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89章 针灸大师杨济时:大明医馆笑传

第589章 针灸大师杨济时:大明医馆笑传(2 / 2)

医官乙:(凑过去看了看,挠挠头)哎呀,好像是不太对。我也有点迷糊了,这可咋办?别抓错药,害了病人。

【这时,杨济时正好走过来,看到他们的样子,笑着接过药材。】

杨济时:(仔细端详,然后笑着说)哈哈,你们俩呀,这不是柴胡,是前胡。柴胡的根细且坚硬,颜色较深;前胡的根粗且柔软,颜色浅些。下次可要看仔细喽。

医官甲、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原来是这样,还是杨太医见多识广,我们得多多学习。

【杨济时把药材放回原处,又去查看其他病人。一位年轻的医官正在给病人扎针,可手却微微颤抖着。】

年轻医官:(额头冒出细汗,小声嘀咕)这针,怎么这么难扎啊,千万别出错。

【病人也紧张地看着他,有些不安。杨济时察觉到这边的情况,连忙走过去。】

杨济时:(轻声安慰)别紧张,放松些。来,像我这样,找准穴位,稳住手,慢慢进针。(边说边示范,动作娴熟地扎针)你看,就这么简单。

【年轻医官看着杨济时的示范,深吸一口气,按照他的方法,再次尝试扎针。这次,手不再颤抖,顺利地完成了扎针。】

年轻医官:(感激地看着杨济时)谢谢杨太医,多亏您指导,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杨济时:(拍拍他的肩膀)没关系,刚开始都会紧张,多练习就好了。咱们做医生的,手上功夫可得扎实,这关系到病人的安危。

【这时,又有一位病人被抬了进来,大声喊着肚子疼。杨济时和其他医官立刻围了过去,开始诊断病情。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治疗方案,气氛热烈而又充满活力。在这小小的医馆里,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故事,有欢笑,有汗水,也有温暖与希望。】

第五幕:民间义诊行

时间:嘉靖三十五年,夏季

地点:京城郊外乡村

【清晨,阳光洒在京城郊外的乡村,田野里麦浪翻滚,农夫们在田间劳作。杨济时身着朴素的布衣,背着药箱,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准备去为村民义诊。】

杨济时:(望着田野,感慨道)久居太医院,虽能接触到各种疑难病症,却少见民间疾苦。今日出来义诊,定要多了解百姓的病症,为他们解除病痛。

【不一会儿,杨济时来到一个村庄。村里的房屋大多是茅草屋,显得有些破旧。孩子们在村口玩耍,看到杨济时,纷纷围了过来。】

孩子甲:(好奇地看着杨济时)你是谁呀?背着个箱子,是来卖东西的吗?

杨济时:(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我不是卖东西的,我是医生,来给大家看病的。你们谁有不舒服的地方,可以告诉叔叔。

孩子乙:(指着自己的肚子)我肚子有时候会疼,疼一会儿就好了。

杨济时:(蹲下身子,仔细询问)那你肚子疼的时候,有没有吃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呀?或者肚子有没有着凉?

孩子乙:(想了想)我也不知道,有时候吃了凉的东西,肚子就会疼。

杨济时:(点点头)嗯,以后可不能吃太多凉的东西了。叔叔给你开个小方子,你让家里大人给你煮点药喝,肚子就不会疼了。

【这时,一位老农扛着锄头走了过来。】

老农:(看着杨济时,疑惑道)你真是医生?看着不像啊,太医院的太医可不会来我们这穷地方。

杨济时:(连忙起身,拱手道)老人家,我确实是太医院的医生,今日特地来为大家义诊。您要是有什么不舒服,也可以让我看看。

老农:(将信将疑)那行,你给我看看。我这腰啊,一到下雨天就疼得厉害,都好几年了。

杨济时:(让老农坐下,仔细检查他的腰部)老人家,您这是寒湿腰痛。平时在田里劳作,受了寒湿之气,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腰部疼痛。我给您扎几针,再开些祛寒湿的药,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会有好转的。

【说着,杨济时取出银针,在老农的腰部穴位上施针。老农一开始还有些紧张,慢慢地,脸上的痛苦之色逐渐减轻。】

老农:(惊讶地)咦,还真神了,这针一扎,腰好像没那么疼了。你这医生,还真有两下子。

杨济时:(笑着说)老人家,这针灸之法,对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很有帮助。您放心,只要按时治疗,注意保暖,很快就会好的。

【这时,村里的其他人也听说来了个医生,纷纷围了过来,有的是头疼脑热,有的是关节疼痛,杨济时一一为他们诊治。村民们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村妇甲:(拿着杨济时开的药方,感激地)大夫,太感谢您了。我家孩子这几天一直咳嗽,吃了好多药都不管用,您这一瞧,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杨济时:(温和地说)孩子的病不能拖,以后要是有什么不舒服,要及时找医生看。这药方上的药,按时给孩子煎服,很快就会好的。

【在义诊过程中,杨济时还观察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卫生习惯也不太好,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引起的。他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卫生知识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以后会注意。】

杨济时:(认真地对村民们说)大家平日里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喝生水,食物要煮熟了再吃。家里要保持干净整洁,多通风。还有,劳作的时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太累着自己,这样才能少生病。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杨济时结束了一天的义诊,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心里却很充实。他告别了村民,踏上了回城的路。】

杨济时:(望着远方,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民间疾苦,不可忽视。日后定要多来民间义诊,将医术传授给更多的人,让百姓们都能受益。

第六幕:编写大成志

时间:万历年间,秋

地点:太医院书房

【太医院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医书,桌上还摆放着笔墨纸砚。杨济时坐在桌前,眉头紧皱,面前摊开着几本针灸书籍,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在纸上写写画画。】

杨济时:(自言自语)这古今针灸书籍,说法各异,让后学之人如何是好?我定要将这些杂乱的理论梳理清楚,编撰一本全面、准确的针灸着作。

【这时,一位年轻的医官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叠资料。】

年轻医官:(恭敬地)杨太医,您要的资料我都找来了,这些都是从太医院藏书阁里寻来的,还有一些是我四处打听,从民间搜集的。

杨济时:(眼睛一亮,接过资料)好,好啊!辛苦你了。这些资料太重要了,对我编撰书籍大有用处。

年轻医官:(好奇地)杨太医,您真打算编写一本针灸专着啊?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杨济时:(坚定地点点头)我心意已决。我行医多年,深感针灸之术博大精深,却又缺乏系统的整理。如今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医书和病例,正是编撰此书的好时机。哪怕再辛苦,我也不能退缩。

【说罢,杨济时又埋头于书堆中,仔细研读每一本资料,将有用的内容摘抄下来。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他便会去找其他医官讨论。】

杨济时:(拿着一本医书,找到一位资深医官)李太医,您看这本《针灸经》中,关于穴位的记载和其他书籍有些不同,您对此有何见解?

资深医官:(接过书,仔细查看)嗯,此处记载确实有些出入。我认为,应以《素问》和《难经》中的论述为准,毕竟这两部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根基。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他书籍的观点,要综合考量。

杨济时:(若有所思)李太医所言极是。我也觉得,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应博采众长,才能找到针灸的真谛。多谢李太医指点。

【回到书房后,杨济时继续整理资料。他将不同书籍中的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等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有时候,为了一个观点,他会反复思考,查阅大量资料,甚至亲自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

杨济时:(一边在手臂上扎针,一边记录)这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对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上说,进针一寸可治病,可我今日试验,进针八分效果更佳。看来,还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随着编撰工作的深入,杨济时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有些资料相互矛盾,难以取舍;有些理论晦涩难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杨济时:(揉了揉疲惫的眼睛,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稿,心中充满了希望)虽然过程艰辛,但只要能让针灸之术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人,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一定要完成这本书,为后世留下一部针灸学的经典之作。

第七幕:着作终问世

时间:万历二十九年,冬

地点:太医院书房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努力,杨济时终于完成了《针灸大成》的编撰工作。他看着桌上厚厚的书稿,眼中满是欣慰和自豪。】

杨济时:(抚摸着书稿,感慨道)多年心血,今日终成。希望这本书能为后世针灸学子指明方向,让针灸之术发扬光大。

【这时,赵文炳走进书房,看到杨济时和书稿,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

赵文炳:(高兴地)杨太医,恭喜啊!这《针灸大成》终于完成了,真是大功一件。

杨济时:(连忙起身,行礼道)多亏赵大人的支持和帮助,否则此书难以问世。还要感谢靳贤先生,不辞辛劳地选集校正 。

【正说着,靳贤也走了进来。】

靳贤:(拱手道)杨太医过誉了。能参与此书的编撰,是我的荣幸。杨太医医术精湛,学识渊博,这本书凝聚了您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必将成为针灸学的经典之作。

杨济时:(谦逊地)二位谬赞了。我只是将自己多年的所学、所悟,以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册,希望能对后人有所帮助。

赵文炳:(点点头)杨太医太过谦虚了。此书内容丰富,涵盖了针灸理论、穴位、手法、医案等各个方面,且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医者,都能从中受益。我已安排人刻印,相信不久之后,就能流传于世。

【不久后,《针灸大成》正式刊印发行。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在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各地的医家纷纷争相传阅,对杨济时的学识和医术赞不绝口。】

医官甲:(捧着《针灸大成》,激动地)杨太医的这本书,真是太及时了。里面的内容详实,很多疑难问题都有了答案,对我的医术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医官乙:(附和道)是啊,我看了之后,深受启发。杨太医对针灸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让我对针灸之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着《针灸大成》的广泛传播,杨济时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了当时针灸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针灸技艺和医学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投身于医学事业,为传承和发展中医针灸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