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肝火这个话题。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患者往往被认为是“肝火旺”。然而,可能大家并不清楚,在降低高血压时,不仅要注意降火,还需要适当进行滋补。这是因为肝火过旺会灼伤肝肾之阴,从而导致阴虚。所以,通过食用一些补药来降低血压,实际上是一种“滋水涵木”的方法,也就是利用肝肾之阴来平息亢盛的肝阳,这就好比是以柔克刚。
此外,大家普遍认为,疏散肝火是小女人的专利。但实际上,原本属于妇科专用药的逍遥丸,其药理已经被应用到了维护男性尊严的问题上。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其症结并非是“虚”,而是“肝郁”。相比之下,价格更为便宜的疏肝药,反而能够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最后,说到减肥,大家可能都觉得只有依靠泻肚和去火才能实现。但你们是否知道,那些“喝口凉水也长肉”的胖人,他们的病症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呢?
症的根本在于肾阳虚,肾阳就如同人体的火力一般。人在幼年时火力尚未充足,而在老年时火力则开始逐渐衰弱,这两个阶段是最容易发胖的。孩子往往是胖嘟嘟的,而老人则呈现出虚胖臃肿的状态,其原因是相同的:他们都缺乏足够的火力。
因此,减肥最关键的并非使用泻药或去火药,而是需要补充火药和助阳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振奋肾阳,增加人体的火力,从而将多余的脂肪燃烧殆尽。
肝阳上亢
《内经》中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之动也。”这意味着所有像风一样来势迅猛的眩晕都与肝脏有关,是由肝火引发的。
对于脾气大且血压高的情况,如果属于肝阳亢但尚不严重,可以通过饮用苦丁茶或构菊清肝茶来替代药物治疗。这两种茶是春天特有的饮品,能够泄泻春天里格外旺盛的“肝火”。
降大火吃药,清小火喝茶
在众多高血压患者中,以肝火旺、肝阳上亢者最为常见。肝火旺是引发高血压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在北方人群中更为突出。北方人通常身材高大,性格急躁,面色红润,颈部粗壮,容易出现口苦、两肋胀痛等症状,同时舌头两边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此外,北方人饮食口味较重,摄入盐分较多,这也容易导致血管硬化。血管硬化可以通过脉象来察觉,一般表现为很紧的弦脉,就像琴弦一样,给人一种很有力的感觉。这种脉象在春天尤为明显,因为春天是中医所说的“肝”的季节,肝脏的各种特性在这个季节都会被放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真正有力量的脉象,在初触时并不会显得那么生硬,而是相对柔和的。相反,那种绷得很紧的脉象,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血管硬化所致,而非身体强壮硬朗的表现。
春天,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个时候,人体的火力也发生了变化,从冬天的潜藏状态逐渐转变成春天的升发状态。而这种变化,也使得肝火更容易萌动起来。
对于那些本身就属于肝阳上亢的人来说,三四月份更是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因此,专门收治这类病人的神经内科,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人满为患。
我们都知道,脉象弦的人,脾气通常都比较急躁,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面红耳赤,甚至会引发头痛等症状。
一般来说,人到了四五十岁左右,就开始出现动脉硬化的情况。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过一年,血管都会逐渐变窄,幅度大约在1%到2%之间。然而,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着急,那么在短短的一分钟内,他的动脉可能就会急剧收缩100%,这种速度远远超过了长年累月的慢性积累!
所以,那些确实能出现“气死人”悲剧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比较旺盛的人。
对于肝火旺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病情还没有发展到阴虚的程度,那么治疗起来相对会比较容易一些。只需要吃一些清肝火的药物,就可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因为泻肝火实际上就等同于降低血压。若选择中药,像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脑立清、天麻勾腾饮之类的中中成药,都适合因肝火引起的高血压,去火的本事都十分了得。当然,你的的高血压如果不是火真的很盛,用这类药还是要特别谨慎的。
如果属于肝阳亢的高血压症状还不算严重的话,那么喝苦丁丁茶或者栒菊清肝茶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甚至可以代替药物来进行调理。这两种茶可以说是春天的专属饮品,它们具有清泻春天里特殊旺盛的肝火的功效。
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便确实存在肝火较旺的情况,饮用苦丁茶时也千万不要泡得太浓。这是因为苦丁茶的性质较为苦寒,过量饮用或者长期饮用都可能会对胃气造成损伤。相比之下,栒菊清肝茶就要温和许多,它主要由枸杞和菊花这两种成分组成,在一般的超市里都能够轻松买到。
在购买菊花时,一定要注意区分白菊花、黄菊花和野菊花。其中,白菊花的性质甘凉,比较适合经常饮用。对于那些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工作、不太喜欢喝茶或者担心喝茶会影响睡眠的人来说,可以考虑改用白菊花来泡茶。而黄菊花的性质则是苦涩的,虽然去火的效果比白菊花更为显着,但并不适合长期饮用,最好是在身体有火气的时候再选择饮用,在“和平时期”还是以白菊花为佳。至于野菊花,其寒性更为明显,更不适合长期当作茶来饮用。
如果你因为肝火太盛,导致眼睛发红,比如在春天常见的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或是眼睛长了“针眼”,即“麦粒肿”,这时可以把野菊花泡在杯里,用水的蒸汽来熏眼睛,每次持续熏15分钟,通过黏膜吸收野菊花的清热功效。野菊花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特别适合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眼部炎症。熏眼时,应保持适当距离,避免蒸汽过烫损伤眼周皮肤,同时闭眼缓慢呼吸,让药力缓缓渗透。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肝火上升引起的眼部不适,减轻红肿、灼热和异物感。
对于苦丁茶,有两种情况是不宜饮用的。第一种是得了风寒感冒,怕冷、无汗、鼻流清涕时,此时体内寒邪束表,若再饮用苦寒之品,会进一步损伤阳气,导致寒邪内陷。苦丁茶的苦寒性质会加重这种类型的感冒症状,如头痛、四肢酸痛、体温难升等。相反,这时候适宜喝姜茶,用姜来驱除寒气,促进身体发汗解表,恢复正气。第二种情况是总感到手脚不温、畏寒怕冷、平时不敢吃冷东西、大便很少成形的人,这类人属于虚寒体质,阳气不足,脾胃虚弱,适合多吃羊肉、桂圆、红枣之类的温热食物来温补阳气、健脾暖胃。如果喝苦丁茶,则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腹痛、腹泻的虚损症状,使身体更加不适,甚至引发慢性消化问题。
对于那些脾气大、血压高的人,可以利用身体自身的降压穴位来调节。当生气或者感到血压突然升高时,可以让家人注意一下耳朵,耳后有一条静脉会非常突出,这就是耳穴上与血压有关的“降压沟”。此时可以自行用手轻揉,从上至下缓慢按摩,揉到它不那么突出为止,有助于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从医疗器械商店购买一个“三棱针”,它的针头比我们用的缝衣服针要粗,带有三个棱,刺破皮肤时出血更顺畅。用它来刺破那个暴露的青筋,放几滴血,之后你会觉得头脑轻快一些,心情也会平静一点,血压会随之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出血,尤其适合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后应急使用。
来势迅速的眩晕头昏,也多是由于肝火造成的。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就会引发突发性头晕。要泻这种肝火,耳朵上还有一个穴位,叫“耳尖”。把耳朵竖着折叠一下,最高点的地方就是“耳尖穴”。此处为肝经循行所过,放血可清泻肝火、醒脑开窍。同样可以用三棱针放血的方法去火。操作前应保持情绪稳定,坐位或卧位皆可。这种方法对于因为肝火引起、在春天最容易出现的红眼病、针眼之类症状效果更好,能快速缓解眼部充血与胀痛。
这种放血疗法一般要先揉揉准备放血的部位,让它充分充血,然后用酒精或碘伏严格消毒,避免感染。之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迅速挤出三四滴血即可,不可过量。操作后可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脚上也有“消气穴”和“去火穴”,那就是太冲穴,这是肝经的原穴,也是疏肝理气的关键穴位。这个穴位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处,向后约1.5寸的位置,要捏骨寻经地去揉,找到最酸胀的点。手指甲要剪平,要能掐进去,指甲长就会掐破皮肤。掐进去之后你会觉得深层有问题,真正生了气或者因为生气血压就要升高的人,那个穴位就会感觉很痛,甚至会摸到一个结节或疙瘩,这就是中医讲的“痛则不通”,说明经络不通了。每天坚持按摩5-10分钟,可疏肝解郁、平抑肝阳。通过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有效地缓解生气和肝火引起的各种不适,帮助身体恢复平衡,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人体的穴位被视为与各个器官密切相关的敏感点。当一个穴位在按压时出现异常感觉,比如疼痛、结节或者酸胀,这通常意味着该穴位所属的经络以及与其相连的器官可能出现了问题。例如,按压某个穴位时感觉到明显的痛感或结节,这可能预示着相关的器官功能失调或受到阻碍。此时,通过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调节和治疗相关器官的问题。按摩的过程应持续到结节逐渐消失,疼痛感也不再明显,这样才表明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还有一个穴位叫阳陵泉,这是胆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腓骨小头的下方。中医认为,肝和胆不仅在生理上紧密相连,还与人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的情绪波动较为频繁,这直接影响到胆经的正常运作。前段时间流行的敲胆经保健法,正是因为胆经位于身体的最外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出现问题。因此,经常刺激阳陵泉穴位,就像拨动琴弦一般,使其产生电麻感并直接传到脚底,对于疏解因生气、肝火旺导致的胆经郁结之气,具有显着的疗效。
对于腰腿发酸的高血压患者,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着降”。《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提到:“肝者,其充在筋。”这表明人体的筋脉需要依赖肝精的滋养。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肝气衰,筋不能动。”当肝的气血不足时,筋脉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且病程较长,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人,其病症可能不仅仅是肝火过旺这么简单。过旺的肝火长时间燃烧,会逐渐消耗肝肾的阴液。这时,患者虽然头部胀感减轻,但会出现头晕、健忘、失眠、视力模糊等症状。此外,腰腿酸软也是常见现象,这和高血压初期的脚底踩棉花感有所不同。
一旦出现腰腿酸软的症状,就意味着病情已不再是简单的肝火旺盛,而是需要滋阴补肾,甚至阴阳双补。总之,此类情况需要通过补益的方法来降低血压。中医治疗高血压时,不仅关注血压的数值高低,更重要的是判断患者的体质属于虚证还是实证。虚证患者的血压可能比实证患者更高,治疗时更为复杂,需要采用“补着降”的策略。
杞菊地黄丸是常用的一种“补着降压”的中成药,许多汤药也会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症状的需要。这类患者常常感到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且没有怕冷的问题,舌头发红,舌苔较少。如果脾胃功能不佳,容易腹泻,可以在服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补脾胃的药物,如二陈丸、香砂养胃丸或参苓白术丸等。
另外,金匮肾气丸也常用于“补者降”治疗高血压。这类患者除了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外,还会出现小便颜色淡、尿量大,尤其是夜尿频繁、腰腿酸软且怕冷的症状。他们的舌头颜色较淡,缺乏血色,表现出明显的衰老迹象。金匮肾气丸是一种补肾阳的药物,性质温热,有些人在服用时可能会出现上火、口疮或大便干结等问题。此时,可以用黄连清胃丸或苦丁茶等去火药物进行佐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上火通常是临时性的,是由于服用补肾阳药物引起的,并非体质的永久性变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补着降压”的基本原则不变,只需通过其他去火药进行轻微调整即可。
很多女性一进更年期就先出现血压问题,而且随情绪变化而波动很大:除了头晕头痛,还有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质红,看着也和肝火旺的高血压很相似。但这种更年期前后的血压也是要补着降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女性已经被火消耗了多数精力,一般不会是纯粹的肝火旺,也经不起纯粹清肝火的去火药。有个方子很简单,很对症,叫二仙汤,就是用补肾的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配上补肝的当归,和去火的知母、黄柏,整个方子仍是以补为主。
中医医生自身也难免有高血压问题,但出现这个问题,他们首先不是吃药,而是先通过入静的方式,通过练功使火平息,把血压降下来。简而言之,人静就是把大脑皮层对下级神经的管理、干扰全部排除掉,使人从社会性的个体变成生物性的个体,发挥出生物性个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以及与自然之间的互相调节能力。中医始终强调的天人合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只是人们不通过入静已经很难达到这个境界了。
说到眼睛干涩、头目不清晰,即便不是血压高的人也会出现,比如在办公室长期伏案,或看电脑的人,他们更容易阴虚。因为他们心不静,被欲望折磨,火大,杂念也多。
思想是双刃剑,能成人也能伤人。所以有人心太重了就不会感到幸福,就敏感,对小事也不放松,较劲,就上火了,上火后的直接问题就是伤阴,日久天长的就成了阴虚,从心病变成身病了,从功能问题变成器质问题了。
如果没有高血压,只觉得眼睛干涩、舌头红、心里起急、腰腿总感到酸软的,身体不是虚胖的那种,可以用枸杞泡水,每天喝茶时放十几粒,或者干脆就喝枸杞茶,时常吃点杞菊地黄丸也能比较平缓地补阴。
3.腿酸与肝肾阴虚
《内经》:热舍于肾,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
肾经有热,水不能克制火,就要消耗精髓,使骨髓枯虚。
腰腿酸软的症状,在虚性高血压之外也很常见,中医一般都诊断是肝肾阴虚。这是因为火把肝肾里面的阴精烧干了,耗空了,由肝肾供给营养的骨头就虚了,站久了就会酸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腿酸都可以用肝肾阴虚一个词解释过去的,这是很多人误诊的开始。
中医的诊断是对人体生病之后的身体状态的诊断,即便你是癌症,中医诊断也可能是气滞血淤,和月经失调的诊断类似,听起来都不是大毛病。不管是癌症,还是内分泌失调,中医关注的是得病后人的改变,而不是疾病本身。所以,虽然古代没有现在的艾滋病,但古代的方子却能治,至少能让人糊里糊涂地活下去。这就是因为中医是看人,不是看病,是治人,不是治病。因此,诊断清楚是某种疾病并不是中医的强项,中医的强项是看人下菜碟,是量体裁衣。
西医有解剖学做基础,能迅速查明病因,也未必全能治好,但肯定能让人明明白白地死。所以,如果想发现引起人体异常的原因,要先通过西医查清楚,再由中医治疗。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对腿酸这个症状特别重视。他是治疗癌症的专家,接治过很多由慢性肝炎变成肝癌的病人,他发现了这些病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发现癌症之前总觉得很疲惫,主要是腿脚的筋很酸。这个症状不细心体会可能就滑过去了,但恰恰这个症状就可能是肝癌的前兆了!
中医的是藏血的,主管筋脉,筋的问题一般都和有关系。中医的涵括西医的肝,所以肝炎、肝硬化时肯定是相对血虚的,血虚就不能养筋了,筋就要酸,肢体就觉得没力气。而且肝的问题越严重,这个症状越明显,到了癌症阶段,肯定是身体消耗到了极限,所以病人会异乎寻常地觉得筋骨酸。
不像其他慢性病似的提倡散步慢走,西医治疗肝炎、肝硬化病人时要求病人尽量平卧,而且最好把脚垫高,为的是让下肢的血液多一些回到肝里,对肝脏本身进行一次营养的自我灌注,相当于每天自己输血一次,养一次肝,因为平卧时回流到肝脏里的血能增加30%!可见,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发现四肢筋骨和肝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何教授再三提示,如果过去就有乙肝病毒阳性或肝功能已经不好的人要特别小心,肝硬化乃至肝癌的转变是一个无声的过程,很难从症状上感觉得到,如果工作很累,精神压力很大,很可能从肝炎跳过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阶段直接变成肝癌了。
何教授治疗过的一个病人,是个银行高管,牵头一个项目。他肝功能之前就有问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项目进行到一半时他就觉得特别累,脚上的筋非常酸,等到项目完成终于有时间去仔细检查,才发现在一年的时间里转为肝癌了!
4.地黄丸系列:治虚火,修复体质
王纶《明医杂着》:补阴之药,自少至老,不可缺也。
补阴的药要常吃,从年少到年老,不可缺少。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阴虚火动难治。火郁当发,看在何处?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虚火可补。有补阴,火即自降,炒黄柏、生地黄之类。
阴虚火旺治疗困难。有火就要发出去,发的时候要看火在哪条经。实火可以用黄连解毒之类的泻火,虚火可以用黄柏、生地之类的补阴降火。
不止一个专家对年过40岁的男性提倡吃六味地黄丸,因为到这时候各种各样的欲念为非作歹也多年了,难免上火,难免消耗阴气。这也充分证明了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就是说,即便没有疾病,阴虚也比阳虚更容易发生,需要用药物把阴补上去,他因此定制了大补阴丸。现在我们用的六味地黄丸与其同理,而后者作用和缓。
六味地黄丸最初是明朝钱乙开给小孩子的方子,因为孩子的体质是稚阴稚阳的,无论是阴还是阳都很稚嫩,经不起力量过大的药物;六味地黄丸很平和,一共六味药,三味是补的﹣﹣生地、山药、山萸肉,三味是泻的﹣﹣泽泻、茯苓、丹皮。三补三泻,补泄平衡了,补起阴来就不会上火了。
据说康熙四十九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时任江宁织造,患病两月未愈,卧床不起。康熙获知,亲赐六味地黄汤,曹寅遵旨服药,很快就痊愈了,后来又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身体健旺胜前。可见,那时候人们已经将六味地黄丸作为养生保健品了。
六味地黄丸的适应症很多,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甲亢,总之都是消耗性疾病,迁延日久,伤到了阴,吃六味地黄丸等于是在收拾虚火造成的残局,修复被伤害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