定通道的,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发现。这可能会改写我们对生物协作行为的认知。哈佛大学生物学系正在进行的群体行为研究可能会对这个发现很感兴趣。

我们开始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叶天计算出最佳的通过时机和路线,龙渊负责探路,孙雪居中策应,我则负责断后。

记住几个要点,叶天严肃地提醒,首先,每一步都必须踩在鱼群最密集的区域;其次,动作一定要轻快,尽量减少在单条鱼身上停留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保持节奏,不要打乱鱼群的飞行韵律。根据我的计算,单条银翼鱼的最大承重是2.3公斤,但只要停留时间不超过0.5秒,它们就能及时调整姿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仿生机器人实验室做过类似的承重测试。

就在我们准备行动时,鱼群突然开始发生变化。它们的身体发出柔和的蓝光,整座顿时变得如梦似幻,仿佛一条流动的星河。

太美了......孙雪喃喃道,这简直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我在冰岛研究极光时见过类似的光谱,但这是生物发光,意义完全不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深海探测项目曾经记录过类似的生物发光现象。

叶天迅速记录下这个现象:这可能是它们的一种生物发光机制,用于在黑暗环境中保持队形协调。类似于深海鱼类的生物发光,但功能更加复杂。根据光谱分析,这种光芒的波长在470纳米左右,正好是在水下穿透力最强的波段。摩纳哥海洋博物馆收藏的深海生物标本中也有类似特征的物种。

龙渊已经踏出了第一步。他的动作轻盈而稳健,脚尖准确地落在鱼群背脊上。那些银翼鱼似乎对此早有准备,它们的身体微微下沉,胸鳍轻轻振动,随即又恢复原状,继续保持着稳定的滑翔姿态。

比想象中还要稳固!龙渊回头向我们示意,就像走在有弹性的网格上!这些鱼的反应速度惊人,它们能够即时调整飞行姿态来分担重量!这让我想起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研发的那种自适应材料!

我们一个接一个踏上了这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脚下是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身边是呼啸的寒风,而脚下却是温顺的银翼鱼组成的活体桥梁。这种感觉既奇幻又令人心悸。

孙雪小心翼翼地跟在我身后,轻声说:我从未想过,生物学的研究会让我有朝一日在鱼背上行走。这让我想起了新西兰土着关于Maui钓岛的传说,但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科学奇迹。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代文明展厅里就有相关记载。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着名的流体力学实验。我试图缓解紧张气氛,科学家发现,鱼群游动时产生的涡流,能够让整个鱼群比单条鱼游动节省60%的能量。现在这些银翼鱼,显然把这种协作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它们每个个体都在为整个群体的生存贡献力量。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去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就在我们行至中途时,意外发生了。一阵突如其来的侧风袭来,风速瞬间增强了三级。鱼群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几条领头的银翼鱼开始剧烈地拍动胸鳍。

保持平衡!龙渊大声提醒,蹲下身体,降低重心!抓紧防护绳!记得2014年阿尔卑斯山那起事故吗?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应对突变的横风!意大利登山协会的事故报告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我们立即照做。令人惊讶的是,鱼群很快就做出了调整。前排的银翼鱼改变胸鳍角度,创造出一个临时的风障,后排的鱼群立即响应,重新稳定了队形。

看它们如何应对的!叶天一边保持平衡一边记录,这种协作能力简直令人惊叹!它们对气流的理解和运用,甚至超过了我们最先进的飞行器设计。如果能够研究明白这种机制,或许能革新我们的无人机编队技术。美国DARPA的仿生项目一定会对这个发现感兴趣。

经历了这个小插曲,我们更加小心地前进。每一步都踏得格外谨慎,既要保证速度,又不能惊扰到这些帮助我们的生灵。

随着我们接近对岸,更加震撼的景象出现在眼前。在洞口附近,年长的银翼鱼正在教导幼鱼如何驾驭气流。它们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演示着各种飞行技巧,幼鱼们则认真地模仿着每一个动作。

这是在传授生存技能。叶天感动地说,根据我的观察,这些银翼鱼的寿命可能达到二十年以上。这个物种能够存活至今,靠的就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智慧。这让我想起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狼群,它们也会通过游戏来教授幼崽狩猎技巧。多伦多大学的动物行为学研究所有详细的影像记录。

当我们终于踏上对岸坚实的冰面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回头望去,鱼群依然在不知疲倦地舞动着,它们银色的身影在昏暗的光线中闪烁,像是在为我们送行。

我们欠这些生灵一份情。孙雪轻声说,她的护目镜下闪烁着感动的光芒,它们本可以避开我们,却选择了协助。这种跨物种的互助,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柏林莱布尼兹动物园的灵长类研究中心记录过类似的行为,但发生在鱼类身上还是首次见到。

龙渊点头: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最危险的地方,往往隐藏着最美丽的奇迹。这些银翼鱼不仅让我们见识了生命的韧性,更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协作与传承。这让我想起了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话:我们征服的不是山峰,而是自己。今天,我们不仅征服了天堑,更收获了智慧。《国家地理》的探险专栏应该会想要报道这个发现。

我们站在恶罗海城的入口前,最后看了一眼那道由生命编织的桥梁。银翼鱼们仍然在完成它们的迁徙使命,仿佛刚才发生的一切,只是这古老仪式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根据探测,鱼群的迁徙即将结束。叶天看着仪器说道,再过十分钟,它们就会全部进入上游的繁殖地。我们很幸运,正好赶上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这种迁徙每年只发生一次,每次只有四十五分钟的窗口期。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年度报告提到过类似的周期性生物现象。

龙渊望向幽深的洞口,调整着头灯的角度:准备好了吗?传说中沉睡了千年的恶罗海城就在眼前。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城藏有上古文明的智慧,或许其中就包括银翼鱼的秘密。真正的冒险,现在才刚刚开始。大英图书馆的特藏部里那些未解密的文献可能与此有关。

我们相视一笑,转身迈入了这个传说中的失落之城。而在我们身后,那道生命的桥梁依然在深渊上空闪耀,见证着自然界的又一个奇迹。银翼鱼的蓝色光芒渐渐远去,但它们留给我们的震撼与启示,将永远铭刻在这次探险的记忆中。这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还太过浅薄,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还有无数等待我们去发现、去理解的奇迹。这些发现不仅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库,更可能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