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623章 石上千秋:《永乐大典》刻碑传奇

第623章 石上千秋:《永乐大典》刻碑传奇(1 / 2)

第一幕:神秘任务 —— 皇命突至,震动工坊

时间:明永乐十五年秋,清晨,薄雾未散

地点:京城南城宫束班工坊,院内堆满青石、刻刀,墙角晒着匠人浆洗的粗布衣衫,空气中飘着石屑与草木灰混合的味道

人物:

李班主(年近五十,双手布满老茧,左额有一道浅疤,是年轻时刻碑溅起碎石所留,性格沉稳却藏着股倔劲)

王小二(二十出头,个子瘦小,眼神灵动,总爱偷摸在废石上画小像,是工坊里最年轻的学徒)

周铁匠(四十岁上下,膀大腰圆,原是铁匠铺师傅,因得罪恶霸转投刻碑行,力气大却粗中有细)

陈先生(六十余岁,头发花白,曾是落魄秀才,懂诗文典籍,被李班主请来核对碑文,性子迂腐却极看重文字)

刘太监(三十多岁,面白无须,身穿暗纹宦官服,眼神锐利,说话带着宫里特有的尖细腔调)

两名小太监(紧随刘太监身后,手持拂尘,面无表情)

内容:

(开场:工坊内,王小二正蹲在地上,用磨秃的刻刀在废石上画着街头看见的杂耍艺人,周铁匠抡着大锤敲打一块青石,火星溅起,李班主则拿着卡尺,仔细丈量一块新运到的石碑,陈先生坐在窗边,就着晨光翻看一本泛黄的《论语》)

王小二(抬头擦了擦额角汗水,笑着喊):班主,您看我这画的杂耍艺人,胳膊再刻长点是不是更像?

李班主(回头瞪了他一眼,却没真生气):小兔崽子,正经活不干,就知道捣鼓这些没用的!再偷懒,今晌午的窝头就别吃了。

周铁匠(放下大锤,哈哈大笑):班主,您也别凶小二了,这孩子手巧,就是心思没全在刻碑上。

(突然,院外传来马蹄声与脚步声,越来越近,门口的老槐树被风吹得沙沙响,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一名学徒(慌慌张张跑进来):班主!班主!宫里的公公来了!还带着人呢!

(众人脸色骤变,李班主赶紧放下卡尺,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粗布短褂,领着周铁匠、陈先生和王小二迎到门口)

刘太监(迈着方步走进院,目光扫过院内,最后落在李班主身上,尖声开口):宫束班李满仓接旨!

(众人连忙跪地,李班主双手撑地,声音恭敬):草民李满仓,率宫束班众人,恭迎圣谕!

刘太监(展开明黄色圣旨,抑扬顿挫地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永乐大典》编撰已成,为保典籍永存,特命宫束班于三月之内,将大典正本篇章刻于青石之上,藏于长陵地宫,不得有误。所需石料、工具,由工部按需供给,若敢怠慢,以抗旨论处!钦此!

(圣旨念完,李班主愣在原地,双手微微颤抖,周铁匠皱起眉头,王小二悄悄抬头,眼神里满是震惊,陈先生则猛地直起身,嘴唇动了动,似有话要说)

刘太监(将圣旨递到李班主面前,语气带着警告):李班主,这可是万岁爷亲自交办的差事,三个月刻完大典核心篇章,可不是小数目,你们宫束班…… 能行?

李班主(回过神,接过圣旨,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沉声道):草民…… 遵旨!定不辱圣命!

陈先生(忍不住开口,声音有些发颤):公公,《永乐大典》篇章浩繁,内容更是字字千金,刻于石碑之上需反复核对,三月时间…… 会不会太过仓促?

刘太监(斜睨了陈先生一眼,冷哼一声):陈先生是觉得万岁爷的安排不妥?还是说,你们宫束班想抗旨?

(陈先生顿时语塞,低下头不敢再言,李班主连忙打圆场):公公息怒,陈先生只是担心刻错碑文,并非有意质疑圣意。草民定会督促众人,日夜赶工,绝不让万岁爷失望。

刘太监(满意地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袖):最好如此。三日后,工部会送来石料与典籍抄本,你们好生准备吧。若出了差错,不仅你们,连咱家也讨不了好!

(说完,刘太监带着两名小太监转身离开,马蹄声渐渐远去,工坊内一片寂静)

王小二(小声问):班主,三个月刻大典石碑,这…… 这怎么可能啊?咱们平时刻一块普通的功德碑,都得半个月呢!

周铁匠(皱着眉):而且石碑要藏进皇陵,肯定要求极高,一点差错都不能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班主(握紧手中的圣旨,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皇命难违。咱们宫束班祖祖辈辈靠刻碑吃饭,从来没误过差事。这次就算是拼了命,也得把这事办成!陈先生,后续核对碑文的事,就全靠你了;铁匠,你负责打磨刻刀、修整石料;小二,你跟我学刻字,从最简单的笔画练起,不许再偷懒!

(众人对视一眼,虽仍有担忧,却都点了点头,晨光透过薄雾洒进工坊,落在那本泛黄的《论语》上,也落在众人坚定的脸上)

第二幕:初入困境 —— 手忙脚乱,差错频出

时间:三日后,午后,烈日当空

地点:宫束班临时开辟的刻碑场地 —— 工坊后院扩建的大棚,二十余块丈高的青石整齐排列,旁边放着数十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工部送来的《永乐大典》抄本用红绸包裹着,放在临时搭建的木桌上

人物:李班主、王小二、周铁匠、陈先生、五名资深刻碑匠(老张、老赵等,均是三十至四十岁,各有擅长)

内容:

(开场:大棚内,阳光透过帆布缝隙照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光柱中浮动着细密的石屑。周铁匠正抡着小锤,打磨一把宽刃刻刀,火花落在地上,烫出一个个小黑点;陈先生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翻开《永乐大典》抄本,嘴里念念有词;李班主站在第一块青石前,用毛笔蘸着朱砂,在石面上勾勒字形,老张、老赵等匠人围在旁边,仔细看着)

李班主(笔锋一顿,抬头说):这第一篇是《虞书?尧典》,字体用楷书,笔画要规整,间距得均匀,咱们先刻这一块,练手也定个标准。

老张(点头应道):班主放心,楷书咱们常刻,错不了。

(众人分工,老张拿起刻刀,蹲在青石前,小心翼翼地沿着朱砂痕迹刻下去。王小二凑在旁边看,手痒得不行,也拿起一把小刻刀,在旁边一块小青石上模仿着刻 “尧” 字)

(半个时辰后,老张停下刻刀,擦了擦汗,李班主走过去查看,眉头突然皱了起来)

李班主(指着 “尧” 字?比旁边的笔画短了半分,要是就这样刻下去,到了皇陵里,被人发现就是大罪!

老张(赶紧凑过去看,脸色瞬间发白):哎呀!刚才光顾着赶进度,手一滑…… 班主,我这就改!

(说着,老张拿起细磨石,想把歪掉的笔画磨平,可青石坚硬,磨了半天只留下一道浅痕,急得他额头直冒冷汗)

另一边,王小二(举着小青石,兴冲冲地跑到陈先生面前):陈先生,您看我刻的 “尧” 字,怎么样?是不是跟石碑上的差不多?

陈先生(扶了扶老花镜,仔细一看,顿时吹胡子瞪眼):你这刻的是什么?“尧” 字上面的 “垚”,你少刻了一笔!而且笔画歪歪扭扭,像条蚯蚓!这要是刻在大典石碑上,可是亵渎典籍,要掉脑袋的!

王小二(脸色一下变得惨白,手里的小青石 “啪” 地掉在地上,摔成两半):对…… 对不起,陈先生,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没看准……

周铁匠(放下刻刀,走过来拍了拍王小二的肩膀):没事,小二,刚开始都这样。这青石比咱们平时刻的麻石硬多了,刻刀也得用特制的,你之前用的那把刀太钝,肯定刻不好。

(正说着,老赵突然 “哎呀” 一声,众人看过去,只见他手里的刻刀断成了两截,刀尖掉在地上,老赵握着刀柄,一脸懊恼)

老赵:这破刀!才刻了十几个字就断了!工部送来的这什么破玩意啊!

李班主(捡起断刀,看了看刀刃,叹了口气):不是刀不行,是青石太硬,咱们的力道没掌握好。之前刻普通石碑,用的是巧劲,可这皇陵石碑,既要刻得深,又要刻得准,得换种手法。

(陈先生合上抄本,忧心忡忡地说):班主,现在不仅刻错字、断刻刀,连最基本的力道都没摸准,三个月时间,怕是真的不够啊。刚才我看了抄本,光《虞书》就有好几篇,更别说后面还有《夏书》《商书》,这可如何是好?

李班主(走到大棚门口,望着外面的烈日,沉默了片刻,转身时眼神又变得坚定):不够也得够!今晚咱们不歇了,我教你们新的刻法,铁匠,你连夜改刻刀,把刀刃磨得更锋利,再在刀柄上加层防滑的麻绳;陈先生,你把抄本再核对一遍,确保每个字都没错;其他人,轮流休息,谁也不许偷懒!

(众人看着李班主的背影,虽疲惫却没人抱怨,王小二捡起地上的断石屑,攥在手里,心里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好好学,绝不能拖大家后腿。大棚外,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开始笼罩京城,只有工坊的灯火,亮了一整夜)

第三幕:寻找方法 —— 踏遍京城,求师问道

时间:一周后,清晨至傍晚

地点:京城各处 —— 城东老木匠王师傅家、城西铁匠铺、城北碑林、城南书斋

人物:李班主、周铁匠、王小二、王木匠(七十多岁,驼背,手指关节粗大,家里堆满木雕工具,是京城有名的老木匠,擅长处理硬木)、张铁匠(五十岁,满脸络腮胡,铁匠铺里炉火熊熊,打造的刀具闻名京城)、碑林看守老郑(六十岁,无儿无女,守碑林三十年,熟悉各种石碑刻法)、书斋先生柳先生(四十多岁,温文尔雅,收藏了许多古碑拓片)

内容:

(开场:清晨,李班主、周铁匠和王小二背着包袱,走出工坊。一周来,众人虽日夜赶工,可刻碑进度仍缓慢,刻错的地方越来越多,周铁匠改的刻刀还是频频断裂,李班主决定带两人出门,寻找解决办法)

王小二(揉了揉熬红的眼睛,问):班主,咱们这是要去哪啊?

李班主(脚步不停,语气急促):先去城东找王木匠,他老人家擅长处理硬木,说不定知道怎么对付这硬青石;再去城西张铁匠那,他打的刀最锋利,看看能不能让他给咱们改改刻刀。

(三人赶到城东王木匠家时,王木匠正坐在院子里,用小刻刀雕琢一块桃木。看见李班主等人,王木匠放下工具,笑着起身)

王木匠:满仓啊,什么风把你吹来了?看你们这模样,怕是遇到难事了?

李班主(拱手行礼,语气诚恳):王师傅,您真是火眼金睛。我们接了宫里的差事,要刻《永乐大典》石碑,可那青石太硬,刻起来又慢又容易出错,想向您请教,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刻硬料更顺手?

王木匠(沉吟片刻,转身进屋,拿出一把特制的木刻刀,刀头呈弧形):你们刻石碑用的是直刃刀吧?硬料这东西,不能硬来,得用 “旋力”。你看这把刀,刀头是弯的,刻的时候顺着石料的纹理,轻轻转动手腕,力道能顺着刀刃走,既省力,又不容易刻错。你们刻石碑,也可以试试把刻刀改成弧形,再在刻之前,用温水泡一泡石碑表面 —— 青石遇温水,表面会稍微变软一点,虽然不明显,但多少能省点劲。

(李班主接过木刻刀,仔细看了看刀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之前一直让大家用直刃硬刻,难怪总出问题。谢谢您,王师傅!

(离开王木匠家,三人又赶往城西张铁匠铺。铁匠铺里,炉火正旺,张铁匠光着膀子,抡着大锤打造一把长刀。听到李班主的来意,张铁匠放下大锤,拿起一块精铁)

张铁匠(抹了把汗,大声说):刻硬青石的刀,得用 “百炼钢”!普通铁刀太软,刻不了几下就钝了。我给你们加层锰钢,再把刀刃淬三遍火,保证锋利又耐用。不过,这百炼钢刀打造起来费时间,你们要多少把?

周铁匠(赶紧说):张师傅,我们有十个人刻碑,每人至少要三把不同尺寸的刀,您看能不能尽快?

张铁匠(拍了拍胸脯):放心!宫里的差事,我不敢耽误。三天后,你们来取刀!

(从铁匠铺出来,已是中午。三人简单吃了点干粮,又去了城北碑林。碑林里,石碑林立,老郑正拿着扫帚清扫石屑。看到李班主,老郑热情地迎上来)

老郑:李班主,你们来这是想看看古碑的刻法吧?

李班主(点头):老郑,还是您懂我。我们刻大典石碑,怕字体不够规整,想看看古碑上的楷书是怎么刻的。

老郑(领着三人走到一块唐代楷书碑前,指着碑文说):你看这碑,字体间距都是用 “方格定位法” 定的 —— 刻之前,先在石面上画好小方格,每个字占一个格,这样不管刻多少字,间距都能保持一致。而且刻的时候,要 “先轻后重”,第一刀轻轻刻出轮廓,再慢慢加深,这样不容易刻歪。你们刻大典,字多量大,用这方法准没错。

(王小二蹲在碑前,用手指顺着碑文笔画摸,小声说):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我之前都瞎刻。

(傍晚,三人又去了城南书斋,柳先生拿出珍藏的古碑拓片,给他们讲解碑文核对的技巧 ——“三校法”:刻前核对抄本,刻中对照拓片,刻完再通篇检查,确保字字无误。)

(回到工坊时,已是深夜。李班主把学到的方法一一告诉众人,大家听后都兴奋不已。陈先生拿着抄本,开始研究 “三校法”;周铁匠则准备按照张铁匠的说法,先尝试打造一把简易的百炼钢刀;王小二趴在桌上,认真画着 “方格定位法” 的格子,工坊里的气氛,终于从之前的压抑变得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