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青铜机关(1 / 2)

凛冽的山风如同无形的利刃,在四姑娘山陡峭的峡谷间疯狂呼啸。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空,氧气含量仅有海平面的百分之六十,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死神争夺生存的权利。细密的雪粒被狂风卷起,以惊人的速度拍打在黝黑的岩壁上,发出令人心悸的沙沙声响。

大家注意调节呼吸节奏!我大声呼喊着,声音在狂风中显得格外嘶哑,按照高海拔登山手册的建议,采用吸-吸-呼的节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氧气利用率。

何甜甜扶着一旁的冰柱,艰难地调整着呼吸:队长,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了医学上认定的死亡区域。根据《高原医学研究》的数据,在海拔4500米以上,人体血氧饱和度会降至80%以下,脑部供氧不足会导致判断力下降,甚至出现幻觉。

老陈一边检查着随身携带的便携式血氧仪,一边补充道:甜甜说得对。数据显示,我们现在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只有78%,这已经接近危险临界值。我记得在2019年的珠峰登山事故报告中就提到,超过85%的高山症都发生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

坚持住。我拍了拍她的肩膀,根据《四姑娘山志》的记载,我们要找的入口就在这附近。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曾提到:四姑娘之阴,有石门隐于冰雪,内藏天地之机

龙渊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他那经过特殊训练的身体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作为前特种部队成员,他曾在海拔6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脉执行过任务,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超常人。

突然,他举起右手,示意队伍止步。这个简单的动作在他做来,却带着军人的利落与精准。

他的声音在呼啸的风声中依然清晰可辨,这里有异常。我感觉到地面传来的震动频率与周围区域不同。

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处被厚厚冰层覆盖的岩壁上,隐约可见一道几乎与山体融为一体的裂缝。这道裂缝极其隐蔽,宽度不足半米,高度约两米,若非龙渊那超凡的感知力,常人根本不可能发现这个被自然精心伪装的山洞入口。

让我看看。孙雪上前一步,从背包中取出一个精致的罗盘。这个罗盘是她特制的能量探测仪,结合了传统风水术和现代量子传感技术。能量读数异常,这里的磁场强度是周围区域的三十倍以上。根据《能量场论》的研究,这种强度的异常磁场通常与大型地下建筑群有关。

姬昭仔细观察着裂缝周围的岩层结构:这些岩石的纹理很特别。你们看,这里的片麻岩呈现出人工修整的痕迹,而且使用了某种特殊的打磨工艺。我在研究良渚文化遗址时见过类似的技术,但这里的工艺明显更加精湛。

就是这里了。我示意大家后退,抽出随身携带的冰镐,根据《山海经·西山经》的记载,四姑娘之阴,有洞通天,指的就是这个地方。东汉学者郭璞在注释中进一步说明:其内有青铜之器,运转如星宿之行

随着冰镐的起落,积雪簌簌落下。渐渐地,一道雕刻着奇异纹路的石门显露出来。这些纹路呈现出螺旋状的几何图案,其间点缀着星辰符号,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神秘的微光。

姬昭凑近仔细观察,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这些纹路...我在研究三星堆文明时见过类似的设计。根据碳十四测年,那些文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左右。但这里的雕刻技艺明显更加先进,你们看这些螺旋的精度,每个转折处的角度都完全一致。

孙雪轻轻抚摸着石门上的纹路,声音中带着惊叹:这些图案的精确度令人震惊。根据我的测量,每个螺旋的角度都是精确的黄金分割比例,这需要极高的数学造诣。要知道,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首次系统阐述黄金分割理论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而这里的建筑年代显然更早。

看来我们找对地方了。我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双手抵在石门上。石门异常沉重,估计重量超过一吨,需要我和龙渊两人合力才能缓缓推开。

龙渊调整了一下站姿,运用特种部队学到的发力技巧:注意配合我的节奏。根据力学原理,这种重量的石门如果推启不当,可能会触发内部的平衡装置。

伴随着沉闷的摩擦声,一道幽深的通道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石门完全开启的刹那,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洞穴内部远比从外面看起来要广阔得多,初步目测就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最令人惊叹的是,整个空间布满了由青铜制成的精密机关装置。数以千计的齿轮、链条、杠杆错综复杂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械系统。

我的天...何甜甜忍不住惊叹,手中的环境监测仪发出连续的提示音,这里的温度恒定在摄氏5度,湿度百分之四十,这简直是个天然的地下实验室。根据《文物保护环境学》的标准,这种恒温恒湿环境最适合金属文物的保存。

龙渊警惕地守在洞口,锐利的目光如同扫描仪般扫视着四周:有其他人活动的痕迹,而且很新鲜。他蹲下身,用手指丈量着地面上的足迹,根据足迹深度和间距判断,至少有三个人,其中一人的步幅特别大,每一步的跨度都超过九十厘米,应该是个训练有素的高手。我在特种部队时学过足迹分析,这种步幅通常属于身高超过185厘米的壮年男性。

我启动系统进行全息扫描,大量数据立即涌入脑海。系统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机关装置的制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但其精密度却远超同时期的其他文明产物。

这些机关...相当古老,但设计精妙。我一边说着,一边调出系统的三维建模界面,你们看,这个主齿轮的直径达到两米,但齿距误差不超过零点一毫米。以当时的工艺水平,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相比之下,同一时期古罗马的水力机械齿轮误差通常在零点五毫米以上。

姬昭走近一处由青铜链条驱动的装置,仔细观察着上面的铭文:这些符号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复杂。我记得在《山海经》的注释本中曾提到,古蜀国掌握着一种被称为天地机关术的秘传技艺。《华阳国志》记载,古蜀国的工匠能制自动之器,不假人力

不仅如此,孙雪闭目感应着周围的能量流动,这里的能量场异常稳定,这些机关似乎不仅仅是在进行机械运转,还在维持着某种...结界?你们能感觉到吗?那种如同水波般流动的能量。根据量子物理学的理论,这种能量场可能是一种宏观量子效应。

系统界面在我眼前飞速刷新,试图破解机关的运转逻辑。我注意到这些装置的排列方式极为特殊,它们并非随意布置,而是按照特定的天文方位进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