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长生协议(1 / 2)

密室隐藏在一条蜿蜒的石廊尽头,推开沉重的青铜门时,一股混合着檀香和古老尘埃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我们拉回了三千年前的时空。这间密室并不大,约莫十米见方,四壁由光滑的黑曜石砌成,反射着从天花板缝隙透入的微弱天光,营造出一种幽深而神圣的氛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在石地上轻轻回响。

“这黑曜石的材质很特别,”张起灵突然开口,修长的手指轻抚墙壁,他的声音在密室中显得格外清晰,“经过特殊打磨,能吸收并折射光线。在古代,这种工艺通常只用于祭祀场所,比如商周时期的宗庙或神坛。201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发现过类似的黑曜石残片,经检测含有高纯度的硅酸盐,能有效隔绝湿气,保护内部壁画。”

我点头表示认同,同时启动系统的环境扫描功能。全息界面立刻显示出详细数据:“温度18摄氏度,湿度42%,空气成分中含有微量硫化汞——这可能是壁画颜色保持鲜艳的原因。另外,检测到低频声波共振,频率在20赫兹左右,这或许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音乐或咒语有关。”我补充道,“根据声学考古研究,某些古代文明会利用特定频率的声音来增强仪式的神圣感,比如古埃及神庙中的共鸣设计。”

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壁画,保存得惊人完好,色彩鲜艳得如同昨日刚绘制完成。朱砂的红、青金石的蓝、孔雀石的绿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场景。壁画的主题清晰:西王母与周穆王的会面,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着名的传说,象征着长生与权力的交织。每一笔线条都细腻流畅,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看这里。”孙雪轻声说道,她的手指轻触壁画的一处细节,那里描绘着西王母递给周王一个精致的玉瓶。玉瓶通体翠绿,雕刻着云纹和凤鸟,在壁画的光泽下仿佛能感受到它的温润。“这应该就是长生药的象征。在西王母的神话中,她常被描述为掌管不死药的女神,比如《山海经》里提到,她居住在昆仑山,拥有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草。但这里的玉瓶更具体,可能代表了某种仪式性的赠予,而非简单的药物。”她顿了顿,转向我们,“你们还记得《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吗?周穆王西巡至昆仑,西王母以玉液款待,但要求他献上忠诚和贡品。这壁画可能正是那一幕的再现。”

何甜甜凑近细看,忍不住惊叹:“这些颜色历经三千年居然还如此鲜艳!我在博物馆见过不少汉代壁画,大多已经褪色严重。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汉代墓室壁画,红色和蓝色几乎消失殆尽。这里的保存状态简直是个奇迹。孙雪姐,你说是不是用了什么特殊技术?”

“不仅仅是颜料的问题,”孙雪解释道,她的语气带着学者的严谨,“根据我的研究,周代顶级祭祀场所会使用特殊配方。比如朱砂中会掺入玉石粉末,青金石会混合植物汁液,这些工艺在后世已经失传。2018年,考古学家在周原遗址发现过类似的彩绘残片,经检测含有三十多种特殊成分,包括矿物和有机物,能有效抗氧化。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成分可能与地脉能量有关——在一些道教文献中,提到‘地气’能滋养物品,延缓衰败。”

壁画上的周穆王神态虔诚,他身着华丽的王袍,头戴冠冕,双手恭敬地接过玉瓶,眼神中流露出对永生的渴望。而西王母则端坐在云台之上,面容庄严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感——她的嘴角微抿,眉宇间透出些许怜悯,仿佛在叹息凡人对长生的执着。更引人注目的是,周穆王身后站着一位戴着铁面具的侍卫,面具覆盖了整个面部,只露出一双深邃的眼睛,身披铠甲,手持长戟,显得神秘而威严。

“这个铁面人...”我若有所思,走近壁画仔细端详,“从服饰和姿态来看,他应该是姬昭的前身。姬昭在之前的记录中,是周朝的一位神秘将领,传说他因某种契约获得了不朽的力量,但代价是失去真容。铁面具可能象征着身份的隐匿或力量的束缚。张起灵,你觉得这和我们之前遇到的铁面遗迹有关吗?”

张起灵沉默片刻,目光如炬地审视着壁画,他的手指轻轻划过铁面人的轮廓,仿佛在感应什么。“同一个源流。铁面氏族世代守护秘密,他们的存在证明协议仍在延续。在甘肃敦煌的遗迹中,我们见过类似的铁面符号,年代可追溯到西周晚期。根据我的记忆,铁面人不仅是侍卫,更是协议的监督者——他们确保契约不被破坏,否则会引发反噬。”

突然,张起灵指向壁画的另一端,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穿透力,仿佛能唤醒沉睡的记忆:“协议有条件。”那里描绘着周穆王献上大量贡品的场景。贡品堆积如山,包括精美的青铜鼎、玉琮、象牙雕刻,以及更令人不安的——人牲。壁画中,一群被缚的囚徒跪伏在地,表情痛苦,而祭司模样的人正在举行仪式,鲜血染红了祭坛。

“长生不是无偿的赠予,它需要等价交换。西王母作为神只,可能要求周穆王以凡间最珍贵之物作为回馈,包括生命本身。”张起灵的话语简洁却沉重,让密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何甜甜倒吸一口冷气,她的脸色微微发白,声音带着颤抖:“用活人献祭?这太残忍了!我在历史书上读过,商周时期确实有活人祭祀的习俗,比如商朝的‘人祭’用于祈求丰收或战争胜利,但没想到会出现在长生协议中。这让我想起那些考古发现,比如安阳殷墟中出土的殉葬坑,里面有许多人骨,证明当时的社会确实存在这种实践。孙雪姐,你说这些人牲是自愿的吗?还是被迫的?”

孙雪沉重地点头,她交叉双臂,目光深邃:“长生需要代价。看来这个协议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西王母的怜悯表情可能正源于此——她深知长生的诱惑,但也明白其背后的血腥。在神话中,西王母并非总是仁慈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时,她曾考验他的诚意,要求他献上宝物和忠诚。”她走近壁画,指着贡品细节说:“这里的贡品清单,青铜器和玉器代表物质财富,而人牲则可能象征着灵魂或生命的献祭。或许,长生协议的本质是一种平衡:神赐予永生,凡人则需付出终极的牺牲。根据殷墟考古报告,商代后期的一个祭祀坑中就发现了超过200具人骨,而周初虽然提倡‘以德配天’,但人祭传统并未立即消失。1976年在陕西岐山发现的周原遗址中,仍可见到人祭的痕迹,例如在一个祭祀坑中,人骨与玉器共存,说明献祭是贵族仪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