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44章 人为什么会上火

第244章 人为什么会上火(1 / 2)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个既古老又贴近生活的话题——人为什么会上火。这个看似简单的身体反应,背后其实蕴藏着自然规律、生命演化与人类文明交织的深刻哲理。

自然界中,万物皆有阴阳之分。光明与温暖属于阳,而黑暗与阴冷则属于阴。太阳显然属于阳,它光芒四射,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机;月亮则属于阴,它静谧柔和,映照夜空,带来清凉与安宁。尽管如此,太阳却比月亮大得多,其能量辐射覆盖整个太阳系,自然界也因此主要由阳气所主宰。阳气推动生长、激发活力,是生命延续的根本动力。这种阳主导的宇宙法则,也深深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状态。

生物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逐步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从鱼类开始,它们生活在水中,体温随环境变化,属于变温动物,能量消耗极低;逐步演化到两栖类冷血动物,能在水陆之间活动,但体温调节能力仍然有限;再到爬行性变温动物,如蜥蜴、蛇类,虽能适应更复杂环境,但仍依赖外界温度维持体温;随后是鸟类,它们拥有较高的基础代谢率,能维持恒定体温;最终到达哺乳类恒温动物,如人类,能够自主调节体温,不受外界环境剧烈波动的影响。人类作为进化链上最高级的生物,热量消耗也最高,自然体内阳气多于阴气,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活动频繁,因此人类也是最容易“上火”的动物。这便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火”——一种生命活力的体现,却也可能因失衡而成为健康隐患。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摄入的食物也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以及那些经过过分脱水处理而变得更香脆可口的零食,如薯片、坚果、烧烤类食品,都相当于给身体进行了“进补”。这些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加速新陈代谢,产生大量内热。这就像炉火添柴,火势自然旺盛。举个例子,花匠们有一个促使花朵提前开放的“绝活”,他们将可以温暖补益肾阳的硫黄埋在花根之下,借助其温热之性激发植物潜能。这告诉我们,食物过于精良就等于进补,而进补若无节制,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青春花季提前到来,性早熟、骨骼提前闭合,进而导致身体发育提前“封顶”。这便是饮食不当所引起的“火”——一种被现代生活方式点燃的内在热能。

还有一个等式值得关注:欲望 - 实力 = 上火。我们常常被无法平息的欲火折磨得痛苦不堪,这是因为我们渴望达成的目标、想要填平的欲壑,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实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成功、财富、地位、外貌完美,却忽视了自身能力的积累与心理的调适。当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落差时,焦虑、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便如火焰般燃烧内心。这种心理层面的“火”,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心火亢盛”或“肝火上炎”,不仅影响情绪,还会引发失眠、口疮、高血压等身体问题。这便是心理因素导致的“火”——一种精神能量的过度消耗。

种种原因使得“上火”成为了人类难以避免的一种状态,这也是人类作为高级生物所特有的习性。我们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备复杂的语言、情感与思维能力,能创造文明、探索宇宙,但也正因如此,我们的身体与心灵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习性进一步加重了“上火”这一现象,成为人类的宿命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进化出来的火”。元代着名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人类接受天地之气得以生存,其中天之阳形成气,推动生命活动;地之阴形成血,滋养身体组织。然而,由于“天大地小”,阳气运行于外,主导万物生长,因此人体往往呈现气有余而血不足的格局。这种生理特点,使得阳气容易偏亢,阴液相对不足,从而形成“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质基础,为“上火”埋下伏笔。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人会上火,而蛇则不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小野教授长期致力于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他发现,人之所以容易上火,与进化程度高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发展的,物种越高级,基础代谢率越高,身体温度也就越高。人的体温维持在36.5c左右,属于恒温动物,代谢活跃;而蛇作为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通常低于环境温度,能量消耗极低,因此不会产生内热,也就无“火”可言。古代《鸡谱》一书中记载,鸡由于体内热量较高,也会上火,表现为烦躁、羽毛蓬松、食欲下降等。而广东人喜欢吃蛇肉,正是因为蛇肉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功效,适合湿热体质者食用。蛇胆更是清热良药,如蛇胆川贝液,对痰多且痰色发黄的热性咳嗽效果显着。但如果是寒性咳嗽,痰白清稀,再食用含蛇胆的药物则会雪上加霜,适得其反。鸡性偏温,适合产妇坐月子时食用,以补气血、助恢复;而狗肉火力更大,属于大温之品,有些人吃狗肉后会流鼻血,正是因体内阳气骤升,迫血妄行所致,这也印证了狗在进化阶序中比鸡更高级,体温更高,能量更强。

自然界由阴阳构成,阳气主宰万物。太阳比月亮大,光芒万丈,万物向阳而生,生命依赖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完成能量转化。人类作为受天地之气而生、进化为最高级的生物,体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此最容易上火。这种“上火”不仅是生理现象,更是生命进化的代价与文明发展的副产品。

了解这些原因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身体的上火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理。饮食上应清淡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油腻;情绪上要保持平和,学会减压与自我调适;生活作息应规律,避免熬夜耗伤阴液。唯有做到阴阳平衡,才能真正远离“上火”的困扰。

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身心健康。愿我们都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在的清凉与安宁。

2.男人过四十,正当时

元代着名医学家朱丹溪在其着作《格致余论》中提到:“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体生理规律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阴气的形成极为艰难,却消耗迅速,仅能支撑大约三十年的日常生命活动,此后便进入逐渐衰减的阶段。而现代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存环境与无休止的欲望追求,精神耗损、体力透支、作息紊乱,使得本就“难成易亏”的阴气更加难以维系。试问,以如此有限的阴精储备,如何应对现代生活高强度的消耗?这不仅是古人之问,更是当代中年男性必须正视的健康命题。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饮食原则:人所摄入的食物与其物种的亲缘关系越远,通常越有利于健康。具体而言,四条腿的猪牛羊肉属于红肉,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比例大,长期食用容易增加血脂异常和心血管负担;相比之下,两条腿的鸡鸭等禽类肉质更 lean,蛋白质丰富而脂肪较低;而没有腿的鱼类,特别是深海鱼,富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如oga-3,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营养学上之所以推崇这种“由远及近”的食物选择,核心考量正是脂肪含量与代谢负担:脂肪越少,越不易引发肥胖,从而降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一科学理念,竟与中医数千年的饮食智慧不谋而合。

这种食物选择的原则,同样契合中医的“上火”理论。中医认为,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其生命形态越高级,肉质所含的“热性”或“火性”也越强。食用过多此类“高热量”肉食,容易助火生热,导致口干舌燥、烦躁失眠、便秘长痘等“上火”症状。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现代慢性病,在中医看来,本质上是“阴虚火旺”的表现,是长期饮食失衡、情志失调、耗损阴液所酿成的“内火之患”。因此,控制饮食结构,减少“助火”食物的摄入,实为调和阴阳、预防疾病的重要一环。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早已洞察这一规律,他提出着名的“相火论”,认为人体内的“火”并非单一概念,而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他指出:“凡动属皆火”,即一切生命活动——思维、运动、消化、代谢——皆由“火”推动。这种“火”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若火力不足,偏于“寒”,则表现为畏寒肢冷、精力不济,即“阳虚”;若火势过旺,偏于“热”,则出现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即“阴虚火旺”。而由于人类大脑高度发达,情志活动频繁,加之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普遍存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倾向。因此,现代人更容易陷入“火旺伤阴”的亚健康状态。

从体质分类来看,人的体质大致可分为阳虚与阴虚两类。阳虚者火力不足,喜暖畏寒;阴虚者则虚火内扰,五心烦热。北京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常峥教授在其临床实践中发现,现代都市人群中,阴虚体质的比例显着高于阳虚体质,尤其在40岁以上的男性群体中更为普遍。他们常伴有失眠、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问题,究其根源,多与长期精神紧张、熬夜加班、饮食不节、房劳过度有关。欲望驱使大脑持续高速运转,心神不宁,耗伤肾阴,导致“阴不制阳”,虚火上炎,形成典型的“阴虚火旺”体质。

因此,男人过了四十岁,即便尚未出现明确的慢性疾病,也应未病先防,重视阴液的养护。建议每日服用两丸六味地黄丸,作为日常调理的保健手段。六味地黄丸源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材组成,三补三泻,以滋阴补肾为主,兼清虚热,是中医滋阴经典方剂。对于中年男性而言,它不仅能缓解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等肾阴不足之症,更能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改善疲劳状态。

当然,药物调理只是辅助,根本仍在于生活方式的调整:规律作息、节制欲望、清淡饮食、适度运动,才是养护阴精、平衡阴阳的长久之道。总之,四十岁是男性健康的分水岭,懂得“养阴降火”,方能延缓衰老,保持活力,真正实现“正当时”的人生状态。

3. 25岁之后,大脑才有了成熟的定力

清·张璐《张氏医通》中有云: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的头部作为五脏六腑气血汇聚的重要地位。头部不仅是身体各部分功能得以正常运转的指挥中心,更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源泉,是思维、情感、记忆与判断的中枢所在。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最为充盈之处,统领全身气血运行。现代医学也证实,大脑掌控着意识、语言、运动、感知等几乎所有高级神经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具体到人体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进化程度越高的器官,通常也是体内“火力”最为旺盛的部位。而在人体诸多器官中,无疑大脑是进化程度最高的,同时也是“火力”最旺的所在。大脑作为消耗热量最高的器官,尽管其重量仅占人体总重量的2%,但在日常的热量消耗中却占据了身体总热量的20%。这一比例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甚至更高,因为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即便我们静坐不动,仅仅是听课或进行考试,一旦大脑开始高速运转,一上午下来也会感到饥肠辘辘,因为思考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极其消耗能量的“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电化学反应,每一次突触放电、每一段记忆的形成,都需要葡萄糖和氧气的持续供给,这正是大脑高能耗的本质体现。

大脑由于其复杂性和高级性,其进化完成所需的时间也较其他器官更长,它是人体器官中最后一个进化完善的。例如,负责体现人的本性以及成熟程度的意志力的神经细胞,就位于大脑的额叶,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区域。人类大脑的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负责视觉)、颞叶(负责听觉与语言理解)、顶叶(负责空间感知与感觉整合),最后才是额叶(负责决策、自控、计划与社会行为)。越是高级且复杂的部分,成熟得也越晚,这似乎也印证了“慢工出细活”的道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前额叶的髓鞘化过程一直持续到25岁左右才基本完成,这意味着大脑的执行功能、情绪调节能力和长远规划能力在此阶段才趋于稳定。因此,人脑中最高级的额叶部分通常要到25岁左右才会完全成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家将25岁作为心理成熟与法律责任能力的重要参考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