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626章 宫束班的明朝戏曲奇旅

第626章 宫束班的明朝戏曲奇旅(2 / 2)

第四幕:云游点醒,民间寻味

时间:半月后,午后,未时(下午一至三时)

地点:城外茶摊(临时搭建的茅草棚,棚下摆着几张粗糙的木桌与长凳,桌上放着缺了口的粗瓷碗;茶摊紧邻市集,能清晰听见市集里的叫卖声 ——“新鲜的青菜,一文钱一把!”“糖人糖画,好看又好吃!” 还有说书人的惊堂木声与喝彩声;棚外的老槐树下,拴着一头老黄牛,正慢悠悠地嚼着青草)

人物:陈老匠、阿福、春娘,新增 ——

苏艺人(六十岁,头发花白,梳着一个简单的发髻,用一根木簪固定,脸上布满皱纹,却透着一股精神劲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腰间系着一个旧布囊,囊里装着一面巴掌大的牛皮鼓,云游戏班老艺人,走南闯北三十年,见多识广,说话时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江湖人的爽朗)

(幕启:陈老匠三人坐在茶摊角落的木桌旁,桌上摆着三碗凉茶,茶水早已凉透。陈老匠眉头紧锁,盯着桌上的草稿纸发呆;阿福抱着三弦,手指在琴弦上漫无目的地滑动,却没发出一点声音;春娘则托着下巴,望着市集的方向,眼神里满是迷茫。邻桌的苏艺人刚喝完一碗热茶,听见他们此起彼伏的叹气声,放下茶碗,拿起布囊里的牛皮鼓,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发出 “咚咚” 的轻响)

苏艺人:(笑着看向陈老匠三人)看三位模样,不像是来喝茶的,倒像是为戏文犯难?老朽走南闯北三十年,从江南的昆曲班到西北的秦腔社,见多了为戏发愁的人,最懂一个理 ——

苏艺人:(笑着看向陈老匠三人)看三位模样,不像是来喝茶的,倒像是为戏文犯难?老朽走南闯北三十年,从江南的昆曲班到西北的秦腔社,见多了为戏发愁的人,最懂一个理 —— 好戏不在书里,在百姓的日子里。你就算把《牡丹亭》《紫钗记》背得滚瓜烂熟,若写不出百姓的喜怒哀乐,那戏也只是个空架子,立不起来。

阿福:(听到这话,猛地抬起头,急忙起身走到苏艺人桌前,拱手行礼)老艺人可有高见?我们想写一出市井爱情戏,主角是织工与货郎,却总在 “雅” 与 “俗” 之间拿捏不好分寸,唱词改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满意。

苏艺人:(指了指不远处的市集,声音提高了几分)你看那卖花的姑娘,刚才见着穿青布衫的小伙儿,递花时手都在抖,嘴角却忍不住往上翘 —— 这就是 “情”;再看那挑担的货郎,为了给心上人买支银钗,在首饰摊前算来算去,把铜板摸得发亮才舍得递出去 —— 这就是 “真”。这些小动作、真情绪,写进唱词里,比你绞尽脑汁堆砌辞藻管用得多。汤显祖先生写杜丽娘,不也是从 “女孩怀春” 的真性情里来的?他若没见过闺阁女子的愁绪,怎写得出 “良辰美景奈何天”?

春娘:(恍然大悟,拍了下手)难怪我之前编的俗曲受欢迎,原是写了百姓的日常!上次我见王大娘给在外做工的儿子缝棉衣,边缝边念叨 “天冷了,可别冻着”,我就把这场景编进曲里,结果好多人听了都想起自家亲人。我们之前总在案头琢磨文字,却忘了去市集里多听、多看,把真实的故事揉进戏里,难怪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东西。

陈老匠:(站起身,对着苏艺人深深作揖)老艺人一番话,真是点醒了我们!之前总想着效仿经典,却忘了经典的根基也在民间。我们这就去市集里走走,收集些真素材,再回来打磨戏文。

(苏艺人笑着摆手:“不必多礼,都是爱戏之人。” 陈老匠三人谢过苏艺人,立刻朝着市集走去。阿福把三弦背在肩上,脚步轻快;春娘从袖中掏出小本子和炭笔,准备随时记录;陈老匠则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着市集里的人和事。苏艺人望着他们的背影,从布囊里掏出牛皮鼓,敲着鼓点唱了段《紫钗记》的 “折柳阳关”,沙哑的歌声混着市集的喧闹声,飘向远方)

市集里,陈老匠三人各司其职。春娘蹲在绣品摊前,和卖绣活的刘姑娘聊得火热,听刘姑娘讲自己与货郎丈夫相识的故事 ——“他第一次来我摊前买丝线,竟把‘靛蓝’说成‘深蓝’,逗得我笑了半天”,春娘赶紧把这段趣事记在小本子上,还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阿福则站在说书人旁,听他讲 “痴情男女冲破阻碍” 的民间故事,时不时用手指在三弦上轻轻弹几下,试着把故事里的情绪融入曲调。陈老匠走到货郎担前,看着货郎熟练地整理货物,询问他走街串巷的经历,货郎说:“最远去过百里外的小镇,为了赶在年前把货卖完,曾在雪地里走了一夜,脚都冻肿了。” 陈老匠默默记下这些细节,心里对 “货郎三郎” 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轮廓。

夕阳西下时,三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茶摊,苏艺人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春娘把记满素材的小本子递给苏艺人看,苏艺人翻了几页,笑着说:“有这些东西打底,你们的戏肯定能成!记住,写戏就像做木匠活,既要讲究技巧,更要用心琢磨,才能做出好东西。” 三人再次谢过苏艺人,目送他牵着老黄牛渐渐远去,才带着素材往作坊赶去,一路上,他们兴奋地讨论着如何把收集到的故事融入《市井奇缘》,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空气中满是期待的气息。

第五幕:匠心熔铸,戏成待演

时间:两月后,清晨,辰时(上午七至九时)

地点:排练室(经过两个月的整理,排练室焕然一新。案几上摆着整齐的定稿剧本,封面用红绸装裱,上面写着 “市井奇缘” 四个大字;墙角的木箱里,戏服道具分类摆放 —— 青布粗衫上绣着小小的棉桃,货郎担上刻着 “诚信” 二字,还挂着小布偶、丝线轴等小物件;阿福的三弦擦得锃亮,放在特制的琴架上;墙上贴着角色造型图,旁边还标注着唱段情绪的提示。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房间里,暖洋洋的)

人物:全体成员(陈老匠、阿福、春娘、李木匠、周先生)

(幕启:阿福坐在琴架旁,手指在三弦上灵活拨动,悠扬的曲调在房间里回荡;春娘站在房间中央,手里拿着剧本,轻声哼唱着新写的唱段,声音温柔却充满力量;周先生捧着剧本,手指在字句上轻轻划过,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李木匠则拿着一件绣好的棉桃布衫,仔细检查着针脚;陈老匠站在窗前,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眼神里满是欣慰)

周先生:(清了清嗓子,念唱起来)“粗布衫,裹着真心肠,货郎担,挑着日月长。纵有爹娘拦,纵有世俗挡,难挡我与你,相守度时光 ——” 这段唱词,既保留了市井气,又不失婉转,是咱们这两个月反复打磨的结果。之前总想着追求文雅,却忘了戏曲的本质是 “传情”,多亏了陈老匠带我们去市集收集素材,又有苏艺人的指点,才写出这样接地气又动人的句子。

春娘:(停下哼唱,笑着说)我把在市集收集到的故事都融进去了。比如阿巧思念三郎时,唱 “缝棉衣,线儿长,针脚里藏着我念想”,就是从王大娘给儿子缝棉衣的场景来的;三郎被老板刁难时,唱 “货郎担,压肩膀,只为能娶我阿巧娘”,则是听货郎讲自己的经历后改编的。上次我试着唱给街坊听,张屠户的女儿还说 “这唱的就是我心里的话”。

李木匠:(举起手中的戏服和货郎担,语气自豪)你们看,阿巧的青布衫上,我绣了半朵棉桃,既符合她织工的身份,又不会显得单调;三郎的货郎担上,除了刻 “诚信” 二字,我还在担边挂了个小布偶,这是听刘姑娘说她丈夫每次出门都会给她带小玩意儿,特意加上的细节。道具做好后,我还请市集里的货郎来看过,他说 “就跟我平时用的担儿一模一样”。

阿福:(停下弹弦,拿起乐谱说)我根据唱词的情绪调整了曲调。阿巧思念三郎时,用轻柔的慢板,像流水一样;三郎与老板争执时,用急促的快板,突出他的倔强;两人重逢时,曲调又变得欢快起来,加入了笛子的旋律,显得更热闹。昨天我试着弹给戏班的乐师听,他还夸这曲调 “有民间味儿,还好记”。

陈老匠:(走到众人中间,拿起桌上的剧本)咱们的戏叫《市井奇缘》,唱的是普通人的情与勇,藏的是咱们工艺门匠人对 “真” 的执着。从一开始组建宫束班,到后来陷入创作困局,再到去民间寻找灵感,咱们这一路走得不容易,但好在大家都没放弃。明日就是首演的日子,定要让京城百姓知道,好戏曲不止在名家笔下,也在咱们这些 “憨人” 的手里!

(众人齐声叫好,声音里满是激动。阿福再次拨动三弦,春娘跟着哼唱起来,李木匠拿起锣鼓轻轻伴奏,周先生则捧着剧本,小声念着台词。排练室里的声响交织在一起,透过窗户飘向热闹的京城街巷,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倾听,大家都好奇这个由工匠组成的戏班,明日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第六幕:首演惊座,名动京城

时间:次日傍晚,酉时(下午五至七时)

地点:京城戏楼(戏楼外张灯结彩,挂着 “宫束班首演《市井奇缘》” 的红色横幅,横幅下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有提着灯笼的孩童,有结伴而来的妇人,还有穿着长衫的文人。戏楼内座无虚席,二楼的雅座也坐满了人,桌上摆着茶水和点心。戏台两侧挂着绣有 “宫束班” 字样的帷幕,后台里,成员们正在紧张地化妆、整理戏服)

人物:全体成员、观众、苏艺人(坐在楼下角落的位置,手里拿着牛皮鼓,眼神里满是期待)

(幕启: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戏台两侧的帷幕缓缓拉开。戏台上,春娘饰演的阿巧穿着青布粗衫,袖口的棉桃刺绣格外显眼,她坐在织机前,一边织布一边轻声哼唱:“织呀织,织出青布衫,盼呀盼,盼郎早归还。” 阿福饰演的货郎三郎挑着货郎担,担上的小布偶轻轻晃动,他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上台,笑着唱:“走呀走,走过大街小巷,寻呀寻,寻我心上姑娘。” 李木匠打造的货郎担与真实的货郎担别无二致,引得台下观众小声赞叹;周先生则在后台,手里拿着鼓槌,专注地打着鼓点)

剧情慢慢推进,当演到阿巧的爹娘逼着她嫁给有钱地主,阿巧跪在地上哭着唱:“我不要金钗银镯,不要绫罗绸缎,只要与三郎,粗茶淡饭过一生” 时,台下的妇人纷纷抹起了眼泪,有个老妇人还小声念叨:“这姑娘说得对,真情比钱财重要啊。” 当演到三郎被老板刁难,扣了工钱,却依然坚持给阿巧买银钗,唱 “就算担子压弯肩,就算汗水湿衣衫,我也要攒够钱,娶我阿巧回家园” 时,台下的男人们纷纷点头,有个货郎模样的人喊道:“好样的!就该这么有担当!”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幕,阿巧和三郎在街坊邻居的帮助下,冲破阻碍走到一起,两人手牵手唱:“市井里,有真情,风雨同舟心相连;你织布,我卖货,日子虽苦却香甜。” 此时,台下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有观众甚至站起来鼓掌。苏艺人也拿起牛皮鼓,敲着欢快的鼓点,跟着众人一起喝彩。

剧终,陈老匠带领全体成员上台谢幕。春娘和阿福还穿着戏服,脸上带着妆容,对着台下深深鞠躬;李木匠手里拿着戏服的边角料,笑着向观众展示;周先生则站在最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台下的观众依然热情高涨,有人喊道:“宫束班,再来一段!” 还有人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演?我们还来听!”

陈老匠:(拿起戏台边的话筒,对着观众拱手)多谢各位厚爱!咱们宫束班都是工艺门的 “憨人”,没什么高深的学问,只会用真心写戏、用匠心演戏。这部《市井奇缘》,藏着我们对民间真情的敬畏,也藏着我们对戏曲的热爱。往后,我们还会创更多百姓爱听的戏,不辜负今日这份热闹!

(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灯光照亮 “宫束班” 的横幅,与观众的笑脸交相辉映。戏楼外,月亮已经升起,清辉洒在京城的街巷上,仿佛也在为这场成功的首演喝彩。散场时,观众们还在热烈讨论着《市井奇缘》的剧情,有人说 “这是我听过最动人的戏”,有人说 “宫束班以后肯定会火”。陈老匠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宫束班的戏曲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